於謙的“兩袖清風”為什麼是好名聲?

立德樹人

當今中國,最大任務是實現民族複興,走改革開放的道路。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官員在改革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走向了貪汙犯罪的道路。他們貪奪國家財產,搜刮民脂民膏,阻礙國家進步發展,最後受到了法律的製裁。

我們從小要培養清正廉潔的意識,以曆史上那些“兩袖清風”的正直官吏為榜樣。試著結合當前社會生活的狀況,組織一次宣傳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的團體活動或模擬會議,並寫下你參加活動和會議的體悟。

急公好義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急公好義,慷慨解囊,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如今廣東潮州潮安縣彩塘鎮還矗立著一座光緒年間建造的“急公好義坊”。清朝光緒年間,直隸(今河北省一帶)發生水災,戶部主事沈紹遠秉承“濟貧救災為急”的祖訓,捐銀一千二百兩,購衣一千二百件,運抵直隸,賑濟災民。朝廷為了表彰沈紹遠的善行,在其故裏建造了這座“急公好義坊”。

這座牌坊上有一副對聯:“饑溺關懷,師上聖博施濟眾;庶黎戴德,祝仁人食報無窮。”其中“饑溺關懷”本於《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博施濟眾”則出自《論語·雍也》,這表明“急公好義”的慈善行為實際本源於儒家思想中的仁愛之心。

當代社會,我們仍然要以仁愛之心為本,弘揚急公好義的精神,盡己所能地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們。

1.1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裏仁》

注釋:喻:知道。

語譯:孔子說:“君子懂得堅守道義,小人隻知道追求利益。”

1.2

君子周急不繼富。

——《論語·雍也》

注釋:周:周濟,救濟,幫助。急:急難。

語譯:(君子施舍時,)周濟窮人而不給人富上加富。

1.3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矣。”

——《論語·雍也》

注釋:施:施舍,給予。濟:幫助,救助。何如:即如何,怎麼樣。病:這裏是為難的意思。立:站立,立業,成功。達:通達,發達。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就是說凡事都要推己及人,多替別人著想。

語譯:子貢說:“如果有一個人,他能夠廣泛地施舍於民,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麼樣?可以稱得上是仁者嗎?”孔子說:“這豈止是仁者,一定是聖人啊!堯舜對此或許還感到為難呢?作為一個仁者,就是自己想成功也幫助別人成功,自己想通達也幫助別人通達。隻要能夠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

1.4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

——《大學》

語譯:仁者通過施舍錢財使自身獲得人民的愛戴,不仁者卻不惜犧牲生命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位者喜好仁德而在下位者不心懷忠義的。

1.5

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墨子·兼愛》

語譯: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對別人好的人,別人也會對他好。

經典鏈接

《道德經》中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戰國策》中說:“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這些話說明我們在幫助他人或受到他人的幫助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經典案例

範仲淹置辦義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從小就是一個苦命的孩子。範仲淹本是蘇州人,剛剛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為了養活孩子,被迫改嫁睢陽朱姓大戶,範仲淹也被改名為朱說。成年以後,範仲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決定重振範家,於是拜別母親,隻身來到應天府學習。

他學習非常刻苦,一連五年,晚上都不曾脫下衣服睡覺。

範仲淹雖然身處貧困,卻心懷天下。有一次,範仲淹到一座靈驗的祠堂裏占卜,他卜算自己能否當宰相,結果是不可以。他又占問是否能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範仲淹不禁歎息道:“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施加恩澤給天下百姓,那哪裏還算得上大丈夫呢?”“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誌向,表明範仲淹年輕時就有了博施濟眾的仁者情懷。

後來範仲淹終於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從此,範仲淹開始有自己的俸祿,但他並沒有將自己的俸祿用於改善生活,而是用於幫助他人。

他想起自己家族也有很多貧困的家庭,衣食都沒有著落,於是他在蘇州老家的附近,買了一千多畝地,將這些田產出租給農人耕種,然後收取租米,按人口分發給宗親。雖然範仲淹幼年喪父之後,族人們並未給他幫助,但範仲淹卻說:“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

範仲淹雖然總是慷慨解囊,扶危濟困,但他去世之後,連裝殮遺體的新衣服都沒有,靠著朋友們湊起來的錢才辦完喪事。可範仲淹開置的義莊事業卻澤被範氏家族,到了晚清的時候義莊的田產達到八千畝,幫助更多族人解決了生活的困難。

點評: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啟發?

思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