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菜園常見蔬菜和其他作物栽種資料(3 / 3)

病蟲害

蔥蠅(Onion fly)幼蟲、蔥薊馬(Onion thrip)、霜黴病。

香蔥(Shallot)

植物分類:百合科(Alliaceae)

土壤酸堿度:pH5.5~7為宜

發芽天數:8~10天

成熟天數:60~75天

株距:5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撒種:6毫米

用蔥頭種:2~3厘米

栽種時間:在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種。在北方,除了冬季,都可以栽種。

特性

香蔥是洋蔥的一個變種。香蔥可以撒種栽種,也可以用蔥頭來栽種的。可以當作多年生植物來栽種。

香蔥喜日照和溫和的氣候。肥沃的沙壤土最適合種香蔥。

育苗

一般直接在地裏栽種,不用育苗。

栽種

提前1~2周,在地裏撒上幹糞或堆肥,磷灰石粉和草木灰(或花崗岩石粉),細細地翻入土中。

用條播法撒播。幼苗長出後,不斷間苗,使幼苗不致擁擠。幼苗周圍要鋪上覆蓋。

日常管理

香蔥的根很淺,要注意覆蓋和澆水。

采收

葉子長到15~20厘米時,就可以采割或是連根拔起。

病蟲害

蔥蠅(Onion fly)幼蟲、蔥薊馬(Onion thrip)、霜黴病。

韭菜(Chive)

植物分類:百合科(Alliaceae)

土壤酸堿度:pH6~7為宜

發芽天數:8~13天

成熟天數:第二年起采收。葉子長到15厘米後即可采割。

株距:10~15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6毫米

栽種時間:播種:春季柳樹萌芽時開始育苗,青蛙叫後3~4周種在地裏。

分株:秋季榨蟬停叫後,進行分株,重新栽種。

特性

原產於印度和中國的韭菜,是一種多年生的百合科植物。除了葉子可以食用外,韭菜花在開放之前也是一道美食。韭菜淺紫色或白色的小花也非常美麗,可以用來裝飾花壇。

韭菜可以撒種栽種。一旦長出後,根部會不斷長出新苗,直到成為一大叢。采割三年後,長勢會減弱,就要進行分株,重新栽種。

韭菜喜日照和溫和的氣候,在寒冷的冬季則進入休眠。經常采割能促進韭菜生長。

育苗

一般直接在地裏栽種,不用育苗。

定植

提前1~2周,在地裏撒上幹糞或堆肥,一些磷灰石粉和草木灰(或花崗岩石粉),細細地翻入土中。

用條播法撒播。幼苗長出後,適當間苗,使幼苗一叢一叢生長。幼苗周圍要鋪上覆蓋。

日常管理

注意覆蓋、澆水。

采收3年後,韭菜長勢會減弱,所以每3年要進行分株,重新栽種。做法是:

將老韭菜全部挖起,用剪刀修理根和葉,4~5棵一組,重新栽種。

采收

栽種後第二年,當葉子長到15厘米時,離地2~3厘米割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葉又會長出。如果留下太長的葉蒂,會影響新葉生長。

如果要收韭菜花。要在花開之前,將花莖離地5~6厘米割下。

病蟲害

蚜蟲、蔥薊馬、灰黴病。

蘆筍(Asparagus)

植物分類:百合科(Alliaceae)

土壤酸堿度:pH6~7為宜

發芽天數:14~21天

將種子先浸泡48小時後,再播種。

成熟天數:從撒種起,第三年才能開始采收。株距:第一年:15厘米;第二年:45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6毫米

栽種時間:春季柳樹萌芽時在地裏撒種栽種。

特性

野生蘆筍來自南歐、克裏米亞和西伯利亞的沿海地區以及河流兩岸。直到公元前200年,羅馬人才開始人工培植。

看上去像蕨類植物的蘆筍其實是一種多年生的百合科植物。可以長到1~3米高,根係可以伸展2米遠,下紮2~3米深。雌雄異株,大的是雄的,小的是雌的。雌樹在夏末結出紅色的漿果。可食用的部分是初春時未綻放的幼芽。

蘆筍喜日照和清冷的氣候。在夏季不很炎熱,冬季冷得可以使它進入休眠的地區,最適合栽種蘆筍。

蘆筍田要非常向陽肥沃,土質排水性和保水性都要好;要鬆軟,沒有粗的沙礫。沙質土不宜種蘆筍,因為幹得太快。

育苗

先在育苗箱裏撒種播種。長出真葉後,移栽到育苗盆中。長到30厘米高再移栽到地裏。

幼苗要注意日照、通風和澆水。

定植

預備土壤(第一年、第二年移栽時也一樣):前一年秋季先施上3~5厘米厚的糞肥,再撒上一些磷灰石和花崗石粉,種上豆科綠肥。栽種前再將綠肥翻入地裏。

第一年移栽:挖出定植溝,把幼苗放好,蓋上土。施一些液體肥,澆足夠水。周圍鋪上覆蓋物。

直接撒種栽種:挖出淺淺的播種溝,在上麵撒種。幼苗長出後,不斷間苗,使幼苗不致擁擠。幼苗周圍要鋪上覆蓋物。

第二年移栽:將第一年種下的蘆筍連根挖出。在預備好的田裏,挖出深和寬均為30厘米的定植穴,用土在穴底堆成一個土包子,土包子高約穴深一半。然後將蘆筍的根攤放在上麵。往穴裏倒入堆肥、幹糞和土,將根部埋入土中2~3厘米即可,不必將穴填滿。施一些液體肥,澆水。周圍鋪上覆蓋物。等新芽長出後,漸漸把穴填滿。

如果你的菜園是“免耕菜園”,第一年移栽:先鋪一層堆肥,然後挖穴埋入幼苗。鋪上覆蓋物即可。第二年移栽:先用土堆成一個土包子,將蘆筍的根攤放在上麵,然後周圍鋪上堆肥,將根部埋入土中2~3厘米。上麵鋪上覆蓋物。新芽長出後,再逐漸添加10~12厘米厚的覆蓋物。

日常管理

注意覆蓋、培土和追肥。

覆蓋物要有10~15厘米厚。落葉、豆藤、豆莢、幹草都可作蘆筍的上好覆蓋物。如果使用鋸木屑、碎木片等含氮量較低的覆蓋物,則要與棉籽、幹血或糞肥一起使用。橡樹葉、鬆針、泥炭苔、咖啡渣等覆蓋物偏酸,不適合給蘆筍做覆蓋。

蘆筍根係發達,如果有厚的覆蓋物,一般不需要澆水。

冬季要給蘆筍追肥。可以將糞肥鋪在覆蓋物之下。

采收之後也要給蘆筍追肥。推薦肥料配方:3份花崗石粉、2份棉籽、1份骨渣或磷灰石粉。每平方米施用3~4兩。

采收

撒種栽種後的第三年才開始采收。

不過,第三年隻可采收2周;第四年可以采收4~6周;第五年起,才可以正常采收。但從此,可以連續采收15~25年之久。

蘆筍芽要趁未綻放前采收。采收時,用手將筍芽壓彎,將其拗斷即可。早晨采收的蘆筍更鮮嫩,下午采收的比較老硬。采收筍芽可以促進更多筍芽長出,如果不采收,很快就沒有筍芽了。

留種:果實成熟後,選擇長勢最好的蘆筍,將它割下,掛起晾幹。摘下果子,放在水中浸泡,把外皮除去。將種子放在太陽下曬一天,再放到幹燥通風的地方風幹1周,然後收藏起來。

病蟲害

蘆筍葉甲及其幼蟲、12星瓢蟲(放幾隻雞在地裏啄蟲)。

蘆筍鏽病。

芋頭(Taro)

植物分類:天南星科(Araceae)

土壤酸堿度:pH在5.5~6.5

發芽天數:2~3周

成熟天數:需要7個月的炎熱天氣才能成熟

株距:60~75厘米

覆土深度:芽尖要入土5~7厘米

栽種時間:春季青蛙叫後1~2周種到地裏。

特性

原產於印度、馬來半島,以及東南亞一些地區的芋頭是一種熱帶植物。喜高溫高濕的氣候。全世界產量最高的地區是在太平洋群島、西非以及亞洲熱帶潮濕地區。

碩大的葉麵使得芋頭需要吸收大量的水,而海綿結構的葉柄使得芋頭即使在積水的地方也能生長。事實上,低窪潮濕而土質肥沃的地方最適合芋頭生長。水芋甚至要種在水田裏。

雖然芋頭喜日照,但比起別的蔬菜都更能忍受陰暗。短日照能促進芋頭球莖的生長,而長日照則促進開花。

在自然情況下,芋頭極少開花。一般是用芋頭的球莖來種植的。

栽種後3個月,小芋頭開始形成,6個月後,葉子開始枯死,芋頭也就越來越成熟了。

育苗

選擇種芋:選擇1兩重的、表皮均勻的芋頭。

將種芋種在育苗盆中。尖的一頭向下插入土中,圓的一頭向上。出苗後,待戶外天氣合宜時再移栽到地裏。

幼苗要注意澆水、覆蓋和日照。

栽種

移栽:挖出定植穴,澆一些水。將幼苗放入,撒上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如能加上一小鏟幹羊糞最好。將幼苗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以後再逐漸添加覆蓋物,使塊莖不會裸露出來。

直接栽種:挖出定植穴,將種芋放入,撒上肥料,將種芋蓋好。注意要使芽尖入土5~7厘米。周圍鋪上覆蓋物。等幼苗長出後,再逐漸添加覆蓋物,使根部不會裸露出來。

如果是“免耕菜園”,不必挖穴,直接將幼苗或種芋擺在舊的覆蓋物上,然後撒上肥料,將幼苗或種芋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隨著芋頭長大,逐漸添加覆蓋物,使塊莖不會裸露出地麵。

日常管理

芋頭需水量非常大。人們甚至將整個芋頭田泡水。如果不泡水,也要澆大量的水,並注意覆蓋。

栽種後3個月,芋頭開始形成時,田地如果泡水就要把水放掉,以促進芋頭生長。栽種後6個月,芋頭快要成熟時,可以停止澆水,讓芋頭成熟。

采收

初霜前要采收。先將芋葉割除,然後挖出芋頭。將芋頭放在幹燥通風的地方保存。大個的芋頭比較難保存,要先食用。

病蟲害

芋腐敗病、芋疫病。

芋雙線天蛾、斜紋夜蛾。

薑(Ginger)

植物分類:薑科(Zingiberaceae)

土壤酸堿度:pH5~7為宜

發芽天數:1個月

成熟天數:6~8個月

株距:20~25厘米

覆土深度:芽尖入土3~5厘米

栽種時間:春季柳樹萌芽時開始育苗,布穀鳥叫時移栽到地裏。

特性

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今天,薑的主要產地是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巴西、牙買加和尼日利亞等國家地區。其中50%的薑產自印度。

薑是一種多年生熱帶植物,喜日照和高溫高濕的氣候。薑的地上部分可長至1米高。帶鱗片的花座長約30厘米,看起來像一隻矛頭,花開淡紫色,果子則是紅色的。但是,一般並不用種子來種薑,而是用它的塊莖來栽種。

薑喜鬆軟的土壤,保水性和排水性都要好,沒有粗的沙礫。

育苗

選擇種薑:選擇帶1~3個芽,重量約為1兩的薑。大薑可以切成塊。

將種薑種在育苗盆中。薑的發芽溫度較高,可以用塑料袋將育苗盆蓋住,放在陽光充足溫暖的地方。

幼苗要注意澆水、覆蓋和日照。

栽種

移栽:挖出定植穴,澆一些水。將幼苗放入,撒上幹糞、堆肥、磷灰石粉、花崗岩石粉等肥料,將幼苗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隨著幼薑長大,逐漸添加10厘米厚的覆蓋物。

直接栽種:挖出定植穴,將種薑放入,撒上肥料,將種薑埋好。注意,要使芽尖入土3~5厘米。周圍鋪上覆蓋物。等幼苗長出後,再逐漸添加10厘米厚的覆蓋物,使根部不會裸露出來

如果是“免耕菜園”,不必挖穴,直接將幼苗或種薑擺在舊的覆蓋物上,然後撒上肥料,再鋪上覆蓋物就可以了。隨著幼薑長大,逐漸添加10厘米厚的覆蓋物。

日常管理

薑的根很淺,要注意覆蓋和澆水。但在采收前一個月,要停止澆水,以便促進塊莖成熟

采收

等薑葉枯黃後,小心地把薑挖出來。落霜前一定要全部挖出。

將根和葉剪除後,用水洗淨晾幹,埋在沙子裏保存。

病蟲害

夏天薑葉變黃,多半是因為缺水。

軟腐病、薑螟蟲。

山藥(Yam)

植物分類:薯蕷科(Dioscoreaceae)

土壤酸堿度:pH6~8為宜

發芽天數:用塊莖栽培50天左右出芽;

用零餘子培植35天左右出芽。

成熟天數:6~8個月

株距:25厘米

覆土深度:5~8厘米

栽種時間:春季柳樹萌芽時開始育苗,青蛙叫後1~2周種到地裏。

特性

原產於亞洲、西非和南美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全世界共有600多個品種,是僅次於甘薯和木薯的根類作物。有的品種有毒,煮熟或燒烤後方可消除。被非洲Hottentot人當麵包吃的“烏龜背”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山藥了,一個重達318公斤。

中國自古栽種山藥。常見的品種有兩個:①山藥,又名家山藥。在中國中部和北部廣泛栽培。河南懷山藥、山東濟寧米山藥都是有名的品種。②參薯,又名大薯、柱薯。在福建、廣東、台灣一帶普遍栽培,莖蔓方形而有棱翼。

山藥是蔓生植物。莖蔓生長3~4個月後地下部分開始膨大,一般每株長有1~3個塊莖,有的品種塊莖更多而小一些。塊莖頂部長著粗壯的吸收根,水平方向生長,上有須根。塊莖的形狀有長的,有扁的,還有不規則的塊狀。

山藥不耐霜凍,喜歡晴朗溫暖的氣候。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的沙壤土最適合種植山藥一般栽種山藥用地下塊莖進行栽培。但每3~4年,要用零餘子培植出來的地下塊莖作為種薯來更新一次,才能保持長勢。零餘子是長在山藥葉柄基部的果實狀氣生塊莖。可以用來繁殖和食用。

育苗

扁形山藥,隻有頂部能發芽,所以要縱向切,每塊100克左右。長形山藥任何部位都能發芽,可以切成數段,每段5~10厘米長。將切塊晾上30天,再將切麵在草木灰中滾一滾,以防止病菌感染。

將山藥塊縱向埋在育苗盆中,澆足水。等戶外溫度適宜時再移栽到地裏。

幼苗要注意日照。

栽種

移栽:挖出定植穴,倒入幹糞、堆肥和草木灰作基肥,上麵蓋上一層土。在穴中澆一些水。將幼苗放入,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澆足水。

直接栽種:挖出定植穴,倒入幹糞、堆肥和草木灰作基肥,然後蓋上一層土。將山藥塊放入,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澆足水。

如果是“免耕菜園”,先鋪上肥料,然後鋪一層堆肥,將幼苗或山藥塊埋入。鋪上覆蓋物即可。

日常管理

山藥出苗後幾天就長蔓,需要插扡或搭架。高度為2~3米。具體見第五章田間管理。

山藥比較耐旱,一生隻要澆水5~7次即可,但每一次要澆透。定植時,要澆一次,以促進出苗和發根。第二次澆水寧早勿晚,不等土幹就澆。以後根據降雨情況,無雨時每隔半個月澆水一次。

另外要注意覆蓋,以免土壤板結,影響塊莖生長。

采收

寒冷地區要在降霜前將塊莖挖出,儲藏在地窖裏。

溫暖無霜的地區,塊莖可以留在地裏隨時挖出來。

病蟲害

山藥葉蜂。

甘薯(番薯,Sweet potato)

植物分類:旋花科(Convolvulaceae)

土壤酸堿度:pH5.2~6.7為最好

發芽天數:2~3周

成熟天數:175天

株距:30厘米

栽種時間:春天青蛙開始叫時,將種薯種下。大約1個月後,將薯藤剪下,種在地裏。在南方,春季甘薯采挖後,還可以再種一季。

特性

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的甘薯,喜高溫和日照。開淡紫色的花,看上去很像喇叭花,卻很少結籽,是通過塊根繁殖的。甘薯不是直接將種薯種在地裏,而是用種薯長出的薯藤進行“插枝”。

甘薯的生命力極強,在貧瘠幹旱的地方都能生長,當算是蔬菜中最耐旱的一種了。喜歡偏酸性的沙質土。太黏重的土壤中,容易種出畸形的甘薯。

選擇種薯

選擇中等大小的甘薯,不要太纖細的。

育苗

將種薯平平地埋在沙子裏,深約5厘米。注意保持日照、溫暖和濕潤。1個月後,可以將薯藤剪下,準備種在地裏。每段薯藤上要有6~8節。

栽種

先挖出定植穴,倒入幹羊糞、磷灰石粉、花崗岩石粉等肥料,用土將溝填平。然後將幼苗埋入。埋的時候,可以將幼苗平行壓入土中2~3厘米,也可以將幼苗直立或傾斜插種在土中。

由於甘薯是從葉下的不定根長出的,所以平行的埋比豎直插種,結的甘薯更多

埋好幼苗後,周圍鋪上覆蓋物,澆水。

如果你的菜園是“免耕菜園”,先撒基肥,然後鋪上一層5厘米厚的堆肥。再將幼苗壓入土中。

日常管理

薯藤埋下後,過2~3天,最多10天,便會生根。這時要注意澆水。但是,等薯苗根紮牢,開始長出新藤後,就可以不用澆水了。

小甘薯長出後,要進行“翻藤”。就是把薯藤提起,使上麵的根斷掉。“翻藤”可以使養分集中在主根上,使主根上的甘薯長得更好。

采收

幼嫩的薯葉用油炒了吃,和空心菜一樣鮮嫩爽口。

薯藤變黃後可以開始挖甘薯。挖的時候小心不要損傷甘薯,因為破皮的甘薯不易保存。在有霜的地方,秋季降霜之前一定要把所有甘薯都挖起來。

挖出甘薯後,先晾曬幾天,再收起來。將甘薯埋在幹燥的沙子或糠秕中,放在幹燥通風的地方,可以保存半年之久。

病蟲害

甘薯牙蛾、斜紋夜蛾。

空心菜(Water Spinach,又稱蕹菜)

植物分類:旋花科(Convolvalaceae)

土壤酸堿度:pH要求不嚴

發芽天數:1周左右

成熟天數:子蕹6周後可采收;藤蕹栽種後4周可采收

株距:子蕹:10~15厘米;藤蕹:25~30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12毫米

栽種時間:春季青蛙開始叫後一直到仲夏,都可以栽種。

特性

原產於中國熱帶多雨地區,在華南、西南地區生長最旺盛。喜高溫高濕的環境。不耐寒,15℃以下,生長緩慢,10℃以下,停止生長,遇霜莖葉則枯死。最適合在肥沃而黏濕的土壤上栽種。

按是否結籽分為子蕹和藤蕹兩種。子蕹是用種子繁殖的,一般種在旱地裏。而藤蕹很少開花結籽,要用藤蔓繁殖,一般種在水田裏。

育苗

一般直接在地裏栽種,不用育苗。

定植

用條播法或穴播法撒播。用幹糞或堆肥,磷灰石粉和草木灰作基肥。幼苗長出後,不斷間苗,使幼苗不致擁擠。幼苗周圍要蓋上覆蓋物。

如果是藤蕹,要插藤栽種。將30厘米長的藤蔓斜插入泥中2~3節,然後漲水5厘米。隨著藤蔓的生長,水要漸漸加深至15厘米。

日常管理

注意覆蓋和澆水。

采收

趁嫩采摘腋芽。可多次采摘。第一、二次采摘時,要摘去主芯,基部留2~3芽。以後采摘,隻要留1~2芽即可。

氣溫低生長慢時,10天采摘一次;天氣炎熱生長快時,每星期都要采摘一次。

病蟲害

小菜蛾、紅蜘蛛、蚜蟲、卷葉蟲、蚱蜢等。

莧菜(Amaranth)

植物分類:莧科(Amaranthaceae)

土壤酸堿度:pH5.5~7.5都可以,但偏堿性土壤最好

發芽天數:3~15天

成熟天數:30~60天

株距:15~30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3~6毫米

栽種時間:春季青蛙開始叫後一直到夏末,都可以栽種。

特性

原產於南美安第斯山區和墨西哥。我國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栽培莧菜的記載。

莧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喜熱,20℃以下生長緩慢,10℃以下種子難發芽。莧菜對土壤要求不嚴。由於根係發達,比較耐旱,但不耐澇,排水不良的土壤不宜栽種。

作為蔬菜栽培的莧菜按葉子顏色可分為:綠莧、紅莧和彩莧。綠莧比較耐熱,紅莧中等耐熱,彩莧比較耐寒。

育苗

一般直接在地裏栽種,不用育苗。

定植

提前1~2周,在田裏撒上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等肥料,細細地翻入土中。

用條播法或撒播法直接在地裏栽種。幼苗長出後,不斷間苗,使幼苗不致擁擠。幼苗周圍要蓋上覆蓋物。

日常管理

注意覆蓋。

春季雨水多,不必澆水,但夏季和秋季比較幹旱時,要適當澆水。

采收

莧菜可多次采收。第一次采摘主芯,以後可用刀割收,留下5厘米左右的主莖,又會長出新葉來。

病蟲害

白鏽病、蚜蟲。

菠菜(Spinach)

植物分類:黎科(Chenopodiaceae)

土壤酸堿度:pH6~6.7最好

發芽天數:5~9天

氣溫高時不容易發芽,要先用濕潤的紙巾包著,放在低溫蔭涼的地方或冰箱裏,待冒出芽尖後,再播種。

成熟天數:40~50天

株距:10~15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12毫米

栽種時間:在無霜的南方,除了盛夏之外,全年都可以栽種。

在有霜的地區,春秋兩季栽種。春季柳樹萌芽後栽種,秋季榨蟬停叫後栽種。

特性

原產於西亞寒冷地區的菠菜,非常耐寒,幼苗在零下9℃的低溫仍能存活,卻耐不住25℃以上的炎熱天氣。喜歡涼爽的氣候。

育苗

一般直接在地裏栽種,不用育苗。

定植

提前1~2周,在田裏撒上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等肥料,細細地翻入土中。

用條播法在地裏直接栽種。用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作基肥。幼苗長出後,不斷間苗,使幼苗不致擁擠。幼苗周圍要蓋上覆蓋物。

日常管理

注意覆蓋。無雨的時候,3~4天澆一次水就可以了。

采收

菠菜要趁嫩采收。一般長出6片葉子以後就可以采收了。

病蟲害

苗枯病、霜黴病、炭疽病。

菠菜潛葉蠅。

紫背天葵(Gynura)

植物分類:菊科(Asteraceae)

土壤酸堿度:pH6~7最好

發芽天數:1~2周,扡插的枝條可以長出根來。

成熟天數:定植後30~40天

株距:15~20厘米

栽種時間:春、秋兩季都可以栽種。

特性

紫背菜又名血皮菜、觀音莧、紅鳳菜、當歸菜、兩色三七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南部地區,福建、廣東、海南、四川、雲南等地均有分布。

紫背菜葉麵為綠色,葉背呈紫色,葉緣有鋸齒,嫩葉莖梢披茸毛。深秋時節開花,花為黃色,具有典型的菊科植物頭狀花序。

紫背菜喜歡陰濕、溫暖的環境,在夏日曝曬下,生長不良。紫背菜不耐寒冷,氣溫低於10℃就停止生長,遇霜凍地上部分會死亡,-3℃以下整株都會凍死。在16~26℃的氣溫下生長最旺盛。

育苗

紫背菜莖節部位容易長出不定根,所以一般采用扡插的方法來繁殖。

選擇健壯的枝莖,剪成長約10公分的插條,上端留2~3片葉子,下端葉片剪除。扡插時,先用一小棍成45°斜插入土,然後抽出小棍,將插條順勢插入,入土深5~7cm,把土壓實,灌透水。

保持土壤潮濕,1~2周後,新根長出,就可以移植到地裏了。如果繁殖少量植株,還可用瓶子裝水進行水插,長出根後移植到地裏。

除了扡插外,紫背菜還可以用分根的方法來繁殖。早春萌芽之前,將地下宿根挖起,分成數株,埋在土裏,保持潮濕,也可以長出苗來。

定植

移栽:挖出定植穴,倒入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草木灰作基肥,蓋一層土。澆水在穴中。把幼苗放入,埋好。施一些液體肥,周圍鋪上覆蓋物,澆足水。

如果你的菜園是“免耕菜園”,先撒基肥,將幼苗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

日常管理

紫背菜喜陰濕,要注意覆蓋和澆水,尤其在夏季幹燥炎熱的時候。

每次采摘後要追施氮肥。采摘2~3次後,最好追施一些草木灰。

采收

采摘嫩葉和嫩梢。采摘時,每枝基部要留2~3片葉。

病蟲害

紫背菜很少蟲害。

木耳菜(Malabar Spinach,Indian Spinach)

植物分類:落葵科(Basellaceae)

土壤酸堿度:pH5.5~8.0最好

發芽天數:10~15天

種子在20℃左右最易發芽。種殼堅硬,播種前先用溫水泡種,或是將種皮銼薄一些,可以加快萌芽過程。

常用的做法是:用25℃溫水泡種1~2天,然後將種子放在容器裏,蓋上濕毛巾。過3~4天,等部分種子萌芽後,再用草木灰拌勻撒播。這樣苗會出得比較齊一些。

成熟天數:40~55天

株距:20~30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1~2厘米

栽種時間:春季青蛙開始叫後3~4周,便可以開始在地裏播種,一直到仲夏。

特性

原產於印度等南亞熱帶地區。喜歡充分的日照和高溫、潮濕的氣候。在海拔500米以下的肥沃沙壤土中生長最好。木耳菜在低於20℃下生長緩慢,15℃以下生長不良。

常見的木耳菜品種有大葉落葵、白花落葵、紅梗木耳菜、青梗木耳菜等品種。

育苗

在育苗箱裏撒種播種。幼苗長出後要間苗,使幼苗不致擁擠。幼苗長出3片真葉後就可以移栽了。

定植

移栽:挖出定植穴,倒入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作基肥,蓋一層土。澆水在穴中。把幼苗放入,埋好。施一些液體肥,周圍鋪上覆蓋物,澆足水。

直接撒種栽種:用條播法。用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作基肥。種子相隔2~3厘米。幼苗長出後,間苗至20~30厘米的間距。

如果你的菜園是“免耕菜園”,先撒基肥,將幼苗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

日常管理

木耳菜喜濕,要注意覆蓋和澆水。

若是以采摘葉片為主的話,要插扡。主蔓爬到扡頂後,掐去主芯,培育側蔓,側蔓爬到扡頂後,再掐芯。

采收

長出6~7片真葉後就可以開始采收了。采摘嫩葉和嫩梢,但每枝基部要留2~4片葉。

每次采摘後,最好追施一次氮肥。用堆肥茶或其它液體氮肥都可以。

病蟲害

木耳菜很少蟲害。

草莓(Strawberry)

植物分類:薔薇科(Rosaceae)

土壤酸堿度:pH5.5~6.5最好

發芽天數:2~3周

成熟天數:兩年

覆土厚度:3毫米

株距:45~60厘米

栽種時間:春季和秋季都可以栽種。春季在青蛙初鳴之後,秋季在蚱蟬停叫後。

特性

草莓是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見的草莓品種有夏季草莓和常年草莓。夏季草莓在6月份結草莓,產量高。常年草莓從春季一直到入秋都會結草莓,但是產量不高。

草莓喜歡陽光,每天需要6小時以上的日照。草莓的根不能忍受浸泡在水中,所以要在排水性好的土壤中栽植。不要在種過土豆、茄子、西紅柿、辣椒、煙草等茄科植物的地裏種草莓,因為這些植物可能使草莓感染黃萎病。另外,草莓喜歡偏酸性的土壤,不要給草莓施用草木灰或是石灰石粉。

種植草莓有三年的周期。第一年隻有少量的收獲,第二年產量達到高峰,到了第三年之後,產量明顯下降,需要重新栽種了。所以草莓種下後第一年,要摘除所有的花和新蔓,好集中精力長根和葉。第二年收獲草莓。第三年就要除去老的草莓,用新的草莓苗,重新栽種草莓地了。建議換一個地方栽種,可以減少蟲害。

琉璃苣能幫助草莓防蟲防病,還能增進草莓的風味,所以草莓地裏一定要種一些琉璃苣。

育苗

草莓生長迅速。每棵草莓都會長出藤蔓,沿著藤蔓會長出一些不定根來。將這些不定根用薄土覆蓋壓實,就會長出小草莓來。當小草莓長出3~4片葉子時,可以把它剪下,培育新的草莓。

草莓也可以用種子來育苗。在每個育苗盆裏撒2~3粒種子,上麵蓋上3毫米薄土。覆蓋澆水,將育苗盆放在溫室中。2~3周後,種子會萌芽。當長出幾片真葉後,就可以移栽到地裏去了。

定植

移栽:挖出定植穴,倒入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花崗岩石粉作基肥,蓋一層土。澆水在穴中。把幼苗放入,埋好。施一些液體肥,周圍鋪上覆蓋物,澆足水。

如果你的菜園是“免耕菜園”,先鋪上堆肥,將幼苗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

日常管理

草莓的根很淺,要注意覆蓋和澆水,尤其是在開花結果期間,水分一定要充足。草莓果實碰到土容易腐爛,覆蓋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結果期間可以施用一些海藻液肥,以增進草莓風味。

在有霜的地方,降霜前要在植株上鋪一層5~10厘米厚的幹草。第二年春天,新葉長出時,再移去幹草。

采收

草莓變紅的時候就可以采摘了。采摘時不要把草莓硬拽下來,而應剪斷或掐斷草莓的果柄。

病蟲害

黃萎病、蚜蟲、蜘蛛蟎、白粉病。

西瓜(Watermelon)

植物分類:葫蘆科(Cucurbitaceae)

土壤酸堿度:pH6~7最好

發芽天數:3~12天

成熟天數:75~100天

株距:1.2~2米

種子覆土深度:25毫米

栽種時間:春季青蛙開始叫後2周便可以開始在地裏栽種。在寒冷的地區,必須先在溫室裏育苗。育苗要提前3~4周。

特性

原產於炎熱幹旱的中非。喜歡晴朗無雲炎熱的天氣,來使果實成熟。肥沃的沙壤土最適合栽種南瓜。成熟後,根深可達2米,非常耐旱。

花分雄花、雌花。在蜜蜂少見的地區,需進行人工授粉。

育苗

用育苗盆育苗。每盆埋入3粒瓜子,待長出4~5片真葉後,間苗留下最健壯的一棵。

幼苗需要多曬太陽,注意澆水和保溫。

定植

移栽:挖出定植穴,倒入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作基肥,蓋上一層土,澆一些水。放入幼苗埋好。施一些液體肥,澆足水。周圍鋪上覆蓋物。

直接撒種栽種:用穴播法。用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作基肥。每穴撒3粒種子。待幼苗長出4~5片真葉後,間苗留下最健壯的一棵。幼苗周圍要鋪上覆蓋物。

如果你的菜園是“免耕菜園”,先撒基肥,然後把幼苗連盆放在上麵,周圍鋪上堆肥,將幼苗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

日常管理

西瓜比較耐旱,不要經常澆水,但要注意覆蓋。由於結果需要消耗很多水分,所以開花結果時要澆一些水,但瓜大後,就不要再澆水。

開花前後追施一些草木灰或是爐渣,可以促進開花。要將肥料埋入土中,注意不要讓肥料碰到根或莖。

在蜜蜂少見的地區,需要進行人工授粉。

結果期間,可以追施草木灰和海藻肥,促進瓜的生長和成熟,並使瓜更甜。

等瓜長得足夠大時,要把瓜翻個個兒,把著地的部分翻過來曬太陽。

修理

保留主藤和2~3條健壯的側藤,其餘的側藤要剪除。每條藤留一個長勢最好的瓜,其餘幼瓜和花要摘除。如果要瓜長得又大又甜,每株隻要留一個長勢最好的瓜。

采收

如果離瓜最近的卷須幹枯了,說明瓜已經熟了。或者,用指頭敲一敲,成熟的西瓜會發出沉悶的聲音,而沒熟的瓜則發出清脆的聲音。連著一寸長的瓜藤一起剪下,放在陰涼的地方儲藏。

病蟲害

白粉病、霜黴病等。

地老虎、線蟲、蚜蟲、瓜蠅、黃守瓜等。

向日葵(Sunflower)

植物分類:菊科(Asteraceae)

土壤酸堿度:pH6~8為好;pH6.7最好

發芽天數:10~14天

成熟天數:120~140天

株距:30~60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12~25毫米

栽種時間:春季柳樹飛絮時在地裏栽種。

特性

原產於美洲,是印第安人的主食之一,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隻要是可以種玉米的地方,向日葵也能生長,不過向日葵要比玉米更耐寒一些。當葵花籽將近成熟時,即使降嚴霜也沒關係。幼苗在長出4片真葉之前,也能耐得住初春的晚霜。

向日葵喜歡日照,喜歡排水性好的沙壤土。成熟時,根可達2~3米深。

育苗

在育苗盆中撒種育苗。每盆撒3~4粒種子,待長出4~5片真葉後,間苗留下最健壯的一株。

定植

移栽:挖出定植穴,倒入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花崗岩石粉也可以)作基肥,蓋一層土。澆水在穴中。把幼苗放入,埋好。施一些液體肥,周圍鋪上覆蓋物,澆足水。

直接撒種栽種:用穴播法。用堆肥或幹糞、磷灰石粉和草木灰(花崗岩石粉也可以)作基肥。每穴撒4~5粒種子。幼苗長出後,逐漸間苗留下一棵最健壯的。幼苗周圍要鋪上覆蓋物。

如果你的菜園是“免耕菜園”,先撒基肥,然後把幼苗連盆放在上麵,周圍鋪上堆肥,將幼苗埋好,周圍鋪上覆蓋物。

立支柱

需要立支柱。開始結籽後,還要搭花托來支撐沉重的花盤。

日常管理

在剛種下的一個月裏,要少澆水,但每次要澆得非常透,以促進根向深處紮。以後,可以常一些澆水,澆少一些。結籽時,澆水太多,會影響葵花籽質量,但太幹燥會影響產量。

開花前後,可以追施磷灰石粉、草木灰,促進開花。如能每棵埋入一把炒熟的芝麻粉最好。

結籽前後,可以追施草木灰,促進結籽,並提高葵花籽含油量。

采收

待大部分葵花籽長開始變幹後,連著30~60厘米的花莖割下,放在布袋裏,掛在通風幹燥的地方風幹。然後用一把鋼刷將葵花籽剝落,放在太陽下繼續曬幹。

病蟲害

一種蛀蟲。

玉米(Corn)

植物分類:禾本科(Gramineae)

土壤酸堿度:pH6~7最好

發芽天數:5~8天

成熟天數:65~100天

株距:20~30厘米

種子覆土深度:25毫米

栽種時間:春季青蛙叫後2~3周栽種。

特性

源自南美秘魯南部安第斯山區的玉米,曾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主食之一。歐洲人則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知道玉米的。可是,玉米在歐洲一直都沒有成為主要糧食作物,因為歐洲的夏季不夠炎熱,日照也不夠長,不適合種玉米。

玉米喜日照和高溫,怕霜怕風。天氣越熱,成熟得越快。玉米的根雖然可達2米深,但由於葉麵大,生長快,所以需水量很大,也非常吃肥。

開花後,花粉從長在上方的雄穗落到長在下方的雌穗上,雌穗就開始長出玉米棒子。如果同時種上兩個品種,要至少相隔30米,因為玉米很容易雜交。

育苗

一般大量盛產直接在地裏撒種栽種。

如果少量栽種,可以先在育苗盆裏撒種播種。每盆3~4粒,長出2~4片真葉後,間苗成1棵。

幼苗要注意澆水、日照和通風。

定植

栽種前1~2周,在田裏鋪上一層3~5厘米厚的幹糞,上麵撒上一些磷灰石粉、花崗岩石粉和草木灰,細細地翻入土中。

移栽:挖出定植穴,澆一些水。把幼苗放入,埋好。施一些液體肥,澆足水。周圍鋪上覆蓋物。

直接撒種栽種:用點播法。每穴撒3~4粒種子。幼苗長出後,逐漸間苗留下一棵最健壯的。幼苗周圍要鋪上覆蓋物。

如果你的菜園是“免耕菜園”,先撒基肥,然後把幼苗放好,周圍鋪上堆肥,將幼苗埋好,蓋好覆蓋物。

日常管理

注意覆蓋和澆水。尤其是吐穗期間,玉米需要大量的水。如果常晴無雨,一定要澆水。水要澆得透,不要隻把表土打濕。

人們一直以為要割除腋芽,但現在事實說明,額外的葉子會為玉米提供更多的養料。因此,在許多國家,割除腋芽的做法已經被淘汰了。

另外事實也證明覆蓋能增加玉米的產量。

采收

玉米棒子一成熟就要采收。尤其在炎熱的天氣裏,多過一兩天,玉米棒子就變得太老了。

當穗子變幹焦,而棒子尖還沒有變硬,用指甲掐一下玉米粒會流奶時,正是采收的最好時間。過了這個時間,玉米粒就會變硬變老,也沒有了甜味。

采收後1小時之內部分糖粉就會轉變成澱粉。所以要趁新鮮食用。不然,就要冷藏,或罐裝或晾製成幹菜保存。

做種的棒子要留待變幹後才采收,然後放在幹燥通風的地方保存。

病蟲害

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螟幼蟲(Corn borer)、玉米穗夜蛾(Corn earworm)、蚜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