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榆林小曲的傳承與發展——榆林小曲調查報告(3 / 3)

從榆林小曲以往傳承的有關資料看,舊時,榆林小曲藝人都是男性,所有曲目都用假嗓子演唱,即假聲假唱,不同於一般的以真聲為基礎高音自然結合著假聲的真聲假唱。《榆林小曲專輯》所收55首小曲中,《小小船》、《十二杯酒》、《八仙慶壽》、《下荊州》、《光棍哭妻》等均為男角演唱;《賣雜貨》、《十月懷胎》、《小放牛》等為男女對唱,其餘47首都為女角演唱。榆林小曲原本為榆林同知譚吉璁從江南帶來的韶音,為了供官署眷屬娛樂,同時攜帶了樂師歌伎。後由官邸傳入民間,演唱者均為男性,於是男扮女聲,就成為一種自然現象,也就成為榆林小曲在演唱上的一個突出特征。建國初期,榆林小曲有了第一批女藝人,她們用自然聲(即真嗓子)演唱小曲旦角的曲目,如《九連環》、《進蘭房》等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她們已從當初的弱勢發展為今天的優勢,占據了演唱的主位,目前留給男藝人演唱的曲目(即生角、醜角所唱的曲目)僅八首,而且年輕的男藝人可能出於自己的審美趣味也改用真嗓子演唱了。小曲極具特色的假聲假唱麵臨被丟棄的危機!我們沒有必要探討這種假聲假唱發聲方法是否科學,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獨自具有的特色,小曲男藝人們應保護好現有的陣地並將其傳承下去,今天京劇程派的傳人們以及京劇小生行當都仍用假嗓子演唱應是很好的榜樣。

3.保護好“斷腔”演唱技巧

“斷腔”為昆腔中的一種唱法,即出音後即頓斷,“多用於南曲入聲字,即所謂‘逢入必斷’。”榆林小曲則不分入聲字與舒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字出音後即頓斷。榆林小曲在運用“斷腔”的演唱上明顯形成兩種流派,“即以張雲庭、文子義、吳春蘭為代表的一派,講究聲音的純實婉轉、圓潤流暢,對裝飾音,尤其是對滑音、頓音的運用比較嚴格。另一派是以林懋森、胡英傑為代表的一派,突出頓、斷、剛、柔……尤其喜好滑音,頻繁地運用頓音。”兩種流派各有千秋,這是榆林小曲的一種發展,一種繁榮,無可厚此薄彼。隻是目前榆林小曲的一些後起之秀們大有丟棄“斷腔”的傾向,不能不引起注意。“多用斷音閃斷,產生亦連亦頓、活潑彈跳的效果,”本是榆林小曲的基本特征之一,一旦丟棄,悔之不及!

這裏順便談一下小曲襯字“月”的唱法問題。小曲中的襯字“月”本是“口虐”的同音替代字,為古入聲字(詳見拙文《民歌島——榆林小曲》)。榆林方言古入聲字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入聲,因而“月(口虐)”,收喉塞音[]尾,讀短促的入聲。這即使對頓音運用比較嚴格的“張派”傳人來說演唱時也應該音出後即頓斷,不宜唱長而飽滿,因為“月”在小曲中是一個能顯示其江南地域性的襯字,它與另一個襯字“喲”(yuē)決然不混,“月”一旦不按入聲頓斷便與“喲”沒有什麼區別了,久而久之“月”就會被“喲”所代替,失去它顯示地域性的特色。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襯字唱法的小問題,其實還是一個保護榆林小曲基本特征的問題,不可小覷。

4.保護老藝人,培養新人才

榆林小曲著名的老藝人大都離我們而去,現在所剩無幾。他們是小曲的守護者、傳教者,是寶貴財富。然而,他們大都是小市民,要整日為生計而奔走。要培養出新的人才,讓小曲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就應該對這些老藝人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為他們創造一定的條件,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傳教中。我們想,隻要觀念改變了,這對有關部門來說,應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從調查中我們看到,目前,小曲演唱藝人人數並不算少,隻是在中青年藝人中缺乏能獨樹一幟、在藝人中享有威望的領頭人,他們需要在老藝人的指導下,刻苦磨煉,精益求精,勇攀高峰。與此同時,還應精選愛好小曲且有發展前途的新學員,由藝人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口對口、手把手地傳教,培養出有精湛技藝的新的一代藝人。目前最令人操心的是小曲彈奏藝人後繼無人(最年輕者已52歲)。小曲一旦沒有樂隊伴奏,小曲也就不複存在了,因為無伴奏是不唱的,藝人們用“一把韭菜不零賣”形象地說明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培養小曲彈奏藝人,迫在眉睫!

(三)走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榆林小曲要發展需走產業化之路。這是因為:一、榆林小曲是至今仍在唱響著的明清江南俗曲,她溫文典雅、優美動聽,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她可以占據廣闊的市場,具有極強的競爭力。這是榆林小曲的優勢。二、榆林小曲不似陝北民歌哪兒想唱張口便唱,她是一種曲藝,她需要樂隊伴奏,而藝人們都不是職業藝人,大多為小手工業者,他們要養家糊口,他們需要添置樂器、排演場地等等,一句話,他們需要經費。以往,他們靠個人的力量艱難地維係著;現在政府部門雖已給予了適當的補貼,但杯水車薪,仍無力發展。這是榆林小曲的弱勢。如何讓優勢得以實現,如何將弱勢轉化為優勢,這在已步入改革的文化藝術界有不少的成功經驗,那就是走產業化之路,很值得借鑒。

由於種種原因,榆林小曲元氣大傷,目前需要恢複。恢複不能靠“靜養”,而要靠刻苦排練和頻繁的演唱活動,可積極依靠社區開展演唱活動,亦可暫掛靠榆林民間藝術團一起組織演出,等等。一旦條件成熟,即可與陝北民歌、安塞腰鼓、陝北秧歌組成合力,走出陝北,走向世界!當然,這絕非“榆林小曲研究會”力所能及,需政府部門或有識之士做後盾。

附注:本文在調查過程中得到榆林市文化文物局辛建華局長、“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王青、小曲著名藝人羅新民的熱情幫助,在此表示感謝!文中“小曲的傳承與傳播”資料多采自《榆林小曲專輯》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榆林小曲〉申報書》,特此說明,並表謝意。

陝北民歌研究論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