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榆林小曲的傳承與發展——榆林小曲調查報告(2 / 3)

榆林小曲的傳播,宣傳了小曲,促進了小曲的傳承與發展。

二、榆林小曲的發展

(一)榆林小曲發展的簡單回顧

榆林小曲從它成為榆林城內市民不可或缺的夥伴那時起一直在傳唱著,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著。有的發展是一種進步,為人們所認可接受,有的衍變不可取,應予正確引導。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20世紀50年代初,榆林小曲培養出了第一批女藝人,她們用自然聲(真聲)演唱,一改以往全部由男藝人用假聲假唱的單一格局,使榆林小曲變得多姿多彩,步入了新的時代。這是榆林小曲在發展道路上樹起的一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裏程碑!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今天演唱榆林小曲的藝人中,女多男少,陰盛陽衰,證明了這一發展是正確的,是有前途的。可以想見,榆林小曲的女藝人們,在今後小曲的傳承中,將會毫不遜色地撐起半邊天。

20世紀80年代,在羅新民、王青著名藝人的提議、組織下,榆林小曲以女聲小合唱的形式演唱了《繡荷包》、《九連環》等曲目,收到良好效果。這對曆來以單聲坐唱(偶有男女對唱)為形式的榆林小曲來說,無疑是發展道路上閃出的又一個亮點。

“民國以後,陝北關中的民歌、二人台、戲曲,有不少被小曲藝人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和改造。其中有的是全盤拿來稍加變化;有的是隻用主要音樂素材;有的則是加以借鑒和模仿。到50年代像這樣擴充到榆林小曲中的曲目大致有《掐蒜薹》、《偷紅鞋》、《割韭菜》、《小寡婦上墳》、《梁生哥》、《繡荷包》、《珍珠倒卷簾》、《走西口》、《五哥放羊》、《銀紐絲》、《送情郎》、《太平年》、《釘缸》、《送大哥》等”榆林小曲的曲目擴充了許多,表麵看來,這是榆林小曲的豐富發展,其實不然,它名實不符,隨之而帶來了更大的負麵效應。在一次陝北黃土高原音樂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我們聽到一位來自上海的學者說:“我聽不出榆林小曲像江南民歌。”乍一聽,有點不順耳,細一想,也有道理。目前榆林小曲有近三分之一的曲目嚴格說是陝北民歌,而不是榆林小曲,它們的歌詞內容、語言色彩、曲調風格全然不同,如果將這些本屬陝北民歌的曲目當榆林小曲演唱,那就難怪別人說榆林小曲不像明清江南俗曲了。對榆林小曲的這種“發展”,應該做具體分析,去粗存精,以避濫竽充數,混淆視聽。現對比分析幾例來說明。

榆林小曲《走西口》(一)歌詞內容取自陝北民歌《走西口》;曲調的一、二句是陝北民歌《走西口》(三)(定邊縣)的翻版,三、四句是陝北民歌《走西口》(二)(靖邊縣)的翻版。(見《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192—193頁)試比較:

走西口(一)

榆林小曲《送大哥》歌詞、曲調均取自陝北民歌《送大哥》(一)(米脂)、《送大哥》(二)綏德。(見《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319—320頁)試比較:

送大哥

榆林小曲《五哥放羊》詞、曲均取自陝北民歌打坐腔《五哥放羊》,隻是在曲首加了榆林小曲慣用的引子:

個別地方在演唱時受榆林話的影響曲調略有不同,如。限於篇幅這裏不再一一對比。

以上所舉曲目的基調——歌詞內容、語言色彩、曲調風格仍然是陝北民歌,沒有真正做到與榆林小曲的交融,形成一種新的風格、特色。其實,它們是榆林小曲藝人們對周邊陝北民歌的一種傳唱,作為對他種民歌的傳唱無可厚非,如果作為曲目納入榆林小曲,輕則有濫竽充數之嫌,重則會混淆視聽。權衡利弊,應該對榆林小曲的曲目做一番去粗存精的工作了。

榆林小曲伴奏樂器主要有揚琴、琵琶、秦箏、三弦,藝人們稱“四大件”,後增加了京胡、二胡、月琴、笛子、低胡、中阮等(打擊樂碟子是原有樂器還是後來所加尚待確定)。作為明清江南俗曲的榆林小曲有“四大件”伴奏足矣,至於後來為什麼會增加了許多樂器,想必自有緣由,毋須考究。問題是伴奏是為演唱服務的,如果由於伴奏樂器過多,音響過重,影響了演唱,豈不喧賓奪主?那不就要考慮後來所加之樂器該不該上了嗎?其實,某一種曲藝用什麼樂器伴奏是有其科學性和地域性的。為了突出榆林小曲具有明清江南俗曲的特點,為了讓伴奏與演唱保持平衡、和諧默契、相得益彰,榆林小曲的伴奏樂器還應以原來的四大件另加打擊樂碟子為宜,至於演奏榆林小曲曲牌則另當別論。

(二)當務之急是做好對榆林小曲的保護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現代文化的影響下,榆林城內市民已不再是往日榆林小曲生長繁衍的肥沃土壤,小曲藝人們也彷徨歧途。榆林小曲遇到了新的挑戰,今後如何發展,需有新的思考和舉措。不過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做好對榆林小曲的保護,防止盲目性、簡單化,以至為了適應所謂的“市場化”、“現代化”而不惜丟棄小曲賴以生存的特色。下麵提出幾點建議。

1.進一步挖掘整理小曲資源

榆林小曲研究會應在《榆林小曲專輯》的基礎上,進一步收集整理仍流散在民間的小曲資源;對現已無人會唱的曲目(如《大頂嘴》、《姐妹伴嘴》、《紗窗外》等)組織老藝人共同切磋,盡可能地回複其聲腔韻味。

2.保護好假聲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