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同一曲調,歌詞不同,所唱歌聲音高曲線也會有細微差別。
陝北民歌多為多節歌,可用同一曲調演唱數段乃至數十段歌詞。由於受歌詞聲調的影響,同一曲調會變唱,形成不同的歌聲音高曲線。試比較《三十裏鋪》第一段第一句中與第二段第一句中。二者曲調相同,但歌聲音高曲線不同,前者的音高曲線為,主要呈上升走勢;後者的音高曲線為,主要呈下降趨勢;其實際音過程用樂曲音調來表示相當於。之所以會不同,是因為二者歌詞聲調不同。“家”為陰平,在“有”(上聲)字前讀高升的24,受此影響,歌聲音高曲線主要呈上升走勢;“遇”為去聲,讀高降的51,受此影響,歌聲音高曲線主要呈下降走勢。
民歌的這種變唱可讓人在單調的曲調重複中感到一些變化,不至百極無奈。
4.民歌詞曲音高的對立統一關係具有普遍性。
陝北民歌中不僅《三十裏鋪》的詞曲音高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走西口》等等其他陝北民歌的詞曲音高關係也是對立統一的。下麵以《走西口》第一段第一句為例來說明,為了便於說明,先將其詞曲音高關係曲線列下:
不難看出,“哥哥要走西口”的所念歌詞音高曲線與的所唱曲譜音高曲線相去甚遠,是對立的。當演唱者將詞與曲結合在一起唱為時,詞曲便互相影響、互相依附,形成了新的、和諧一致的音高曲線——所唱歌聲音高曲線,使原本對立的詞曲音高統一於一體。如“哥”,綏德話是陰平,讀低降升的213,疊音連讀(哥哥)後,由213變為低降的21(第二個“哥”由213變為中平的33);與“哥”相配的曲調“3”沒有動程(相對而言),詞曲音高不一致。當演唱者演唱時,曲調“3”受歌詞“哥”聲調的影響,的音高曲線便呈現出下降趨勢,其實際音過程用樂曲音調來表示相當於,將歌詞“哥”的音高與曲調3的音高統一於。再如“口”綏德話是上聲,讀低降升的213,由於在句尾,處在語調的低穀處,低降後未升,實際調值為21.與“口”相配的曲調為,演唱時,受歌詞“口”的影響,1變為低降的,與“口”的聲調21基本一致,然後,歌詞“口”受曲調的影響,在低降之後將聲調融於平直的,最後統一於。
《走西口》如同《三十裏鋪》一樣,詞曲音高關係既對立又統一。民歌詞曲音高關係的對立統一規則具有普遍性。
四、結語
民歌歌詞的音高表現為歌詞聲調的高低升降曲折變化;民歌曲調的音高是音階的高低升降曲折變化。二者各行其道,自成係統,相互對立。然而,詞曲同在一首歌,“是一個同步展開的音響整體”,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依附,於是原本對立的詞曲音高在歌聲中達到了和諧一致。曲調影響歌詞並使歌詞音高依附於曲調,其結果是聲調融於曲調中;歌詞影響曲調並使曲調依附於歌詞,其結果是曲調跟著聲調走。對立的詞曲音高關係正是通過這兩條途徑趨於統一,做到字中有聲,聲中有字,字正腔圓。民歌詞曲音高的這種對立統一關係具有普遍性,不僅《三十裏鋪》如此,《走西口》亦如此。
民歌詞曲音高的對立統一關係看起來似乎有些玄,其實,對民歌演唱者來說,是“啟口之時,自不求是而自合”的事,因為他們太熟悉自己的方言了,他們對自己家鄉民歌的曲調已是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