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陝北民歌詞曲音高關係實驗報告(2 / 3)

(三)轉換

將錄製的所念歌詞、所唱曲譜、所唱歌聲由聽覺分別轉換為視覺——“所念歌詞音高曲線”、“所唱曲譜音高曲線”、“所唱歌聲音高曲線”。見譜例1、2.

譜例1《三十裏鋪》:

譜例2《走西口》:

三、對比、分析

民歌詞曲音高關係(深層關係,下同)是否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如果是,它們又是如何統一的?是否具有普遍性?下麵通過《三十裏鋪》、《走西口》詞曲音高曲線的一些對比、分析來說明。

1.詞與曲各自獨立存在的時候,它們的音高關係是對立的。現看《三十裏鋪》詞與曲各自獨立存在時的音高曲線對比(限於篇幅,隻對比第一句):

以上對比一目了然,曲譜音高曲線完全跟著音階高低升降變化走的;而歌詞音高曲線是跟著歌詞(字)聲調的高低升降變化走的,每種方言都嚴格遵循著自己的聲調係統,包括單字調和連讀調,如上例中同一個“家”字,在“來”字前音高曲線是下降型的,而在“有”字前卻是上升型的。再如“有”字本來是降升型的,但在“名”字前卻變為隻降不升的下降型的,等等。兩種音高各行其道,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音高曲線,表明了它們對立的關係。當然,民歌如果能像唐宋詞人那樣將詞按嚴格的平仄關係填進固定的曲調,或者能像現代的一些曲作者按歌詞聲調譜曲,那麼詞曲音高曲線便會相疊,達到統一,但這種“如果”在民歌(原生態的)身上似乎是找不到的。

2.詞與曲結合後,詞曲音高互相影響、互相依附,融二為一,統一於歌聲之中,表現為:曲調跟著聲調走;聲調融於曲調中。

“家”綏德話為陰平,在“有”(上聲)字前讀升調24,所念歌詞音高曲線顯示為,略有彎曲的上行線。與“家”相配的曲調所唱音高曲線顯示為,平直線緊連一個升高一個音階的短平線。二者顯然不相疊,它們是對立的。詞曲結合後,所唱歌聲音高曲線顯示為,原來的平直線變為垂直的上行線,5的實際音過程用樂曲音調來表示相當於;原來升高一個音階的短平線變為由高至低的下行線,6的實際音過程用樂曲音調來表示相當於。這樣,的實際音過程用樂曲音調來表示相當於,既保持了曲譜的基本原型,又使歌詞“家”能按其聲調規則變化,不致曲解詞義。這是聲調影響曲調,曲調跟著聲調走的一麵。

“來”綏德話為陽平,讀中平調33,所念歌詞音高曲線顯示為,收尾略下傾的平線。(“來”位於句中短暫停頓處,按語調其處在低穀,故收尾略下降。)與“來”相配的曲調所唱音高曲線顯示為,平直線緊連一個下行線。詞曲收尾不相疊。詞曲結合後,所唱歌聲音高曲線顯示為,形成明顯的先平後降兩部分,“來”在歌聲中的實際調值由中平的33變為中平的33加低降的321.這既保持了“來”字的聲調,不致詞義混淆,又使曲調能按照的音高運動。這是曲調影響聲調,聲調融於曲調中的一麵。

歌聲正是通過以上兩條途徑將詞曲音高統一於一體,達到聲中有字,字中有聲,和諧一致。

從以上三種音高曲線的對比中我們看到,歌聲音高曲線與曲調音高曲線相疊處較多,粗略看上去如出一轍,而與歌詞音高曲線相差較大。這是因為歌聲是借助音樂來表達歌詞思想感情的,已屬音樂藝術範疇,它不能不按曲調的音高變化而運動,以致與曲調音高曲線出現很多的相疊;而歌詞音高曲線完全按照歌詞聲調係統的音高變化在運動,以致歌聲音高曲線與歌詞音高曲線相差較大。不過,由於曲調要依附於聲調,因而在歌聲的“微妙神韻”裏尚可找到歌詞音高曲線的痕跡,以致歌詞音高曲線與歌聲音高曲線也會出現一些相疊,如的前部分的音高曲線與歌詞“家”的音高曲線基本相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