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20世紀30年代後陝北民歌的發展(3 / 3)

新時代給新一代民歌手帶來了新的機遇,現代傳媒、先進的傳聲技術,為新歌手們打造了展現自己才藝的平台,陝北民歌因了這些新一代歌手而再次被推向全國。

陝北民歌歌手中,還有一批專業歌手、歌唱家。他們專於用現代的發聲方法歌唱,又虛心向民間歌手學習,博采眾長,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較好地解決了陝北地域風格與現代發聲的矛盾。他們既是歌手、歌唱家,又是陝北民歌的改編者、創作者、傳道者,推動著陝北民歌不斷向前發展。

1950年,歌唱家劉燕平等對《蘭花花》詞曲進行了整理加工。1951年,劉燕平參加了世界青年聯歡節,她以《蘭花花》贏得了聯歡節獎,陝北民歌一舉出名,為專業音樂工作者們所注視。

1952年,在西北藝術學院音樂係進修的白秉權師從著名陝北民歌歌手張天恩,她謙虛好學,融會貫通,她演唱的《跑旱船》、《賣菜》、《趕牲靈》感情真摯飽滿,嗓音圓潤明亮,節奏歡快流暢,情調詼諧風趣,俏而不媚,形成了她獨特的風格。她不僅獨善其身,還積極熱情地培育新歌手,經她手栽培起來的孫誌寬、張華敏、章紅豔、麻小燕、郝萌等,在國內重大比賽中屢獲大獎。她改編的陝北民歌《回娘家》、《走西口》、《送情郎》、《送大哥》、《棗園來了秧歌隊》、《圪梁梁》等,先後獲獎。她為陝北民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50年代末,歌唱家貟恩鳳以一曲飽含深情的《信天遊唱給毛主席聽》打動了陝北人民。隨後,由她參與作曲並親自演唱的《延安兒女心向毛主席》、《手摘紅棗想親人》等給陝北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被人們親切地譽為“黃土地上的銀鈴”。

70年代,嶄露頭角的青年歌唱家馮健雪以演唱陝北傳統民歌《三十裏名山二十裏水》、《騎青馬》步入陝北民歌歌唱家行列,以後她所演唱的陝北民歌經典之作《走西口》、《蘭花花》、《打櫻桃》等,既保持了陝北民歌的風格,又融入了江南民歌那種纖細秀麗的陰柔美,為陝北民歌演唱風格的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子。1989年,她榮獲全國民族唱法“十大女歌唱家”的稱號。

80年代步入歌壇的閻誌才專長於演唱陝北民歌,他嗓音洪亮圓潤,風格樸實敦厚。1987年西北五省民歌比賽中他演唱的新陝北民歌《走三邊》獲專業組大獎。

除以上所舉,還有屈中如、邢履莊、楊巧、張華敏、李海英、米卓、麻小燕等等,他們為傳播、發展陝北民歌做出了一定貢獻。

(四)陝北民歌演唱法的係統化、理論化

陝北民歌在世世代代的傳唱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陝北地域風格的演唱法,要唱好陝北民歌,就必須掌握好這套演唱法,不懂或沒有掌握這套演唱法唱出的陝北民歌就沒有陝北民歌的味兒。陝北民歌演唱法是陝北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係統地總結前人留給我們的這套演唱法並上升到理論,進而用來指導演唱實踐,這對繼承發展陝北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白秉權,聽著陝北民歌唱著陝北民歌長大。作為歌唱家,她不忘深入民間,四方拜師,虛心學習,博聞廣積,這為她教學、研究陝北民歌演唱法並由此擴大到整個民族演唱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60年代末,她邊演唱邊學習,邊教學邊研究,第一個將陝北民歌演唱法係統化、理論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桃李滿天下。1996年出版了《民族歌唱方法研究》,書中有理論,有方法,頗有建樹,特別是書中30首“陝北民歌演唱提示”,可以說給了演唱陝北民歌歌手們一把金鑰匙。

三、銳意改革,再創輝煌

21世紀,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陝北民歌被一些電視欄目作為娛樂節目推向全國。不幸的是,它被一些“明星”扭曲了。《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是一首對領袖的熱情頌歌,感情真摯,曲調明朗,然而,被一些“明星”唱得悲悲切切、哭哭啼啼,加上麵部莫名其妙的哭喪難受樣,嚴重地扭曲了作品。《山丹丹開花紅豔豔》音域寬廣,音調高亢,寬而得當,高而有度。然而,一些“明星”一定要以“超高”獵奇,結果,聲音不是自然唱出,倒像硬是從狹窄的聲門擠出來的,刺人耳膜,聳人聽聞。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在民歌的演唱上,如何解決傳統與方法的矛盾,以求得突破、發展,需要深入探討,逐步改進,尊重規律,把握分寸;那種一味地媚俗、獵奇,是對陝北民歌的扭曲,是對陝北民歌發展的誤導,是娛樂圈內少數人為謀取商業暴利的旁門左道。陝北民歌的發展應該力戒浮躁,走自己的路。

(一)為西部經濟建設放歌

西部經濟建設有火熱的生活,是藝術家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西部經濟建設需要豐富的文化生活,是歌手們展現才藝的天然大舞台。遠離火熱的生活陝北民歌將會枯竭,隻有立身於人民大眾中間歌手們的歌喉才能永葆青春。以陝北民歌為素材創作的《西部揚帆》唱響了陝北民歌服務西部建設這部大合唱的序歌,陝北民歌應該立足陝北,走向西部,跨出國門,麵向世界。

(二)建設陝北民歌資料庫、音檔

從20世紀30年代“魯藝”音樂家們對陝北民歌進行廣泛采風開始,陝北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一直在繼續著,人們總是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其豐富,但究竟怎麼個浩如煙海,無人說得清楚。有資料曾說陝北民歌“近萬首”,這也是個模糊概念。最具權威的《陝北民歌選》(何其芳、張鬆如)、《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功在千秋,但恐怕也未必做到了心中有數。我們(延安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曾努力於建設陝北民歌資料庫、音檔,希望在先賢做的基礎上繼續做好陝北民歌的保護與繼承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展開研究,以求新的發展。然而,目前的現狀是各自為陣,更有甚者認為奇貨可居,遠非我們力所能及。陝北民歌不僅僅屬於陝北,也屬於全國,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如果大家能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再由一定的組織機構專力協調工作,陝北民歌資料庫、音檔還是有可能而且也一定能夠建設起來的。

(三)編寫陝北鄉土音樂教材,配備熟悉陝北鄉土音樂的教師

目前,陝北義務教育在普及,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使今後的陝北青少年再不會是那過去“趕牲靈的人兒”、“走西口的情哥哥”、“苦命的蘭花花”,他們都將是從學校走出來的學生。陝北民歌手從長遠考慮,就要從他們中發現並培養新苗,適宜的陝北鄉土音樂教材便是他們滋生的土壤,不可缺少的營養食糧。另一方麵適宜的陝北鄉土音樂教材也可用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可謂一舉多得。與此相關的自然是要配備熟悉陝北鄉土音樂的教師,肩負起傳承陝北民歌的曆史使命。這樣,今後不管社會怎樣發展,不管陝北人民生活怎樣改變,陝北民歌的傳承都將無後顧之憂矣。

(四)創品牌,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在商品經濟時代,創品牌至關重要,一個名優品牌可以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應。陝北民歌是黃土高原培育出的“優質品種”,深受人們喜愛,有著廣闊的市場,在中國音樂專業領域裏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位學者認為:陝北民歌是中國地域民歌裏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歌種,她為中國專業領域創作提供了養料,是一種“高等的營養品”。這早已為事實所證明,這裏毋須贅述。陝西應該把陝北民歌作為文化藝術領域一個名優品牌打造出來,讓她發揮應該發揮的社會效應,創造應該創造的經濟價值。

目前,陝北有榆林民間藝術團、延安歌舞團,它們都主打陝北民歌,除此,還有綏德黃土地文化藝術團、安塞民間藝術團以及陝西省歌舞劇院,專業民歌手層出不窮。但它們都單打獨鬥,結果是財力不足,人才閑置,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這種體製已成為陝北民歌發展的羈絆。改革體製,擺脫羈絆,走產業化發展之路,以此帶動陝北民歌的創作、研究,造就一支陝北民歌好的隊伍,組建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再創輝煌,續寫陝北民歌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