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斯是個非常愛學習的人,因為家境不許可而被迫中途輟學,讓他十分惋惜。這反而使他的求知欲望更為強烈,他決定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樣。他拚命幹活,要為亨利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他讓亨利堅持讀完了農村學校的8年課程,而且還想方設法送亨利到48公裏外的一所小型商業學校,讀了兩個冬季的課程。但是,在第二學期末的時候,亨利認識了克拉拉,兩個人由相愛而結了婚。從此,亨利兩口子就寄住在父親家中,在父親的農場裏幹活。
老納爾斯家的這段勤勞、艱辛、創業的家史,是他斷斷續續地講給小諾爾曼聽的。他的用意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創業的艱難,土地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小諾爾曼從這段家史中,更深刻地認識到祖父先前說的話:這哺育萬物的大地才是我們真正的母親。小諾爾曼直覺地感到,這散發著芳香的土地,就是全家人的生命,就是祖父的命根子。他又想到了小麥長勢一年不如一年的事,於是,暗下決心將來自己一定要弄清它的原因,解決這個問題,讓小麥一年比一年高產。讓爺爺高興,讓全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小諾爾曼把自己的想法,斷斷續續地告訴了祖父,老納爾斯聽後非常欣慰,他的苦心沒有白費,小孩子開始懂得了更多的東西,也開始養成了思考問題的習慣。但是,怎樣解決小麥長勢逐漸不好的問題,老納爾斯憑著自己的經驗是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的。他已經做過多次嚐試,效果都不大。他知道,這裏麵有學問,這個學問,對於他這個隻讀過三年小學的人來說,是沒有辦法弄明白的。他真的把這個希望寄托在孫子身上了。他想,亨利念完了小學,專科又中途而廢,很不稱心。現在,要讓孫子比他父親更強,非要培養他上大學不可。老納爾斯有了這種想法和願望,對小諾爾曼的學習就更加關心了。
老納爾斯一家年複一年的辛勤勞作,收成倒是還可以,但糧食的價格太低,換不了幾個錢。家裏雖然吃穿可以滿足,但是錢卻是非常緊張的。盡管這樣,隻要是小諾爾曼上學念書的花銷,祖父都是毫不猶豫地拿出來,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小諾爾曼用的書包、文具盒、鉛筆、小刀、本子,在同齡的孩子們中間都是最好的,也是供應最充足的。
晚上,祖父除了詢問小諾爾曼的學習情況外,有時還把家中收支賬本拿出來,放在孫子的麵前:
“喂,諾姆,你的老師誇你算術學得不錯,你看看在這本賬簿裏,我有沒有算錯的地方?”那時,小諾爾曼才8歲,祖父這樣做,不過是促使他開動腦筋罷了。祖父雖然隻念過三年小學,但字卻寫得又清楚又漂亮,記的賬目也非常仔細。小諾爾曼仔細地看著,算著,他卻有了進一層的想法。他了解到了家裏全部收支的情況,那種節儉生活和精打細算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
他明白了祖父為他創造學習條件不惜花錢的苦心。他邊看邊想,原來全家一年的收入才隻有120美元,也就是說,他們這個7口之家每周的收入才隻有2元2角,這就是全家4個勞動力全年辛苦勞動換來的。消費的支出隻用在生活必需品上,比如:
鹽2美分
胡椒2美分
醋4美分
錢、針5美分
玉米紅法蘭絨1美元
罐裝油20美分
有些開支沒有記在賬上,比如:靴子。一雙靴子都要穿幾年,壞了就縫一縫,後跟磨薄了就換後跟,靴麵上經常打上獸油,除非無法再縫補了,才換新靴子。衣服、襯衫、褲子全是大孩子穿小了再給小孩子穿,衣服破了,祖母和母親就在晚上補好。被褥都不知用了多少年,由於常蓋和洗,也上了補丁,變了顏色,但是祖母和母親還是把它們洗幹淨,再補好。至於窗簾,那簡直更被看做是奢侈品了,平時根本舍不得掛。那時,他們過的就是這樣儉樸的生活。
小諾爾曼自從看了祖父的賬簿,就更明白了大人們為了這個家生活得不至於挨餓費了多少辛苦,費了多少心思。他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更體會到大人們的辛苦。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諾爾曼清楚地知道,這一切花費,都是從土地裏來的,土地不僅隻有芳香,它還是一家人生活的源泉。由此,他更加自覺地幫助祖父和父親幹力所能及的農活,不浪費糧食,不向媽媽要新衣服穿。他使用的鉛筆,總是小心翼翼地放在文具盒裏,直到用到手拿不住了的時候才更換新的。他的小本子正麵寫滿了,再翻過來在背麵寫,在大字中間又寫小字。他的學習也加倍用功,語文和算術都是學得非常好的,總是在學校裏考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