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孫子深情地聞著泥土的情景,不禁觸動了老人的思緒,他想起了自己怎樣地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令人難以忘懷的童年。他為自己走過了艱難的道路而驕傲,也為自己的孫子現在這樣無憂無慮而欣慰。納爾斯·布洛格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60年,斯奧德附近大地的芳香他是多麼熟悉呀!特別是在夏季,當幹旱的大地被一陣暴雨衝洗之後,空氣裏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味和現在一樣,實在是太令人神往了。當他的父母剛剛遷到這裏的時候,就是這塊土地使他們產生了生存下去的希望。這塊土地養育了布洛格家的四代子孫。因此,他深深地依戀著這塊土地。看到孫子對這片土地的依戀感情,心裏得到了極大的安慰。當然他也絕不會忘記他那創下這份家業的老前輩,像其他的老人一樣,他也經常把昔日的一切告訴孫子。在幾十年前,他的父母是怎樣漂洋過海尋找肥沃的土地,開辟新的生活。在當時,向遙遠的異鄉遷徙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而他的父母就是這勇敢的移民的先驅者。他每當向孫子講起這一段曆史時,臉上總是充滿自豪的神色。
納爾斯·布洛格的故鄉,是在挪威中部。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期,他的父母才離開那裏。當時,一方麵是因為擔心歐洲日益加劇的動亂,另一方麵,是由於僅僅靠他們在家鄉的那幾畝貧瘠的土地已經無法維持一家人的溫飽,他們終於忍痛離開自己的家鄉,準備去闖一條生路。雖然他們還不清楚走這條路到底是不是生路,但他們還是要闖一闖。他們帶領著兩個孩子,就是納爾斯的兩個哥哥,和其他一些挪威人結伴,一起橫渡大西洋。接著,他們從聖勞倫斯河逆水北上,到達蒙特利爾,然後再取道五大湖,最後到達密執安湖湖濱,也就是現在的威斯康星州米爾沃基附近的地帶。路上的千辛萬苦,那難熬的歲月,老納爾斯聽父親講過,如今又講給孫子聽,祖孫二人同時受到感動。
布洛格一家同其他幾家結伴而行,他們趕著牛車,跨過廣闊的原野,在麥迪遜附近定居下來。在這塊新開辟的土地上,這幾戶人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一戶人家與布洛格一家的關係更為密切,那就是後來與小諾爾曼的祖父結婚的祖母的一家,他們是從挪威南部遷來的。
在麥迪遜定居後的第一年,納爾斯·布洛格呱呱落地了。這一年,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於是,在納爾斯還不到一周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又打好行囊,帶著三個孩子,坐在帶篷的牛車裏,又向西方出發了。他們在南達科塔找到了一片草原,但是這裏也不是他們理想的地方。他們在這裏住了一年,而且終年處於當地土著人侵襲的危險之中。納爾斯的父親不帶槍就不敢外出一步,他根本不能離開他的小屋而到別的地方去。這裏根本不是生存的地方,全家人非常苦惱,生活也非常艱難。過了一年,他收到了一封信,這信是曾經同他一起在麥迪遜居住的兩戶挪威移民寫來的。信裏說:他們已經找到一片可以開墾的土地,那片土地土質肥沃,地勢平坦,並且既有水源,又有樹木,是個謀生的好地方。隻要肯賣力氣,在那裏會很好地生存下去的,希望布洛格一家前去同他們一起開墾。
當布洛格一家到達那裏的時候,那兩戶人家早已蓋起了房屋,開墾出了一些土地。他們按照挪威家鄉的習慣,給這個小小的定居點取名叫斯奧德。後來,其他人家又陸續來到這裏,其中就有後來是納爾斯的新娘的艾瑪一家。
納爾斯的父親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建造起了一座木房子。從此,他們就在這裏定居了。這座木房子建造得很堅固,即使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還同它初建時一樣,隻是舊了一些。後來,他的大哥繼承了這所房子。納爾斯就在附近自己蓋了一座木房子,比先前的房子更大、更結實。因為山林裏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木材。納爾斯是個既能幹又要強的人,因此木房要建得更像樣一些。這就是他們一家現在住的房子。
納爾斯一年一年地逐漸開墾土地,擴大自己的農場,到現在已經擁有48公頃的土地了。諾爾曼的父親亨利,就是在這座房子裏誕生的。亨利在納爾斯和艾瑪的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亨利和他父親納爾斯一樣,都在村外那所農村小學上過學,但是他父親納爾斯隻上了三年小學,到能夠看點書,寫封信,算個小賬的程度就不能再上學了,因為家裏太需要勞動力,這也是當時一般貧苦農民的文化標準。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上學是一種奢侈的事,至於上中學,那更是極少數人才能享受得到的,而一般人根本就沒有這種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