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他聽到父親催他快走的喊聲,才清醒過來,記起原來還有父親在身邊。沒走幾步,他又不知不覺地停住了。他想起一個問題:寫書的人怎麼隻寫了一些地麵兒上的東西呢,有關海洋的書,以前也看了不少哇,好像他們眼中的海隻是零散的、呆板的一個“大物”,原來是這個樣子,啊,這樣的!隨後,他從船邊的大縫俯視下麵的海水:匆匆地奔湧著,有多深呢?好綠的顏色啊!這時,他似乎有一絲恐懼,如果船壞了怎麼辦呢?那大浪好大啊!死亡的滋味滲透進他的心裏,他馬上跟住父親,抓住他的手。
他抬頭再次遠望時,這種陰沉的感覺立刻無影無蹤了,他不像第一眼遠望那樣驚訝,而是在這不可想象的驚訝中,伴隨著強烈的喜悅和歡快。無意中他盡力隨著海浪的節奏、船上馬達的隆隆的節奏,一起運動和喃喃不休,心裏充滿著愛和激動。他從來沒被什麼東西這樣牽製過,也幾乎從沒有過這種又有牽連又極度自由的感覺。他隻想一個動作,那就是——飛,不得已,用蹦蹦跳跳代替了。
回到船艙,他馬上想把見到的一切說給他的妹妹和母親,見他這樣,連身邊的父親都忍不住笑了。他要拉妹妹到外邊去親自看看,因為船剛啟動,人員來往雜亂,父母不許,他就獨自偷偷地逃到外麵去過癮。
父母發現兒子好像變了一個人,異常地愛說愛動了。和船上同艙的小夥伴們無休無止地亂竄玩耍,無休止地吵鬧爭論。別的成年人常認為小孩子就是這樣不懂規矩,而利奧夫婦卻知道孩子怎麼回事,他們暗自驚喜——自然原來有這麼大的魔力,竟改變了一個無知孩童的心靈和個性!
就這樣高興地過了一天又一天。這期間讓小維納不自在和膽怯的是:父親每每就船上通告、標語等,考他一些德語和荷蘭語單詞。其實,他沒有正式學過這兩種語言,隻不過翻過父親厚厚的德語字典,也經常聽見他和母親經常使用這種語言,但他常暗自高興,父親一定不知道自己會德語了,他也曾經萌生過把這件事告訴父親,並讓他考自己的念頭,不過一直沒敢,因為他多次看見,母親那極流利的德語表達,在父親眼裏也不算什麼。這幾天,父親主動問上門來,沒想到自己這樣一知半解,常啞口無言,看見父親那略帶輕蔑嘲笑的表情,小維納心裏又氣,又不敢生氣,隻是感到重壓的難耐和苦澀。同時,他心裏暗暗不服,決心以後好好學習。
船上的生活使小維納又從感覺上認識了一批人:二等艙遊客。他們有修養,講體麵,又知道節儉。他感到人太多了,也有太多的不同,觀察人的行止言談真有意思。
他們陸上的第一站是荷蘭名城鹿特丹,然後又徑直去德國的科隆,住在他父親的一位堂兄那裏。
走在異鄉的大街上,雖然有父母在身邊,看著這陌生的地方和人家,小維納還是感到了一陣陣孤獨。街上匆匆的行人,他一個也不認識,他們往往還用一種異樣的眼光打量他們。一戶戶人家門樓高聳緊閉,哪裏都有威嚴和傲慢,把這一家他鄉遊客遠遠地拒之門外。人們用的語言,有的小維納根本聽不懂,這更讓他又著急又緊張。小孩子幼稚的心裏,仿佛隱藏著一種經受打擊的感傷,並帶著濃厚的流浪意味。維納一家此行歐洲,也有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一下人生諸種甘苦,見識世間百態的用意吧。
小維納的這種孤獨心理,等他們一家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感覺更加鮮明了。在這座龐大的文明城市裏,他們舉目無親,一家人寄寓在旅館裏。也正是因為這在異地他鄉的孤獨感,維納的心裏才愈加感到家人的親切和溫暖。
在那昏暗的雨夜,父母親自動手,在昏黃的酒精燈上為他和妹妹煮著香美的晚餐,他們倆倚在父母身邊,飽享那份關懷和愛護;或者,他們一家人坐在飯店裏,侍者以那怪異的語言問候他們,父母用諳熟的語調予以回答,維納的心中仿佛因此有了依托和保障。他們彼此照顧著,孩童的心深感家仍在身邊……
旅途漫漫,一家人充分領略著遊人的獨特滋味。小維納的心亦喜亦憂,一切都是新奇的,也是真實的。等他們終於到達了英國倫敦的時候,旅程將盡,他和妹妹都不免想起久別的故鄉來,想念是瑰麗而美好的,心中的景色因此而明亮;另外,在這段日子裏,父親領著他拜訪了許多名人,這讓他眼界大開,享受了少有的樂趣,甚至在以後漫長的日子裏,他一直對他們念念不忘,這種經曆對他產生很大影響。
猶太人伊斯雷爾·讚格威爾,是他們訪問的一個主要對象。他能言善辯,積極熱情地主張猶太複國主義。他敏捷的思維、不息的熱情、慈祥的臉部表情,給小維納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也從大人們的表情中接觸了一個難以理解的、似乎又極複雜的概念——猶太人。
訪問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克魯泡特金。這位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曾企圖行刺他的沙皇堂兄。此時他正旅居英國。他的機敏、果斷和天真,讓小維納十分敬佩。雖然當時他還不能完全了解克魯泡特金是怎樣一個人,但這不重要,他已經分明地感到,這位祖上的同鄉的超凡氣度和偉岸胸襟。
交遊的閑暇,父親還帶領一家人參觀當地名勝。議會大廈的宏偉莊嚴,讓小維納更迷惑於政治的含義;威斯敏斯特教堂,小維納從這裏進一步理解了曆史的深遠,並產生出一些幼稚的感慨;倫敦自然景物的溫和怡人,讓他心曠神怡。他們一家就這樣沉浸在這座世界名城的喧囂和深邃中。
最後一站是利物浦,小停之後匆匆返回美國。3個月的旅遊生活結束了。小維納的觀感實在不少,這真正的學習,正是在這個開明家庭的組織下,才勝利完成的。也正是一般的學校所缺少的。
他們搬進坎布裏奇市的阿馮大街的一套住房,開始了新的生活。
新學年一開始,父親那固執的想法又抬起頭來:應該把兒子送進正規學校接受鍛煉。經過一番努力之後,鄰近他們所住的皮博迪小學,並且從3年級學起。他常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的連老師也沒聽過,好在這位老師隻把維納當成不懂事的孩子,他的魯莽無禮,老師並不太在意。不久,根據維納的實際情況,校方又決定同意讓這孩子進入4年級學習。
剛到一個新環境,這小孩子對一切可能不太熟悉,不過很快,他就會對周圍的情況了如指掌,尤其所學的課程,都是他早就學過的,而且,有的科目引不起他絲毫的興趣。他雖然也在“學”,其實很多時候在敷衍。
時刻細致耐心地觀察著維納的父母,發現這種情況不但不利於孩子學識的長進,相反,還會讓他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形成不利於孩童健康成長的心理。一旦認識到這些實情,他們馬上作出決定:讓孩子離開學校,由父親承擔起主要教育任務。核心教學內容是數學和語言。
既然學校進不成了,必須留在家裏接受教育,父親利奧·維納感到了肩上負擔的沉重。雖然所傳授的知識內容對他來說完全不成問題,但落實到具體的時日,其間的細致和繁瑣,還是使他不敢輕視。基於這樣的考慮,他要拿出一個學者的工作、生活作風對待這個“大孩子”了。突出的表現就是嚴格求實。
父親利奧具有非凡的語言學天才。他這時教給兒子的主要是德語和拉丁語。在父親居高臨下的威嚴中,兒子一點也不敢輕視所學的知識,可是,無論怎樣小心,學者父親還時不時地發現他發音的含混,或者書寫的錯誤。在數學上,他要求兒子更加嚴格。開始時,他用溫和的、談心般的語氣和孩子討論,並適時地加以啟發心智的引導。看見兒子能順暢地領會知識的本質,他心裏也充滿了喜悅。但他很少表現,隻是小維納能隱隱地感覺到。出現錯誤之前,一切都風平浪靜,一旦偶然間出現了錯誤,父親的天空便馬上烏雲蔽日,仿佛兒子犯了什麼不赦的大錯,他會極度驚訝地大叫“什麼”一聲,之後狠狠地瞧著孩子。這時,小維納就要提起精神,馬上改正錯誤。但是更多的時候,父親這一怒,讓他思緒飛散,隻知道是錯了,根本不知道有什麼錯,甚至還會把正確的地方改錯。此時,父親大發雷霆,但絕不是瘋狂吼叫,而是用學者的口吻,說一些嘲諷的尖刻話。小維納便會因此情緒激動,心靈受到重重的傷害。不敢反駁,隻有傷心地哭泣,一腔委屈無處發泄。母親常過來解圍,盡力為兒子辯護,有時也是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