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盂縣宗教文化遺存的價值(2 / 2)

盂北村大興寺現存嘉靖十三年閏二月所造鐵鍾上,有銘文“本縣僧會司僧官開真”,可見這個“開真”很有可能就是乾隆縣誌中所空缺“”的僧官。

在康熙版的縣誌的“仙釋”中還記錄了一個“淨業”和尚的事跡。“淨業,別號休糧和尚。泰昌年間(1620年8月1日—1620年9月),住三聖寺真修,功行圓滿。或贈一偈雲:法身已滿三千界,絕粟何妨四十年,卻被河東獅子吼,箭鋒驚破小乘禪。”

按照1995版、2011版的《盂縣誌》記錄,民國七年(1918),全縣有僧侶104人,道士40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僧侶99人,道士52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的時候,盂縣成立佛教會,由信佛的鄉紳、知名寺僧組成。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七日舉行“盂蘭盆會”。建國後,宗教活動停止。1980年後,佛教在盂縣民間興起。2000年,經縣委統戰部批準,盂縣有四個寺院成為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東杜村的永清寺、白土坡的建福寺、藏山景區的蓮花寺、大崔家莊的釋迦寺。2001年4月28日,盂縣佛教協會成立。根據佛教在線的報道,目前,盂縣佛家皈依弟子發展到3000餘人,信教群眾達4萬多人。

另外,天主教、基督教是在清末民初傳入盂縣的,有關的宗教文化遺存很少,對本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影響甚微,所以在本文中並未加以研究探討。

盂縣古稱仇猶,曆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燦爛。有跡可循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3萬年之前舊石器晚期的黑硯水河遺址,“盂縣”還是山西曆史上最早的縣名之一,在公元前514年,晉國六卿消滅了祁氏之後,就有了“盂縣”這個稱謂,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這裏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很多,像藏山的忠義文化研究,仇猶古國文化研究,張士貴家族的“進士之家”、盂縣“進士之縣”文化研究、《華嚴經》佛學宗教文化研究、“二程”理學文化研究、高長虹文化研究等等。在中華文明曆史長河的演繹中,這些經過衝刷、積澱的文化現象,顯得越來越“真金一般”彌足珍貴,越來越燦爛奪目,散發出它越來越迷人的魅力。

在文化研究成為時尚的今天,作為盂縣文化研究的基礎,作為盂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盂縣宗教文化遺存開始逐漸被人所關注,所賞識。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這些文化遺存,對於進一步挖掘盂縣厚重的人文曆史,提煉晉盂文化精髓,積累和傳播具有時代特色的優秀文化和先進思想,樹立先進的科學發展理念,並以此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與和諧發展,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就是盂縣宗教文化遺存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