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傳承有序的非物質宗教文化遺存(2 / 3)

總的看,盂縣的這些傳統節日大多和道教有關,這是因為道教起源於本土,與民俗活動早有關係,又吸收了傳統節氣時令,道教的節日大致都是民間節日。

再說盂縣的廟會。顧名思義,廟會本身就起源於寺廟的祭祀活動,後來逐漸加入了“生產生活資料交易”以及“娛樂”的內容,盂縣舊時的許多集市就是依托廟會來舉辦的。

聯係上麵我們說過的“盂縣人舊時所崇拜的神仙”,來看看盂縣的廟會。盂縣人信仰的地方神仙很多,所以地方神仙的廟宇就很多,有關地方神仙的廟會就很多,規模也最大。像藏山廟會、水神山廟會、諸龍山廟會、尖山廟會等等。

和佛、道宗教有關的廟會主要有:縣城農曆五月二十七的城隍廟會;二月十九日值觀音菩薩誕辰之日,盂縣所有的觀音廟會都在這一天,像元吉觀音廟、萇池觀音廟等;農曆三月二十八是東嶽大帝的聖誕,全縣的東嶽廟、天齊廟、泰山廟會大多選定為此日,像坡頭泰山廟、盂北泰山廟等。過去,盂縣還有許多火神廟,火神就是南方之神祝融,在道教中被稱為“南方火德真君”,據說火神爺的生日是農曆六月二十三,縣城火神廟會選在了六月二十三。玉皇大帝的生日是正月初九,但是許多玉帝廟會卻選在了七月十五道教的中元日,大約是為了避開春節節慶吧。我個人認為,盂縣廟會日期的選定,除了考慮所祀神仙的生日外,估計應該和建廟的日期或者其他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有關聯。比方說,像南婁四月十八的天齊廟會,西煙三月初一的泰山廟會,神泉、土塔七月初一的火神廟會等等。再比方說關帝廟會,西煙在二月初一,北莊在三月十九,南關在五月十三,城武在五月十五。其實關老爺的生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有人說五月十三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

舊盂縣時以前的好多廟會到現在已經基本消失了。在縣城周邊,像六月初六日的“彰癉廟”廟會,二月初二日的“文昌廟”廟會(文昌廟在南甕城左,祀文昌帝君。文昌亦稱文曲星,或文星,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臘八日的“八蠟廟”廟會(八蠟廟在香河北,春秋祭,孟夏雩。亦說農曆正月十三劉猛將軍蟲王爺誕為八蠟廟廟會)。三月初三日“真武廟”廟會,二月十五的“風神廟”廟會,四月二十八的“藥王廟”廟會(藥王廟在橋溝東,祀孫真人,一在縣治西藥局。)等等。可見,老百姓對神仙的需要,離不開所處的生活環境,而且也是與時俱進的。

關於宗教對民俗的影響,這是一個蘊藏很大學問的課題,以後有機會再單獨寫文敘述探討。在盂縣的民間,至今仍有很多地方有初一、十五吃素、祭神的習俗,其實就是受佛教“齋戒”的影響。曆史上很多醫家又是道教學者,孫思邈還是道教中的藥王爺,我們的傳統飲食受道家思想影響很大。過去盂縣人在重陽節,“炊花糕,婿女互貽,釀菊花酒,醯瓜菜。”這喝菊花酒的習俗,也是源於道教的養生之道。民間盛行的枸杞酒、菊花酒、丹參酒、五加皮酒等,也是道家的藥酒。

除了飲食,在盂縣的民俗中,至今仍有求子的風俗。到佛寺神廟去祭拜送子觀音、碧霞元君、送子財神等,祈願生子,最出名的當然是水神聖母了。到嬰兒出生,要祭祖報喜,還要寺廟去還願,還有到神仙麵前“鎖兒”的。孩子命名要請道教的算命先生算卦,以命中所缺之物事補之。孩子十二歲,要行開鎖禮。男女婚配時要先問卜測字,屬相不能相克,結婚要選良辰吉日。婚禮中有拜天地、拜諸神等宗教性習俗。人死後,要請道士、僧人舉行超度、祭祀等活動。子女要穿道袍,在靈前要點長明燈,祭拜諸神,這些都有濃厚的佛、道宗教的色彩。出殯當日,請樂人吹打鼓樂,也是源於道教音樂傳承。人死後有“過七”的習俗,也是來源於道教傳統。在安葬前大多要先看墳點穴,選定陰宅的最佳位置。

《周易》本來是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但是在後來被道家、佛家所收容吸納,被摻攪了宗教的因素後,產生了多種派別的風水學、命理學、堪輿學等等。元明兩代注重陰陽學研究。在地方設立學校,學習天文與術數。明代,地方設立陰陽學官。府級稱正術,州級稱典術,縣級稱訓術。清朝時,在縣一級設“陰陽學典術一”。盂縣的“陰陽學”的官方機構(在三聖寺)。趙礦(嘉靖間任),張岱。清初:高尚誠(順治間任),高謐(康熙間任)。比方說,明清幾版縣誌都提到了盂縣縣城的風水。乾隆甲辰年間,時任平定州知事“瑺亨嘉會氏”在康熙版《重修盂縣誌》的“盂誌序”中就寫到,“盂更得地靈之盛,左跨越宵,右翼慈氏,前襟秀水,後枕仇猶,崗阜環列於西南,原泉貫注於東北,磅礴鬱結之氣積之也。”道光年間的縣令李鴻疇曾寫過一篇《西吉村澗溝村封禁煤窯碑記》,講到了保護縣城風水環境的問題,“盂之城脈,方山所結,迤北城龍袤延東西,尤絡繹聯屬之處,穿毀則元氣必穿”,“夫開鑿之害,不必適當其衝,即前後左右洞其中,其竅必虛。竅虛則風生。窮其利,其土必竭。”“地脈宜固不宜泄,泄其氣者多夭死”。這些都是典型的風水之說。現在在盂縣民間,請風水先生看陰陽宅成為一大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