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傳承有序的非物質宗教文化遺存(1 / 3)

除了前麵說到的摩崖造像和古建築等實物之外,盂縣的佛、道宗教文化遺存還有很多。比方說在山河村寨等地名的命名上,民間的廟會節日風俗上,還有一些民間的故事傳說以及文學作品中等等,許多方麵都有這種宗教文化的烙印和遺存。可以說,宗教不僅活躍了人的思想,開發了人的大腦,更規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我把這類非實物的宗教文化遺存概括稱為“非物質宗教文化遺存”。

與宗教有關的地名及民間故事傳說

在盂縣與人物故事有關的地名中,最多的是劉秀的傳說,其次是趙氏孤兒,接下來仇猶國君等。和宗教有關的人物,最出名的就是李通玄了。

盂縣現存最早明確有關李通玄記載的實物資料,就是前麵提到的盂縣儒學教諭馬能在明正統十四年(1449)所撰之《重建蘭惹寺記》。在明清幾版縣誌中,有關李通玄的記載也很多。在康熙版縣誌中,這樣記載(節選),“李賓,號通元,又稱長者,唐宗室。”“開元七年春,自滄州齎華嚴經,曳筇至盂之西南銅穎鄉大賢村高山奴家,論演華嚴,不出戶庭幾三載。”“其後移於馬家古佛堂側晏息。”“經往韓氏莊,路遇一虎,元撫其背,以經論,令虎負其去土龕中。”“至龕中,二女子韶顏都雅,日饋室一奩於龕前,元食方徹器而去。幾經五載,紙墨供送不絕。論成,泯然不見。”“一日鄉人聚飲,元來謂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鄉人驚怪,謂為他適,乃曰‘吾終矣’,皆悲泣,送至龕中。日去,人死常也。”“時開元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也,年九十六。”

和李通玄的傳說有關的地名有:李賓山,又稱北寺山,在縣南二十裏,周回為峰者六,為澗者三,怪石奇鬆,林壑爭秀,唐李長者隱於此(見康熙版縣誌)。山中建有蘭惹寺,今存舍利寶塔。雙鶴山,在縣南十五裏,昔李長者在此著華嚴合論。時有雙鶴翔集。環山皆鬆。攔掌村,原名冠蓋村(無考)。相傳李長者自雙鶴山回北寺山,路經冠蓋,被村民攔住,請其傳經講道。另一說,就是長者“經往韓氏莊”,在此“路遇一虎,元撫其背,以經論,令虎負其去土龕中。”從此,改村名為攔長,後演變為蘭掌、攔掌。大賢村,也稱待賢村。此村名來曆有兩種說法。一說該村原名不賢村,因李長者曾在該村高仙奴家住過三年,後改名為待賢村、大賢村。另一說劉秀路經此地,盛讚此地村民待人大賢,故名大賢。我個人更傾向於前一種說法。尤其是“待賢”,應該理解為“接待賢人”的意思。康熙版的縣誌中收錄了王勳所寫的《待賢村河堤記》,說明當時確實被稱為“待賢村”。說法台,在縣北九十裏,相傳以為李長者說法處(康熙版縣誌)。在了角山如來寺,傳為李長者遺跡雲(光緒版縣誌)。長者泉,在韓氏莊,以李長者得名(見光緒版縣誌)。

此外,在幾版舊縣誌中還講到兩個和李長者有關的景致。“南山雙鶴”,“在縣南二十裏,山峭削,林木森然,百鳥啾喧。唐李玄通修真於此,感二仙女來供養。及卒,有二鶴悲鳴而去。”雙鶴魚池,雙鶴山多鬆,蒼翠欲滴,頂有活水一渠,錦鱗遊泳。傳李長者著《華嚴論》於此,時有雙鶴集其前,因以名山(見光緒版縣誌)。

除了李長者外,其他有關宗教的山名和故事傳說還有:碧岩山,縣北三十四裏,岩若碧玉,四壁嶄巉,前列如帳,垂麓有洞,有潭,為六師仙跡。陸師嶂,又稱六師嶂,相傳唐時有六位道人在此修煉,羽化為仙,故名:“陸師嶂”。(康熙版縣誌)千佛山,在縣西五十裏,上有千佛寺。靴蹄山,在縣北四十裏,形似靴,故名。下有何晏窯,隱士何晏隱此(嘉靖版、康熙版縣誌均有記載)。相傳,三國時著名的玄學家何晏曾在此隱居。(按:玄學是對道家的表達,可以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紅麵山,在縣南八裏,相傳由紅麵長老化於此(康熙版縣誌)。今存有舊摩崖石刻佛像若幹。如來山,在縣東北四十裏,有石刻如來佛像。(見光緒版縣誌),又有碑記,“因如來佛坐落其上而名”。石佛嶺,在縣南十七裏,許家溝村口有砠巨石如圭,石縫參差若界線,往往自落。每落一石,凹中即露佛像,或一尊或三尊,坐立之形體段畢具(見光緒版縣誌)。慈氏山,山昔有慈氏、清涼二寺。龍天廟梁,山有龍天廟。廟梁山,山有臥雲庵。文昌山,山有文昌廟。藥王嶺,山有藥王廟。寺坡山,山有文殊寺。等等。

現在與宗教有關的村名的還有:觀音堂(村居觀音山下,前有觀音廟)、二郎廟(村西北昔有二郎廟)、紅岩寺(村東南溝掌昔有紅岩寺)、法輪(取意於“法輪常轉”)、禪房(村舊有寺院,設禪房,有禪師住持)、普賢(村西有普賢摩崖造像)、興道(見前文)、石佛(村南有摩崖造像)、佛堂(村居佛堂溝)、寺平安(村東有釋迦寺)、羅漢堂(村內建有羅漢堂)、天聖閣(村有天齊廟)。等等。

其他有關宗教的命名還有:顯聖台,西城堞台,有廟,祀關聖,素靈應。順治四年,妖賊李化龍攻城,邑人慌甚,見台上有偉人橫刀勒馬,宛若帝君像。賊敗,城得無恙。(見光緒版縣誌)。等等。

節日、廟會及民間風俗中的宗教遺存

節日、廟會風俗與佛、道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先說盂縣有宗教內容的傳統節日。春節,又稱元旦。“元旦,燃香燭,拜家神、祖先,賀尊長。”乾隆年間的這一風俗,至今仍存。家神,指的是玉帝、財神、灶神、門神、土地等,全是道教的神仙。正月初二,家家祭財神。正月初五,迎財神。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在道教中,崇拜的三官大帝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虛大帝、水官洞陰大帝的生日,分別為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這3個日子合稱三元節。而元宵賞燈則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士族庶民都掛燈。因此說,正月十五元宵節源於道教,盛於佛教。在乾隆年間,盂邑“上元日,晝則達鱉山,祭神袛,搬演雜劇。”“夜則列火,婦女以紙剪人物故事、花草等樣、糊燈懸街市。”“童子以硝黃製成各色花火燈架燃放,或以油燈數百盞作黃河九曲,如列星雲,市民群觀。”到現在,吃湯圓、觀燈和娛樂遊行、放焰火則是元宵節四大項目。二月二“龍抬頭”,為中和節,祭日神、土地神,祭龍求雨。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在祭土地神的前後,曆代朝廷都祭神農,皇帝還要親自舉行躬耕儀式。也有祭後土的,後土為社稷,又稱田神。在盂縣,此日“以灰自井引圍屋垣,謂之引龍”。有理發,吃麵人、吃春餅、吃豬頭肉、吃煮雞蛋的習俗。此節受道教的影響大。端午節,在乾隆時,盂邑並沒有“屈原”之說。一說這天是道教張天師張道陵辟除五毒的日子,所以人們在這天遵照天師所囑咐“書門符,懸艾虎,浴百草湯,兒童臂項係彩絲,名曰‘百命索’。戚裏饋角黍,男女許聘,互相饋送”。現在還有這種風俗在民間延續。六月六,為天貺節。乾隆時,盂縣人要“瀦水造曲”。宋真宗趙恒曾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屬於道教的範疇。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起源與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節”,祭祖供神,超度鬼魂等活動有關。中元節是道教地官清虛大帝生日。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是佛教徒為超度祖先亡靈所舉行的佛事儀式活動,源於“目蓮救母”神話故事的傳說。七月十五是佛道兩教共同的節日。世代相傳直到現在,盂邑此日要“祭墳墓、家神,用紙帛、饅首祭田野,名曰:掛地頭錢。以麥麵作羊像,蒸熟送女家”。盂縣舊時在農曆七月十四“采麻穀獻神,置門左右”的習俗。今已將七月十四、七月十五兩節合二為一。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除祭拜月神外,民間還有祭拜土地的習俗。重陽節,本身就源於道教的“桓景除妖”的故事。道教的重要人物太上老君、鬥姆星君的誕辰日也都是在這一天。十月朔日,即十月初一。也是盂縣的鬼節。是日,“曆壇有司致祭。”十一月至日,祭家神,祭先祖。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是佛教的傳統節日,按照佛教說法,該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另一說,舊時在此日祭祀“八臘神”,以祈禱來年豐收。八臘神裏麵的驅蝗神劉猛,也是道教神仙。窯節,每年的農曆臘月十八,是俗稱的“窯黑子過年”。在城南鄉有煤窯的地方,村裏人殺豬宰羊,貼對聯焚香上貢,祭奠太上老君。礦上也要上供、放鞭炮、扭秧歌。傳說太上老君是“窯神”,是一個行業神。臘月二十三,送灶君,揭開了除舊布新的序幕。灶君,又稱灶神、灶王爺、九天東廚司命。傳說每年的這一天,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立春日,“先一日,迎芒神,老稚聚飲。至期,鞭土牛,觀者取土塗灶。”雖然芒神無關佛道,“取土塗灶”卻有“灶王爺”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