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用係統辯證論指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優化配置(2 / 3)

從資源到資源配置是一個係統運動過程,要使運動朝著優化方向發展,就要把握係統整體和要素組合,樹立兩個基本觀點:

一是要用整體思維認識資源配置,要把資源配置所涉及的各種因素作為一個係統整體考慮。在認識資源要素時,把係統諸要素之間、係統與要素之間、係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全部真正關係,集成到係統整體上來。不僅要認識資源配置的個別要素,而且要認識其多個要素;不僅要認識資源配置的單個層次,還要認識其多個層次;不僅要認識資源的一維,還要認識其多維;不僅要認識資源配置的線性因素,而且要認識其非線性因素;不僅要認識資源配置的縱向聯係,還要認識其橫向聯係;不僅要認識資源配置的靜態,更要認識其動態變化;不僅要認識資源配置方式的有利因素,還要認識其不利因素,等等。就是要從主體—實踐—客體這一係統辯證論的範疇鏈,對資源配置整體能動地進行反映和運作。

二是要用係統優化組合的觀點進行資源配置。係統論的觀點認為,一個出色的係統,其要素不一定都是最優的,反之,各個要素都是最優不一定能構成一個最優係統,這就是係統組合的問題。把資源配置視為一個係統就要研究其組合問題。關於組合概念,有些地方亦視為群體。也就是要對係統內諸要素進行相關分析,然後進行“搭配”,包括好壞搭配、大小搭配、先後搭配、不同性能要素的搭配等。比如一個地區或單位勞動力資源配置,不僅要配置高智商的高級技術人才、中級技術人才、初級技術人才,還要配置以體力勞動為主的體力勞動者;不僅要配置“帥”才、“將”才,還要配置“幹”才。各種類型的勞動力搭配,才能組合成一個出色人才群體。當然還要配置以吸引各類勞動力的良好環境。

2 用係統辯證論正確指導資源配置方式

資源配置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市場配置資源方式,另一種是計劃配置資源方式。如何正確運用這兩種方式是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關鍵。

係統辯證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存在正反兩個方麵。資源配置方式的市場與計劃也是如此,有其有利的一麵,也有其不利的一麵。為此,我們必須對兩種配置方式進行辯證分析,明確其有利方麵和不利方麵,做到揚長避短,各展所長,相得益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不同於過去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新經濟體製就是要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製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上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市場經濟是由供求、價格、競爭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在這三者的聯係中,體現價值規律的作用,發揮市場功能,合理地配置資源。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和功能主要是:第一,它能有效地節約社會資源和勞動消耗。它是通過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運動來實現的。第二,它能有效地調節社會資源或勞動在部門的分配。它是通過價格隨供求變化,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來實現的。價格變動可影響供求關係和競爭的變動。而供求關係、競爭又影響著商品價格的變動,正是這種變動調節著社會資源的配置。由於受價格杠杆的調動和盈利的引導,使生產要素從利潤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流動,這不僅可以提高各種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調劑不同部門之間生產要素的餘缺,從而使資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通過競爭,從而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啟動各種閑置或低效運作的資源。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和弊病。第一是事後調節。市場配置資源隻能在市場傳出信號後才能作出反應,供大於求了,才減少生產;供不應求了,才增加生產,缺少預見性,有可能出現總量的嚴重失衡。第二是目光短淺。市場的功能性很強,注重的是局部效益、眼前利益,忽視社會的整體利益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第三是排他性。市場就意味著競爭,在促進企業提高效益和技術進步的同時,會導致壟斷。壟斷就會控製生產,扭曲價格,左右市場,阻礙生產的發展。顯然,如果僅僅依靠市場機製的作用來進行資源配置,必然是以無數次的市場波動和不平衡、經濟運行某種程度的紊亂狀態為代價的,甚至是通過經濟震蕩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來調節資源配置,實現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商品生產者及其生產資料在社會不同勞動部門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發揮著自己的雜亂無章的作用。”

計劃配置資源是根據社會成員的各種需要,有計劃地分配社會勞動,使勞動時間在不同部門間的分配,能夠與社會對各部門的產品的需要之間符合一定的比例。計劃調控經濟活動的機理,在於國家可以預先安排和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它是主觀對宏觀的認識和能動反作用,自覺地遵循客觀規律以保持整個經濟的協調發展。正確運用計劃手段,可以從總體上自覺地保持經濟總量的大體平衡和有效協調重大比例與結構,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可以引導和動員必要的財力物力進行重大建設,防止大的重複建設所造成的浪費;可以較好地調節收入分配,保持社會公正。但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資源配置,是由中央計劃機關根據所掌握的資源狀況、生產的技術可能性和生產與消費需求的各種信息,來考慮如何在不同部門、地區、單位之間配置,以取得最佳效益;然後編製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層層分配下達到執行單位。企業的人財物和供產銷都由上麵規定。實踐證明,這種資源配置方式遇到了兩個不可克服的障礙。第一是信息障礙。經濟生產中的產供銷是千變萬化的,所產生的巨量信息是任何一個中央計劃機關都無法及時掌握的。計劃工作的信息收集、傳遞,任何時候都是難以周全的,計劃難以完全反映客觀實際。第二是激勵障礙。在大一統的計劃經濟下,要求全社會效益一體化,不允許有各自的特殊利益,對微觀經濟活動和利益往往考慮不夠,無法解決眾多經濟活動參與者之間的利益矛盾,起不到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