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是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麵,管理中的領導職能是一門十分奧妙的藝術,它貫穿在整個管理活動中。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領導職能表現為政府的領導和部門領導,也包括政府和部門領導的領導者。領導如一名樂隊的指揮,其任務就是要通過樂師共同一致的努力演奏,奏出和諧美妙的樂章,一個樂隊的整體水平取決於其指揮者的領導素質。因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主體的領導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2.3 協調與控製職能
——協調職能。從係統論的觀點看,協調是為了減少係統內部混亂程度,增強係統的有序性。作為區域經濟管理係統的協調職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一是職能協調。就是協調區域經濟管理活動的各項基本職能,如規劃與計劃、組織與領導、決策與控製管理等方麵的協調。區域經濟管理屬政府領導的多部門管理,管理職能之間的協調就更為重要。如在中國區域資源開發屬國土資源部管理,重大項目建設和地區經濟發展屬發展改革委管理,環境保護屬環保局管理,所以必須搞好管理職能的協調。二是利益協調。就是協調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協調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區域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利益)。三是地區(區域)發展協調。就是協調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發展,促進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協調區域內各產業或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控製職能。管理活動中的控製工作是一個完整的複雜過程,也是一個信息反饋係統,通過信息反饋,揭示管理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促進係統協調發展。實施控製包括三個步驟:一是確定標準;二是衡量成效;三是糾正偏差。為了實現控製,需要先確立控製標準,然後將輸出結果與標準進行比較,若發現偏差,就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使偏差保持在容許範圍內。作為區域經濟管理的控製就是根據上述原理,在區域經濟發展管理過程中實施控製,如某區域環境質量較差,就要對企業排汙、水土流失等進行控製,以優化環境;某區域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與土地承載力不符,就要實施人口控製,使人口控製在土地承載力基礎上;某區域生產建設規模過大,就要實施投資規模的控製;某區域非農用地規模過大,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就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控製非農用地。
3.3 工具要素
3.3.1 區域政策工具
區域政策工具是政府通過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區域創新政策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手段。區域政策主要是中央政府管理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為了有目的地促進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與社會分配公平。
區域政策也是一個由若幹個具體政策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組成的係統(集合)。按區域政策的性質可劃分為:獎勵政策亦稱“胡蘿卜”政策,是對特定區域的發展予以直接或間接支持的各種工具集合;限製政策亦稱“大棒”政策,是對特定區域發展實施一定限製的措施。
按區域政策作用對象可分為落後地區政策,就是有重點地支援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區域,目的是使其盡快發展起來;蕭條區域政策,就是通過一定措施支持老工業區或資源枯竭區域經濟複興;膨脹區域政策,就是主要控製人口與經濟活動向過度集中地區發展。
按區域政策功能可分為: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就是側重對某一區域經濟發展激勵和結構調整;區域經濟關係協調政策,主要是解決和協調區域之間不平衡發展的利益和衝突。
按區域政策層次可分為:宏觀區域政策,就是用宏觀經濟政策針對不同類型的區域整體實施經濟管理;微觀區域政策,就是用微觀經濟政策引導和幹預區域內企業或個人行為,促使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區域政策構成如下特點:一是中央政府的主體性。就是區域政策的製定、實施、監督和評價主體是中央政府。當然,也不排除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政府區域政策的同時,根據本省、市、縣的區域實際,製定和實施一些必要的地方政策,以促進本地區經濟平衡、協調發展,這也是區域政策的一種補充或輔助政策。但絕不能影響中央政府的主體職能。這種主體性反映出了區域政策的高度集中化。二是積極的區域傾斜性。就是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選擇特定的區域單元予以利益補助。但這種政策傾斜應對促進區域之間平衡發展產生積極的有益影響,而不是消極影響。三是區域發展平衡性。區域政策的製定與實施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解決區域利益的衝突和社會分配不公。而絕不是擴大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性。以上三個特點是區域政策有別於一般經濟政策的突出特點和靈魂。若一個政策不具備上述三個特點,則不屬於區域政策。在實踐中要根據區域實際,實施不同的區域經濟政策,促進區域的平衡發展。
3.3.2 法律工具
法律工具是政府通過法律、法令、條例和司法等工作,調整區域關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手段或方法。具有規範性、強製性、穩定性的特點。西方國家常采用這種方法,如英國1934年頒布了《特別地區法》,1945年頒布了《工業配置法》,1958年又製定了新的《工業配置法》,1966年發布了《工業發展法》,1972年又頒布了《工業法》等,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頒布了《地區再開發法案》、《加速公共工程法案》、《阿巴拉契亞區域開發法案》等,美國政府把援助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置於嚴格的立法、執法和司法的過程中。美國各級政府在區域發展上的責和權都是依法明確和履行的,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3.3 行政工具
行政工具是政府通過行政組織,運用行政命令,按照行政方式來管理區域經濟活動的手段或方法。具有權威性、強製性、非經濟利益性(無償性)等特點。其作用主要是簡便靈活、有效處理問題,有利於貫徹上級政策。其不足是不利於發揮下級的積極性、主動性、信息傳遞易失真、橫向溝通困難。英國政府在區域經濟管理中采取強製性競爭招標製就是應用行政工具(手段)的成功案例。
3.3.4 經濟工具
經濟工具是政府根據經濟規律,運用價格、信貸、財政、利率等經濟杠杆,通過調整利益關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手段或方法。具有利益性、間接性、多樣性等特點。其主要作用是以物質利益為基礎,能夠有效地調動積極性、主動性。不足之處在於作用領域主要限於經濟領域,不能解決社會需求和精神問題。西方發達國家運用宏觀經濟工具管理的經驗值得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宏觀經濟工具管理模式大體可分為以下兩種:一是經濟政策主導型模式。就是政府主要通過一係列的經濟政策對區域經濟進行宏觀經濟管理。二是經濟計劃主導性模式。就是指政府主要通過製定和實施統一的全國性計劃對區域經濟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如法國、日本、瑞典等國家就屬於這類模式。
本文第二作者:梁楓,原載《係統科學學報》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