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縣域經濟發展整體論(2 / 3)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不論從部門經濟的內在聯係看,或者從地域組合的聯係看,都是一個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有機整體。

2 縣域經濟發展整體運作觀

縣域經濟自身不僅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還是一個能獨立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的多層次地域組合整體。這就決定了我們在領導、指揮縣域經濟發展時,必須樹立整體運作觀。所謂整體運作觀就是從縣域經濟實際出發,從整體上總攬縣域全局、運籌帷幄,統籌安排部署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信息業、科技、文化、教育等,使其綜合配套,整體推進,不孤軍冒進,不厚此薄彼,不顧此失彼,不隻顧眼前不管長遠,而要相得益彰,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具體講,應樹立以下觀念。

2.1 領導指揮的整體思想觀

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領導者或指揮者必須樹立整體思想觀。首先要有一個縣域經濟發展的長遠整體規劃,即經濟發展綜合規劃和部門規劃,不管張三當縣長,或是李四任書記,都要始終不渝地按照規劃進行領導指揮生產。不搞張縣長來了種樹,李縣長來了養豬,王縣長來了修路,各自為政,我行我素,這方麵的教訓太多了,太深刻了,我們必須引以為鑒,警鍾長鳴,不能再犯這方麵的錯誤,不能再交這方麵的學費。其次,在領導指揮縣域經濟的過程中要有一盤棋(整體)思想,對工業、農業等縣域經濟的各個部門進行整體運作,整體推進,切忌丟三落四,無序發展。

2.2 資源配置的整體優化觀

一是要用整體思維認識縣域經濟的資源配置,要把資源配置涉及的各種因素作為一個係統整體考慮,從主體——實踐——客體這一係統辯證論的範疇鏈,對資源配置整體能動地進行反映和運作。二是要用係統優化組合的觀點進行資源配置,要對資源配置諸要素進行係統相關分析,然後進行“搭配”,包括大小搭配、先後搭配、不同性能的搭配等,從而實現資源整體優化配置。

2.3 地域生產布局的整體合理觀

就是在充分分析縣域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包括自然資源)、人口(勞動力)條件、生產技術和社會經濟條件等生產布局條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有利條件,注意克服不利條件,從地域整體上合理布局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城鎮居民點等,實現生產布局整體合理化。

2.4 謀取效益的整體統一觀

就是縣域經濟發展在獲取效益時,要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整體統一觀,不能為獲取經濟效益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走資本主義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彎路;也不能為保護環境,求得生態效益而小腳走路,實施所謂的“零增長”論,而是要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求得三個效益的整體統一。

2.5 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整體協調觀

就是縣域經濟發展要追求發展的可持續性,即發展對現代人和未來人需求的持續滿足,達到現代與未來人利益的統一;追求發展的協調性,即經濟與人口發展必須限定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達到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整體協調發展。

3 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操作方略觀

3.1 要有一個在整體上智商高、效率高、運轉靈的指揮係統

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有一個高效的指揮係統,這就是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在整體上形成一個智商高、效率高、運作靈的指揮係統,這個係統要擔當起計劃、組織、調控和監督的職能。計劃就是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籌劃,製訂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劃,決策實施這些規劃的原則、方法、步驟和措施等。組織就是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具體安排部署。調控就是對縣域經濟運轉的協調和操縱。監督就是對縣域經濟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的保證。這個係統的首腦是縣委、縣政府,指揮長是縣委書記和縣長,這個係統的組成人員都應該是懂經濟、懂管理、具有指揮縣域經濟發展領導才能,特別是這個係統的指揮長官(縣委書記、縣長)必須胸中裝有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藍圖、縣域經濟協調運轉這盤棋,具有較高的組織、協調、領導能力,能夠帶領這個係統的全部人馬指揮作戰。否則,這個係統是個“低能兒”,或者常出“故障”,都不能使縣域經濟這盤棋下好。現在的問題是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必須貫徹執行毛澤東同誌倡導的“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必須徹底消除賣官鬻爵的這個“癌症”,讓那些確有真才實學,願為縣域經濟發展出力流汗貢獻畢生的人成為這個係統的成員。這個“頑症”醫治好了,縣域經濟這盤棋就下活了,也就搞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