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甘薯的快繁;
(1)脫毒苗的快繁;
脫毒試管苗可進行試管切段快繁,也可在防蟲條件下於無菌基質中栽培、繁殖。
試管繁殖脫毒苗一般30~40d為一個繁殖周期,一個腋芽可長出5片以上的葉,繁殖係數約為5。為降低培養的成本,可用食用白糖代替蔗糖;將培養基中的大量元素減半,甚至用1/4MS(大量元素)培養基;盡可能利用自然光照培養;也可用經檢驗合格的自來水代替蒸餾水或無離子水。
在防蟲溫室或網室內,可將經煉苗後的脫毒試管苗移至蛭石、河沙等基質中,待其成活後,連根拔出栽入已消毒的土壤中。緩苗後薯苗迅速生長,之後定期(約10d)剪秧扡插,以苗繁苗,其性能與試管苗無異,以求短期內獲得大量脫毒苗。防蟲網一般采用35~45目的尼龍網罩在棚架外而成。為加速脫毒薯苗的繁育,可建造防蟲溫室,使快繁在冬、春照常進行。為防止溫室內溫度偏低,也可采取鋪設地熱線措施,保證薯苗正常生長。
(2)原原種的繁育;
在防蟲溫室或網室的無病毒土壤上種脫毒苗,讓其結薯,即為原原種薯,育出的苗即為原原種苗。原原種比試管苗更便於分發運送,以供應生產原種。
(3)原種的繁育;
原種生產也應在防蟲溫室或網室的無病毒土壤上進行,以原原種為種植材料,必要時可進行以苗繁苗的方法,而取得較多的原原種苗,培育的種薯即為原種。
(4)種薯的繁育;
種薯可分為不同的等級,一級種薯的生產要求為:在隔離地塊上栽培原種,地塊四周500m以內的範圍內不栽甘薯,生長期及時拔除病株及其薯塊,及時噴藥治蟲,還可在田間種植指示植物,以了解脫毒和病毒傳播情況。2~3級脫毒種薯生產地塊的條件可適當降低,種薯每種一年降一級。脫毒種薯、種苗用於生產,增產效果一般可維持2~3年。其後就應更換新的脫毒種苗、種薯。
3)脫毒試管苗的大規模移栽注意事項;
(1)培育壯苗;
移栽成活率主要和苗子健壯有關。培育壯苗,可以通過降低培養溫度、增強光照來實現,以株高達到3~5cm為宜;若苗過於細長則難以移栽成活。
(2)適當煉苗;
移栽苗前,將瓶塞打開,置室溫和自然光照下鍛煉2~3d,使幼苗逐漸適應外界環境條件。
(3)精心移栽;
試管苗經在瓶內培養已形成大量根係,且較細長。移栽時倒入一定量的清水,振搖後鬆動培養基,小心取出幼苗,洗去根部的培養基以防雜菌滋生,再移至滅菌的蛭石或沙性土壤中。脫毒苗應在嚴格防蟲的網室內稱移栽。待苗生根、長出新葉後再移植於土壤中,有利於苗的快速生長。
(4)控製濕、溫、光等條件;
基質濕度是根係成活的關鍵,但不宜過濕,應維持良好的通氣條件,促使根生長。空氣也應保持濕潤,以免試管苗失水枯死。移栽初期,可用塑料薄膜覆蓋。溫度以25~30℃為宜,並注意遮陰,避免日曬。
(5)適時定植;
蛭石缺乏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故當薯苗成活後,應及時種植於防蟲網內已消毒的土壤中,促使其生長。為提高網室利用率,定植的薯苗應適當密植。采取剪秧扡插,以苗繁苗的方式,可在短期內得到數量巨大的脫毒苗。在北方,為克服冬、春溫度過低的影響,可建立防蟲溫室,並輔以取暖升溫措施,保證脫毒全年進行繁育。
(6)嚴防病蟲害;
脫毒苗繁育雖在防蟲網內進行,但有時會因封閉不嚴或土內自生性出蚜,從而導致網內有蚜蟲等發生,或者出現地下害蟲危害。為此,應定期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
8.3.3草莓脫毒與快繁;
1)形態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草莓為重要的漿果植物,栽培分布很廣,其總產量在漿果類中僅次於葡萄,居世界第二位。草莓果實柔軟多汁,含豐富的糖、酸、礦物質、維生素等。草莓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果醬、果酒等。其顏色鮮豔,是良好的配餐食品。草莓繁殖容易,結果早,收效快。尤其是近年的促成栽培,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溫室,使草莓的成熟期大大縮短,從11月到次年的6月,都有新鮮的草莓上市,填補了水果的淡季市場。
(1)形態特性;
草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呈半平臥叢狀生長,根係屬須根係,在土壤中分布較淺。草莓的莖呈短縮狀,分地上和地下部分,地上短縮莖節間極短,節密集,其上密集輪生葉片,葉腋部位著生腋芽。地下短縮莖為多年生,是貯藏營養物質的器官,其上發育有不定根。匍匐莖是草莓的特殊地上莖,是其營養繁殖器官,莖細,節間長,一般坐果後期發生。葉屬於基生三出複葉,呈螺旋狀排列,在當年生新莖上總葉柄部與新莖連接部分,有兩片托葉頂端膨大,圓錐形且肉質化。花序為二歧聚傘花序至多歧聚傘花序。果實為假果,主要是花托膨大肉質化形成,瘦果以聚合果形成生於花托上。果實成熟時果肉紅色、粉紅色或白色。
(2)生物學習性;
草莓根係在土壤溫度達到2℃時開始活動,在10℃時開始形成新根,根係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5~20℃,秋季溫度降低到7~8℃時生長減弱。春季氣溫達5℃時,植株開始萌芽,莖葉開始生長。草莓是喜光植物但又比較耐陰,光照充足,植物生長旺盛,葉片顏色深,花芽發育好,能獲得較高的產量。相反,光照不良,植株生長勢弱,葉柄及花序柄細。葉片色淺,花朵小,果實小,著色不良。草莓的根係分布較淺,加上植株矮小,葉片較大,因此蒸發量大。在整個生長季節,葉片幾乎都在不斷地進行老葉死亡、新葉發生的過程,葉片更新頻繁。這些特點決定了草莓對水分要求較高,但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對水分的要求不同。開花期土壤的含水量應不低於最大田間持水量的70%。果實膨大及成熟期土壤含水量應不低於80%,而秋季9月、10月,土壤持水量達60%即可,草莓不耐澇,要求土壤既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又要有良好的通氣條件。草莓對土壤適應性強,在各種土壤上都能生長,但由於是淺根性作物,要求肥沃、疏鬆、透水、通氣的中性微酸性或微堿性土壤。
2)草莓侵染的病毒;
草莓侵染的病毒主要有草莓斑駁病毒、草莓輕型黃邊病毒、草莓鑲脈病毒、草莓皺縮病毒。
(1)草莓斑駁病毒;
該病毒分布極廣,有草莓栽培的地方,幾乎都有該病毒病發生。單獨侵染時,草莓無明顯症狀,與其他病毒複合侵染時,可致草莓植株嚴重矮化,葉片變小,產生褪綠斑,葉片皺縮扭曲。
(2)草莓輕型黃邊病毒;
該病毒單獨侵染時,草莓植株稍微矮化,複合侵染時引起葉片黃化或失綠,老葉變紅,植株矮化,葉緣不規則上卷,葉脈下彎或全葉扭曲。
(3)草莓鑲脈病毒;
草莓受單種病毒侵染,往往症狀不明顯,被複合侵染後,主要表現長勢衰弱、退化,新葉展開不充分,葉片無光澤、失綠變黃、皺縮扭曲,植株矮化,坐果少、果實產量低。
(4)草莓皺縮病毒;
該病毒為世界性分布,是對我國草莓危害最大的病毒。病毒強株係侵染草莓後,可致草莓植株矮化,葉片產生不規則黃色斑點,扭曲變形,匍匐莖數量減少,繁殖率下降,果實變小;與斑駁病毒複合侵染時,植株嚴重矮化,再與輕型黃邊病毒三者複合侵染,會導致草莓大幅度減產,甚至絕產。
3)草莓脫毒苗的培養;
草莓脫毒以熱處理與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結合方式進行。將草莓植株在40~41℃溫度下處理4~6周,然後取微莖尖培養。
(1)初代培養;
取草莓生長健壯的母株或匍匐莖上的頂芽,用自來水流水衝洗2~4h,然後剝去外層葉片,在無菌條件下,用2%次氯酸鈉溶液表麵消毒15min,無菌水衝洗4次。在無菌條件和解剖顯微鏡下剝取莖尖分生組織,以帶有1個葉原基的莖尖為度。0.2mm的莖尖無病毒率可達到100%,但接種後的成活率低,並延長培養時間。莖尖分離後,迅速接入MS+BA0.25mg/L+NAA0.25mg/L或White+IAA0.1mg/L培養基中。培養條件為22~25℃,日照16~18h光強3000lx。經2~3個月的培養,可生長分化出芽叢,一般從每簇芽叢含20~30個小芽為適。注意,在低溫和短日照下莖尖有可能進入休眠,所以較高的溫度和充足的光照時間必須要保證。
(2)繼代培養;
把芽叢割成芽叢小塊,轉入MS培養基中,令其長大,以利分株,待苗長大到1~2cm時,可將芽叢小塊分成單株,再轉入前述的分化培養基中,又會重複上述過程,達到擴大繁殖的目的。
(3)生根培養;
在培養基中加入NAA1mg/L或IBA1mg/L,使發根整齊,由於草莓地下部分生長加快,發根力較強,也可將具有兩片以上正常葉的新莖從試管中取出進行試管外生根。
(4)馴化;
用鑷子把草莓苗從試管瓶中取出,洗掉根係附帶瓊脂培養基。事先備好8cm×8cm或6cm×6cm的塑料營養缽,內裝等量的腐殖土和河沙。栽前壓實,澆透水,用竹簽在缽中央打一小孔,將試管苗插入其中,壓實苗基部周圍基質,栽後輕澆薄水,以利幼苗基部和基質密合。
栽後的試管苗要培養在濕度較大的空間內,一般加設小拱棚保濕,並經常澆水,以增加棚內濕度,以見到塑料薄膜內表麵分布均勻的小水珠為宜。經過7~10d後,當檢查有一定的根係生出,可逐漸降低濕度和土壤含水量,進入正常幼苗的生長發育管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