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餐後犯困或餐後昏昏欲睡,稱為“食困”。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略低時,下丘腦神經細胞比較活躍,使人能保持清醒和敏捷。研究證明,餐後血液中高葡萄糖會阻止下丘腦神經細胞產生保持清醒的警覺信號,或引起警覺信號的改變,會令人昏昏沉沉、犯困欲睡。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人在餐後容易發困,而饑餓的時候清醒度較高,不容易入睡的原因。
上午工作半天,不管是腦力還是體力都會發生大量能量的消耗,午餐後胃腸功能明顯增強,體內的血液會大量分配到胃腸道幫助消化吸收,使大腦的血氧和營養物質相對減少,從而使大腦處於抑製或短暫性“貧血”狀態,令人昏昏欲睡。
胃腸道開始工作後,由於神經興奮調節也會使大腦活動處於抑製狀態,從而也會令人產生昏昏沉沉之感。所以,許多人午餐之後都很想小睡片刻。
同樣豐盛的餐飲,為什麼午餐後困意會如此濃厚,更容易讓人感到昏昏欲睡、精神不振,而早餐後或晚餐後發生這種狀況則不明顯。
許多人也許都會將午後的“食困”歸咎於油膩高熱能的午餐,或中午喝酒,或下午會議內容的單調枯燥,演講過於的乏味,以及室內溫度偏高等環境因素。其實不然。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殊不知,不管中午吃飯或不吃飯並不影響自然存在的“午後昏沉”。
專家認為,中午犯困的真正決定因素是我們體內潛藏的睡眠節律在起作用,與體內生物鍾的節律有關,是人類生理正常反應。我們最好能順其自然,別刻意去調整。
睡眠寶典
日本有午睡前喝咖啡助眠之說,因為咖啡因到達大腦並發生作用需要30分鍾左右,正與午睡20~30分鍾後醒來的時間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