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僅指晚上的睡眠,也包括中午的睡眠。即便是短短的數分鍾或數十分鍾,午睡對人的體力和腦力都是最好的充電,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睡眠是人類第一道“美餐”。人從胎兒開始就享有睡眠,出生後更是如此。
研究表明,人的睡眠時間與壽命長短密切相關,平均每天睡6~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睡眠不足4小時的人,死亡率是前者的2倍。如果一個人連續72小時不睡眠,有可能導致精神失常。
睡眠是大腦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替興奮抑製而產生的現象。大腦的神經細胞通常有興奮和抑製兩種狀態。當興奮作用占優勢的時候,人就會清醒,精神飽滿,神采奕奕,並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及生活中去;但腦細胞在消耗大量能量之後會出現疲勞,疲勞的腦細胞會主動從興奮轉入抑製。當抑製作用占優勢的時候,人就會睡眠。
午睡,又稱午休、中覺等,是指人在中午和午後短暫睡眠或休息。午睡的時間可從數分鍾到數小時不等。
遠古時代,戶外勞動是人類維持生存最基本的條件,而且人類的祖先大多生活在暖熱地帶,午睡便成了他們為躲避正午烈日或避免遭受熱浪襲擊的生活習慣。特別是春天或夏天,晝長夜短,夜間睡眠時間不足,中午小憩,可得以補償。之後,即便不是春夏日的季節,人們也自然而然地離不開午睡。現代的腦力勞動者,工作緊張、壓力大,養成科學的午睡習慣就顯得更為重要。
午睡在世界許多民族中都有相當悠久的曆史。我國曆史文獻裏有許多關於午睡的記載。其中古詩“炎氛若煆汗如奔,日午枕書眠擴煩;幾刻夢遊仙境裏,北窗睡覺爽心魂。”不僅生動地描寫了日午時分的困乏心境,同時將午睡的愜意融於詩境,顯見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喜好午睡的習慣。
美國裏根總統、英國丘吉爾首相、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以及大藝術家達·芬奇等,都有午睡的習慣,並認為是午睡令他們擁有非同尋常的創造力,甚至他們有時僅靠打盹就可得以適當的休息且益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