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姑除了被稱做戚姑、七姑外,還有叫做子姑的,這是人們在發音上的訛傳。紫姑因為她是廁神,又有稱之為廁姑者,茅姑者。因北方稱廁所為“茅房”,南方稱廁所為“茅廁”,故而有此別稱。也有稱為“三姑”者,這是後人將廁神附會給三位姑娘的緣故,因而,紫姑又有了“坑三娘娘”的稱呼。“坑”,即茅坑、糞坑。屬北方式茅廁。《清嘉錄》卷一中說:“正月望夕迎紫姑,俗稱坑三娘娘,問終歲之休咎。”
坑三娘娘指得是誰?《封神演義》中說她們是三座仙島上的三位仙姑,即雲霄、瓊霄、碧霄姊妹三人。她們的哥哥是後來被薑子牙封為財神的趙公明。因趙公明助紂為虐,被周將射死,雲霄三姐妹齊來陣前,要為兄長報仇。她們用混元金鬥及金蛟剪屢戰屢勝,薑子牙請來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把她們的法寶收去後,她們三人都戰死了,三個魂魄飛往封神台後,薑子牙歸國封神,三霄姑娘被封為“感應隨世仙姑”,執掌“混元金鬥”,專擅先後之天,凡一應仙、凡、人、聖、諸侯,天子、貴、賤、賢、愚,落地先從金鬥轉劫,不得越此。書中的說明是“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鬥’即人間淨桶。凡人之生育,俱從此化生也”。嬰兒降生,要先落入淨桶,雖天子、聖賢亦不能免。張政烺先生所著《〈封神演義〉漫談》一文中說:三霄姑娘當初與薑子牙鬥法時所擺“九曲黃河陣”當是華北一帶農家的大糞坑。
古時請廁神紫姑之儀是,取糞箕一隻,“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簪一支插在箕口上,供在糞坑旁。再另設一供案,點燭焚香,小兒輩對之行禮。香案上攤碎白米,扶者將箕口對著案上碎米,銀釵即在米上亂畫,“略似筆硯剪刀花朵等形”。祈禱者問其年歲若幹,“則箕口點若幹點以示之”。扶箕者均為女性,她們宣稱“亂畫時糞箕微覺加重,且轉動亦不能自由”(見《集說詮真》),這就是所謂的“扶箕”之俗。
扶箕是舊時的一種巫術,又叫“扶乩”。扶乩是求神降示吉凶的一種方法,由二人共扶一丁字木架,架上吊一根棍兒,下放沙盤,棍在沙盤上畫出的符號能為人決疑治病,預示吉凶。《說文解字》中雲:“乩”作“卟”、“卟,卜以問疑也,從口、卜,讀與‘稽’同。”因扶乩是假借鬼神的名義預示凶吉的,所以又說,神仙來的時候都是駕鳳乘鸞,故而又稱做“扶鸞”或“飛鸞”。扶箕之俗是伴隨著紫姑信仰所產生的。產生於唐代,到了明清時期十分盛行。在流傳過程中,它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起初,是用銀釵、筷子等插於畚箕之上、下置碎米,以後改箕為木製丁字架,丁字架的兩端由一個施術者,或兩人合作用手扶著,請神後,木架的下垂部分(或插上的筆)就在沙盤上或紙上寫成文字(叫“降筆”或“降箕”)來顯示“神靈”的意旨,回答卜問等。
舊時“扶乩”之風盛行,於是出現了一些專職人員叫“乩仙”,是由男覡女巫來充當的。扶乩時常要到糞坑旁去請神,這樣,既不方便,又不衛生。“乩仙”們便在自己家中或祠廟裏擺起“乩壇”,或者應邀到人家裏去降神卜示。
問卜者從農桑耕織、商賈貿易、建房造屋到婚喪嫁娶、生兒育女乃至生老病死都有。還有問卜科舉仕途、功名利祿的,也有問國事、征戰的,總之,無所不有。扶乩時要請神,所請之神除了紫姑外,還有“玉虛真人,太乙真人,南華真人之類”。(見《夷堅三誌》壬卷三)
人們為什麼信仰扶乩,曆史上有紫姑“顯靈附體”之事。沈括說,他年輕時常見人召之,親戚間甚至有“召之而不肯去”的,就是說,紫姑要附體於他的親戚,親戚不願讓紫姑附體。太常博士王綸家因為迎紫姑而“有神降其閨女,自稱上帝後宮諸女”。王小姐“能文章、頗清麗”,所以,後來她還出了本《女仙集》,刊行於世。對王小姐說的更神的是,她家裏人“亦時見其形”,從腰以上能看見她是一個漂亮的小姐,但腰以下卻“常為雲氣所擁”。(見《夢溪筆談》卷二十一)蘇東坡在《東坡集》卷十三《子姑神記》、《天篆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沈括和蘇東坡這樣著名的學者都對紫姑的“靈驗”深信不疑,常人則自不必說了。
明清筆記中也有此記載。袁枚在《子不語》卷二十一中記載了康熙戊辰年(1688)的會試,說舉子們求乩仙出示考題,乩仙書“不知”二字。舉子們再拜求告曰:“豈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書曰:“不知,不知,又不知。”眾人大笑,“以仙為無知也。”誰料這次會試“科題乃‘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三節。’”
扶乩請神被民間宗教會道門利用後,又衍化出了新的內容,如,義和拳宣揚神力,大搞畫符吞朱,扶乩請仙,神明附體等活動,說神明附體後可以“刀槍不入”,其實是一種惑人之術。
舊時,常有出售紫姑神碼的,神碼在祭祀時燒化。有的廟宇中也有紫姑的牌位或塑像,多與其他神祇合祀。
坑三娘娘也有神碼,一般是在紅紙上印有三女並列,是民間的木版印刷品。三霄塑像是娘娘模樣,三位合祀。在廟觀的“百子堂”中供她們的塑像。
清人陳楝寫的《紫姑神》雜劇中說,紫姑是魏子胥的妾,被大老婆所妒忌,用藥將其藥死。紫姑死後被封為神,奉命巡查人間,專門剪除一切妒婦。
也有說法,廁神叫做後帝,可能是因廁所一般在人家屋後的緣故,故而名其為後帝。此說之淵源已無稽可考,但其故事是有的。《異苑·陶侃》中雲:一日,陶侃去廁所,見數十人皆拿大印,其中一人著單衣,紮平頭巾,自稱為後帝。對陶侃說,你是長者,故而現形相見。並且囑咐陶侃三年內不要亂講話,日後會有富貴來臨。後來果然應驗了。《南史·沈慶之傳》中說,沈慶之常常夢見自己導引著天子的車駕到廁所中去。慶之感到很疑惑,占夢者解釋說:“引天子車駕如廁,固然象征著富貴,但廁中之神叫後帝,所以,你的富貴不在現在,而在以後。”
又有將廁神說成廁鬼的。《甄異記·庾亮》中說:廁鬼如方相,兩眼通紅,身上發光。庾亮上廁所看見廁鬼漸漸從土中出來,庾亮以拳擊打時,應手有聲,便縮入地下去了。庾也因此染疾而亡。《紀聞·刁緬》中說,刁緬看見廁鬼形大如豬,遍體皆有眼。出入糞中,遊行院內。《紀聞·王升》中雲,王升在表兄陸望家看見的廁鬼是兩手據廁,大耳深目,虎鼻豬牙,麵色紫而斑斕。兩眼直盯著他,嚇得王升拚命逃跑。他將此事告訴了陸望,陸望說:“見廁神無不應立死。”王升回家後便死了。
諸如以上廁鬼之說很多,廁神、廁鬼,是善、是惡,無法辨其之實。
八仙
八仙是指八位道教仙人,有鍾離權、鐵拐李、張果老、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八仙”的故事流傳很早,但說法不一,直到明朝時期才逐漸衍化成型。漢代有淮南王劉安之“八公”,是撰寫《淮南子》的作者,後人稱他們為“淮南八仙”。晉代相傳有“蜀中八仙”,即容成公、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等人。唐代盛傳“飲中八仙”,是指李白、賀知章、張旭、李適之等八位飲酒成癡的詩人。
道教所稱的“八仙”大致產生於元代,但仙人之組成尚經曆了一個過程。元人雜劇《呂洞賓三醉嶽陽樓》中的“八仙”皆為男仙,無何仙姑,而有餘仙翁。明代《三保太監西洋記》中無張果老、何仙姑,而別有風僧壽、玄壺子。《列仙傳》中無張果老,而別有劉海蟾。直至明人吳元泰著《八仙出處東遊記》後,傳誦甚廣,家喻戶曉的“八仙”之姓名才得以確定。明代青花瓷瓶上以王母為中心的八仙祝壽圖即以此八人為八仙。“八仙”之中,有的為傳說之仙人,有的確實在史實上就有其人。明清以來,民間廣泛流傳著關於“八仙”的各種傳說故事,其中以“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等最為著名。
“八公”是指東漢淮南王劉安門下的八名方士。據《淮南子》高誘《敘目》稱,他們八位是: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錄異記》將他們衍化為八位仙人,謂有八老人,須眉皓白,詣門求見淮南王。閽者不為通,八人皆變為童子,年十四五,角髺青絲,色如桃花。淮南王聞之,出迎問其姓名,答曰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壽千齡、葉萬椿、鳴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各能吹噓風雨、震動雷電,傾天駭地,回日駐流,役使鬼神,鞭撻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變化之事,無所不能。”時小臣伍被告淮南王謀反,漢武帝遣使案問,乃為淮南王取鼎煮藥,使與親屬近三百人服之,同日仙去,雞犬舔藥,亦同飛升。
“八仙”在全國流行開後,各地陸續建有祀奉八仙的宮庵。尤以“八仙宮”最為有名。
“八仙宮”原名“八仙庵”,是中國道教宮觀。位於陝西西安市東關的長樂坊。原係唐代興慶宮遺址,初創於宋代。宮前原有一石碑,上刻“長安酒肆”四字,旁題“呂純陽先生遇鍾離權先生成道處”。傳說仙人鍾離權於長安酒肆以“黃粱夢”點悟呂洞賓成道就是此地。又相傳宋代八仙曾遊宴於此,遂建八仙廟祠祀之。元代,全真教興起後,於此大建廟宇,取名八仙庵。明代為著名道教宮觀。清康熙初,道士任天然重修殿宇並擴建,於此開壇傳戒,成為全真道十方叢林。嘉慶十一年(1806),道士董清奇住持八仙庵,增建西跨院。八國聯軍侵入北京(1900)後,光緒帝與慈禧太後逃來西安,曾住八仙庵,敕封為“萬壽八仙宮”,後遂名“八仙宮”。現存殿宇均為明清以後建築,分中、東、西三路及西花園。中路有靈官殿、八仙殿、鬥姆殿;東路有呂祖殿、藥王殿;西路有丘祖殿。八仙殿為主殿堂,內奉八仙像。
陝北民間對八仙信仰主要是在婚喪嫁娶、生辰壽誕等諸方麵。比如,人們在婚娶時常以“八仙”來裝扮花轎,祈求八仙保佑,花轎一路平安,無妨無害。人們在壽誕時懸掛“八仙慶壽圖”以祈壽若仙人。在喪葬方麵,人們在魂幡上繪上“八仙”,以示仙人接引亡人飛升仙去。另外,人們平時也喜歡懸掛八仙圖,圖個喜慶吉祥。
總之,八仙在陝北民間的影響是很大的,人們知道八仙,但不知其來曆仙績,故而作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