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神在南方又被稱做“公婆母”,他們在母親的心目中說是兒女的保佑神,因此,不僅母親要祭拜床神,而且還要抱著嬰兒一齊跪拜,孩子十五歲之前,都是母子同拜。
床公床母是沒有塑像和畫像的,一般是在床頭上擺上一隻插著焚香的粗瓷碗,這就是“公婆母”的神位了。
我國古代一般將神明附會給一些名人,那麼,床公床母又是誰呢?有一種說法是周文王夫婦。床公床母還有自己的“官名”,北京朝陽門外東嶽廟的西配殿叫廣嗣殿,裏麵供的都是送子娘娘和子孫爺,主神叫“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和“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這就是床公床母。
舊俗認為“多子多福”、“兒孫滿堂”是幸福家庭,所以人們對子嗣問題看得很重。一些求子者,特別是想祈求多子者,經常禱告於床公床母——周文王夫婦,這是為什麼?
周文王名叫姬昌,是周王朝的奠基人,他活了九十七歲。《封神演義》第十四回中說姬昌原來有九十九個兒子,後於燕山收養了雷震子,湊成百子之數。所以民間將周文王夫婦看成是“多子多福”的楷模,將他們兩個供為床公床母的目的就是為了祈求多子。
月光娘娘
月神是我國民間流行的民俗神之一。月神又叫“太陰星主”、“月姑”、“月宮娘娘”、“月娘”、“月光菩薩”等。
拜月神習俗由來已久,是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因為古人對月亮的盈虧現象持有很大的好奇性和神秘感,月球表麵的不規則黑斑又誘發了人們的種種幻想。在漫長的黑夜中,月亮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夜空裏最明亮的天體就是月亮,所以人們又將月亮稱做“大明”,並與太陽並稱。如,漢字“明”就是一個會意字,即“日月為明”。月亮以它的光明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便利,人們也就很自然地會喜歡月亮和崇拜月亮。
古人對月亮的崇拜與生育有關。
遠古時期的人們發現,月亮由朔到望,再由圓到缺,需要經曆二十八天的周期。女性們又發現自己的信水(即經水)也是二十八天為一個周期,遂將信水與月亮聯係起來,稱之為“月水”、“月信”、“月經”。但古人是無法認識和解釋月亮與信水之間的關係的。也沒有認識生育與這些現象之間的關係能力,在漫長的時期裏,誤認為女性的月經與生殖直接相關。他們也從直覺中發現,女人有了月經才能懷胎生育,懷孕後,經血中止。分娩後,月經又恢複;女人閉經後,就失去了生育能力,遂認為人是由經血生成的。在這種觀念下,古人為了多生育子女,男女同房時特別注重在婦女的經期進行。《聊齋誌異·林氏》中就寫有“落紅”之日,是同房交而得孕的佳期,“每值落紅,輒一為之(交媾)。”
月亮的圓缺變化,又使女性先民們聯想到自己在懷胎以後日漸鼓起,分娩後重新平複的肚子,如同蛙肚的鼓平,於是遠古先民們就將蛙(蟾蜍)作為女性生殖器崇拜物的象征,之後,又想象出月亮原來是一隻或者是月亮中有一隻肚腹渾圓而且可以膨大縮小的神蛙(蟾蜍),由它來主司生殖。月神就這樣被賦予了生育神的神職。《漢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漢元帝的皇後元後之母李氏,夢月入其懷而生元後。三國時期的吳侯孫策,據說在他出生前,其母夢月入懷而生之。(見《三國誌·吳誌》卷五注)這種感生傳說,在我國古代各民族中都有。大約成書於三國時期的《周公解夢》一書中就有夢“日月會合妻有子”,“吞日月當生貴子”,“月入懷主生貴女”等占夢口訣。月神主生育在我國民間的影響十分深遠。月神既然主宰生育神職,當然與男女性愛有著密切的關係,男女戀人祈拜月神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所以在我國古代時期,那些情人在熱戀的時候,常常是在月下山誓海盟以定終身。有些失散了的戀人,也常常拜祭月神,祈求破鏡重圓,團圓相聚。祭拜月神之俗也就流傳千年而不衰。
人們崇拜月亮,還因為月亮是團圓之神。蘇軾有詞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表達的就是人們盼望團圓的情感。一年中,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是農曆的八月十五,“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國民間信仰,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也應是親人們團圓的時候。人們為了這一信仰,不辭路途勞苦與遙遠,趕回家中與親人相聚,因此,中秋節也叫“團圓節”。這一天,“民間以月餅相遣,取團圓之義。”(見《西湖遊覽誌餘》)“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見《帝京景物略》)
我國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最有名的是“嫦娥奔月”。
嫦娥,又作常羲、常儀、恒娥、常娥。傳說,她是羿的妻子。據《淮南子·覽冥篇·本經》記載:羿原來是一位天神,帝堯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一齊出來,曬死了草木,烤焦了莊稼,百姓們沒吃沒喝,奄奄待斃。帝堯便派羿下凡到人間來救助百姓。羿用弓箭射下了九個太陽,還除掉了大地上的毒蛇猛獸,百姓們這才得以安寧。
不料,被羿射下來的九個太陽全是天帝的兒子,天帝為此十分惱怒,便將羿和妻子嫦娥都貶下人間,不準上天。羿和嫦娥倆還想回到天上去。羿聽說西王母那裏有不死之藥,就去尋找。西王母也很同情羿的遭遇,便把藥給了他,並說:“這藥你們夫妻倆吃了,準保長生不死,要是一個人吃了,還能升天成神。”沒想到嫦娥得知這一情況後,就一人偷偷將藥吃了。果然身輕體飄,飛上天去了。嫦娥又害怕自己到了天庭以後引起眾仙的恥笑,隻好奔到月亮裏去了。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嫦娥奔月”。《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中,都有類似的記載。
嫦娥奔到月亮以後,就成了月亮的主人,即月神娘娘。
嫦娥偷吃仙藥的做法引起了後人的許多非議,認為她“對丈夫不忠”、“居心不良”,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嫦娥卻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神。人們常用“月中嫦娥”來形容人間的美女。
嫦娥本作“恒娥”,“恒”,弦也,在甲骨文中作弦月之狀,為月亮的上弦之貌,可代月解。“娥,美也”,指美女恒娥,即美麗的月亮姑娘。“恒”字又有“常”義,漢朝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改“恒娥”為“常娥”。因其為女性,遂作“嫦娥”,並成為習俗。
民間流傳著嫦娥能把幸福灑向人間的故事。說她在八月的中秋節時要把桂花灑到人間。傳說,嫦娥飛到月亮以後,在月宮栽了一棵桂樹,這棵桂樹每三十六年落葉兩片,落到哪裏,哪裏就好;落到山上,荒山就會變成花果山;落在海中,海裏的魚蝦就捕不完;落到人家以後,人家就會幸福無疆。據傳說,杭州靈隱寺旁有一座山峰叫“月桂峰”,就是當年從月宮落下桂葉的地方。唐代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詩中雲: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古人又把月亮上的暗影想象為蛤蟆,兔子,桂樹。還給兔子附會了“白兔搗藥”的說法,以借月宮之兔來宣揚長生不老。
民間傳說,月神常常化作月華來人間,凡遇之者,拜求福祿即得。但普遍習俗是人們常向月光菩薩祈求美滿姻緣。人們還在單相思的戀情中,祈求月神來評理,以祈心理上的公平。明代有一首《桂枝兒》雲:
悶來時獨自在月下,想我親親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薩,你與我鑒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另有一首《月》雲:
悶懨懨獨坐在葡萄架下,猛抬頭見一個月光菩薩。菩薩你有靈有聖,與我說句知心話。月光菩薩,你與我去照察他,我待他是真心,菩薩,他倒待我是假!
人們把嫦娥看做是幸福吉祥之神,尤其是婦女,更把嫦娥看做是貼心人,救助者,經常向她乞求,所以才有了以上之詞。
青年男女們為什麼要在花前月下傾訴愛情?因為有月光菩薩這位以慈悲為懷的愛情保護神在浩瀚的星空中,向她作祈求,愛情一定會成功,也一定會美滿的,同時也可以讓月光菩薩對山盟海誓作以監督、監察,日後也好有個評理的主。
在對月光菩薩的信仰下,有些地方又出現了“偷月亮菜”的習俗。中秋之夜時,姑娘們選好自己心上人家的菜園子,乘著月光去“偷”摘瓜菜。“偷”來別人家的菜或蔥,就暗示著即將要遇到如意郎君了。所以,也就流傳著“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的民諺。
廁神
茅廁雖是汙穢之所,但廁神在舊時的影響很大,因為它與扶乩有關。
舊時的廁神主要有紫姑、坑三娘娘和三霄娘娘。
紫姑神相傳是唐朝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萊陽人氏。自幼知書達理,長大後嫁給了一個戲子。武則天時,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將何媚納為侍妾。因何媚年輕漂亮,引起了李景老婆的忌妒,於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夜裏“陰殺於廁”。(見《顯異錄》)何媚冤魂不散,“(李)景如廁,忽聞啼哭聲,常隱隱出現且有刀兵嗬喝狀,大著靈異。”這一事情讓武則天知道了,“敕為廁神。”也有說讓天庭知道了,“天帝憫之,命為廁神”。(見《曆代神仙通鑒》卷十四)
後來,人們便“作其形”,於元宵節之夜於廁中祭之,並念“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曹夫,指的是李景的大老婆,是個母老虎。子胥指李景,小姑則指紫姑——何媚。如果何媚這個偶像動了,說明她的神來了,“以占眾事,能知禍福”。(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十)
還有一種說法,紫姑就是“戚姑”,“紫”與“戚”音近。《月令廣義·正月令》中說:“唐俗元宵請戚姑之神,蓋漢之戚夫人死於廁,故凡請者詣廁請之。”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因與劉邦的妻子呂後為立太子一事發生爭執,結下了冤仇。劉邦死後,呂後就對她進行了狠毒的報複,先罰戚夫人做了奴隸,整天幹苦力活,就這樣,呂後還覺得不解氣,要把她變成“豬”,所以就把戚夫人的兩手、兩腳砍得跟豬腿一樣長,並削光了戚夫人的頭發,挖掉了雙眼,熏聾了雙耳,還逼她喝下了啞藥,最後將她扔到廁所裏。呂後還給她起了個名字,叫“人彘”——人豬。然後讓兒子漢惠帝和大臣們去觀看“人豬”。
也有些地方將廁神稱為“七姑”,其實是“戚姑”的近音之訛。還有的地方稱廁神為“三姑”的。但一般都稱做“紫姑”。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中稱:雖各地呼稱有異,如“蘇州有田三姑娘,嘉興有灰七姑娘”,但“皆紫姑類”。古代的廁神雖有不同的叫法,但曆來都是女性,因為女性每天也要上廁所,放一個男神有些不方便。另則,古代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高,同時把分娩之事也被認為是汙穢不潔之事,所以,婦女常被逼迫到廁所去分娩,因此,廁神也就主要是由婦女來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