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冥婚(1)(3 / 3)

路祭與茶桌

路祭和茶桌都是在出殯前往墓地的途中,有親戚朋友設香案以供祭或是受恩於故人的人為了答謝其生前恩德,特於葬列途中置辦香案供祭。凡有路祭者,出殯行列都要停下靈柩,進行路祭。有的路祭還搭有專門的祭棚,顯得十分莊嚴肅穆,禮儀也嚴謹規範,這是極為特殊的祭奠禮儀,非受大恩於故人而不為。與路祭在形式上有所不同的是“茶桌”,茶桌就是在葬列的途中擺上一張茶桌,設茶杯、茶壺,供孝子和親人們飲水。無論孝子們喝與不喝,都要與路祭一樣進行祭奠禮儀。喪主要以白布或金品(錢幣)作為答謝禮,回敬給祭路人或茶桌人。

落葬

到達墓地以後,先將靈柩放置在墓前,孝子們再行哀哭之儀,然後由僧道誦經超度。此時,要在棺木上穿一氣孔,即所謂的“放栓”。此俗的用意是有了氣孔可使棺內的屍體與地下的土氣相通,這是古人信仰土神習俗的沿襲,也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萬物出在土中生”這一俗語的成俗之由。人生著的時候離不開土,死後也要與土相依,尤其是故土,更使人依戀不舍,所以有“故土難離”之說。在舉行以上各儀之時,其他人將墓坑再次整理後,將祭食罐、長明燈放於墓坑壁上的龕內,將腳印打掃幹淨,然後將棺材徐徐落入墓坑,安放好後由陰陽先生用羅盤矯正方位,再將隨葬品一一擺放好,再次打掃墓坑後,開始填土掩埋。填土時先由孝子們排成一行,沿著墓邊,用手將土裏一把、外一把撒向墓坑和墓外,一邊撒、一邊轉,轉一圈為止。此儀俗稱為“圓墳”,先圓而後將墓填滿,就是我國民俗所說的“圓滿”。緊接著,由其他參加葬禮的人填土。凡到墓地的人都必須填土。陝北習俗中,凡填土的人換班時應將鍁撂在地上,再由人撿起填土,此俗的講究是不能將填墳土的鍁接過來,恐有接喪之虞。墓坑填滿後,上麵要堆墳丘。墳丘要用抬棺木的杠子滾成圓形,引魂幡插在墳丘正上,向南的一麵要壘一個墓門,供後人在祭掃上墳時將紙錢在墓門中燒化,以便亡人從此口帶入地下。上墳用的祭品也是放在墓門上的。陝北民間講究墳地的“坐向”,這是根據太歲值年來決定的,即太歲所處方位不能動土,民間亦稱大山不空,所以各個墳地墓門的開向是不同的。墳地坐北朝南是古人的習俗,古人認為,人死了以後就到陰間去了,北方屬陰,因此,死人的頭向朝北,墓門也就自然朝南開著。古人關於死人的頭向有許多說法,有說應朝西方,西方是人的老家,死了就應回到那裏去,有說應朝東方,說東方屬木,有生機。當掩埋就緒以後,就要將帶到墓地來的紙製明器燒掉。所謂“明器”,就是相對埋入地下的“暗”而言的,其實應當統稱為“冥器”,即送給冥界之人使用的器物。冥器也被俗稱為“社火”或“紙貨”、“紙火”。所謂“社”是指土,社火即用火燒掉後入土的東西,紙貨或紙火表明是用紙製的。冥器是古時在喪葬禮儀中用以隨葬實物的變異,此俗在宋代開始流行,其中有仿實物而造的物品,如盤盞碗碟,衣服鞋帽,被褥枕頭,桌椅床鋪,車馬鞍韉,乃至書童婢女,住宅院落等。也有想象出來的象征性物品,如聚寶盆、搖錢樹等。隨葬品都是實物,是隨遺體一起被埋入地下的物品,明器是紙製物品,是在下葬後燒掉,讓死者帶去,所以才叫做“明器”。燒明器在滿族習俗中稱做“燒飯”。清太宗曾經作出了燒明器的規定:和碩親王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卒,隻許燒夏衣、春秋衣、冬衣各三件,平民隻許各燒一件。這裏的衣物是指實物,不是紙製品。

返主

返主是葬禮行將結束,由僧道或陰陽先生將木盤中的五穀種子播撒在墓地。所期盼的是五穀豐登,以此寓意將來能夠子孫綿衍,榮昌發達,福祿齊至。播撒種子後取墓土一塊,連同盤中所剩五穀種子由長孫帶著乘魂轎返回家中,此俗稱為“返主”。其時,長孫要脫去孝服,改穿淺黃色長衣。因為“返主”在喪事中也被視為“吉事”,黃色又是土之本色,有土生萬物以返其主之意。返主從其意義上講,就是主人返回的意思,亡人雖已埋葬,其魂靈還返回家中依附在靈位之上。

豎靈

返主回家後,要設靈位於庭堂,以供神主。因其儀為將靈牌豎起,故名“豎靈”,或稱“安靈”。靈牌一般是安放在一個紙糊的“店”中,是一種裝置起來的孝堂,俗稱為“結影壇”。壇的背景為神桌,正壁貼上白紙,白紙的兩邊分貼著藍色剪紙的蝙蝠圖,正中貼一圓形圖紋,壇前有一桌,桌頂正中祀以魂身(仿死者的紙像)和魂帛(上寫死者姓名及生卒年月日),魂帛置於魂身前,兩旁又放置紙製男女婢各一個,以及金童玉女像、幛幡等。桌前又放一小桌,置香爐靈燭等祭祀用品。壇後排放靈桌,桌上放油燈,桌下放竹凳,凳上放死者衣服鞋襪。影壇於旬祭期滿“除靈”時撤除。將撤除的靈桌棄於郊外。

成主

成主也叫“點主”、“題主”,是喪葬禮儀中比較重要的禮俗。所謂“主”,就是“神主”、“牌位”。又因其是用木頭製成的而叫做“木主”。上寫“顯考(妣)某公(某太夫人)諱某某府君(淑嫻)之位”,或寫×××之神主。因事先不寫“神”字的一豎和“主”字的一點,到時候請人貫通其豎,點上一點,所以將整個儀式又稱做“貫神點主”,也叫“成主”。

成主的俗信是以求子孫吉運。

點主要選擇吉日吉時舉行此儀。點主之儀最初是由死者的生前友好來擔當此任,後來則多由官人、學士、社會名流以及特殊大戶來充任“點主官”,被請來的點主官也稱做“題主官”、“鴻題官”。除了點主官外,還有兩位“陪主官”,也叫“襄題官”。同時還要有司儀來主持儀式,司儀也叫做“大讚”,俗稱為“打讚的”。

在喪禮中點主算作喜事,要換上“吉服”。當點主官來臨之際,喪家及其親友、司儀都要前往途中迎接,當到了門口時,孝子們要行三跪九叩大禮。點主官、襄題官就位後,孝子們再行三跪九叩大禮後,點主方能開始。

點主前應先備點主桌一張,上放硯台兩個,一個用來研墨,一個用來研朱砂。筆三支,桌邊另放一個裝有白公雞的雞籠。先由襄題官研墨及朱砂,研好後,由襄題官先蘸朱筆,交給題主官。題主官要麵向東方,吸取“生氣”後一口噓到筆尖,在神主的“神”字上貫通一豎,在“王”字上加上一點,再由襄題官遞上已蘸好的墨筆在豎上加豎,點上加點,最後由襄題官刺破雞冠,用第三支新筆蘸雞血再加點一次。如此三次,才算“點主”告成。講究一些的還有其他儀俗在裏麵,比如,有的請“講經官”講一段佛經,“講書官”講一段《論語》上的“孟懿子問孝”,或由“歌詩童”念一首《詩經》上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詩句。點主完成後應將朱筆和血筆拋向太陽方向,墨筆留之。孝子們要再次行三跪九叩之大禮,然後手捧木主來到靈位前安放,此儀俗又稱做“安主”。安主後,題主官和襄題官起立,由題主官向神主致詞,此儀稱做“讚主”或“榮主”。致詞的內容多是讚美死者生前之功勳業績以及為人之好處。通常是事先就已擬好了的文辭,當場宣讀。宣讀完畢後,要將此文放入木主函內以存留。至此,點主之儀才算全部完成,孝子們要脫去吉服,仍要穿上孝服服孝。

成主雖然是喪葬中的一個儀俗,但卻與宗法有著一定的聯係。過去,一些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以奉祀祖先的牌位,這裏的宗親三代、宗親五代等牌位就是通過點主這種儀式確立起來的,所以,世家大族在點主以後就將神主安放在宗廟中,適時以祭禮。點主儀式也是明確宗法關係的儀規,是關係到“慎終追遠”的大事,所以人們對點主也是比較重視的、鄭重的。《清·通禮·凶禮·官員喪禮》中載有:“葬之日,擇宗親善書者一人題主。”由此可以看出,點主已成為清代喪禮的通則。清人吳榮光的《吾學錄·喪禮門三》中雲:“近日官紳喪禮,皆於出殯前一二日行題主禮於喪次。”

從以上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此類題主之儀大都為世家大族所行之儀,一般人家則是請和尚道士來充任點主之職,如果請不到和尚道士亦可請鄉鄰中有文化、有身份的人來點主。

因為點主之儀是為了求得後人的吉昌,所以在民間也很重視,雖沒有祠堂可供神主,也要在堂中供奉,以求吉祥。

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或“送三”。民間俗信認為:人在死亡三天以後,他的靈魂才正式前往地府,或者是由真武大帝的使者金童玉女將他迎上天去,或是由神或佛直接將他迎上天去,這是人們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成佛成仙的美好寄托。是去地府,還是飛升上天,還要取決於死者生前的功德。有功德,而且大,就不必去地府,由神、佛將他迎接上天。沒有功德,甚至罪孽深重,就得下到地府去。無論死者去哪裏,家人們於第三天的時候都要延請僧道,為死者念經禮懺,或者以放焰口超度孤魂餓鬼的禮儀為死者積德贖罪。所謂“接三”,是因金童玉女或阿彌陀佛將亡靈接到天界或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叫做“接三”或“迎三”,相對亡人的兒女及其家人來說,他們是送親人上西天和天界,所以叫“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