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祭人
吊祭人就是“送葬人”,他們參加喪事活動並進行送葬,但不去墓地。吊祭人是一般的親友。屬親戚者,應頭紮“白頭巾”,即陝北民間所說的“號帽”。屬朋友者,應在左腕紮以白布。當送葬行列行走一段路程後,喪主即向他們“謝步”,婉謝他們的送行之情,並以白巾或手帕作為答謝禮品送給他們。此俗多出現在盛大莊嚴的葬禮之中,一般的葬禮則多不采用,一則,耗資較多,另則,禮數太多,一般人家既顧及不了這些禮數的應酬,也沒有太多的禮品回贈。
迎靈
陝北喪葬禮儀中有迎靈之儀,即迎請三代祖宗的神靈。將三代祖宗神靈迎回後供於靈棚之中。這一習俗的儀注是,將亡人之靈魂交給祖宗,祈望祖宗的神靈將亡人之神靈帶入天界。迎靈之俗是由孔子而來,《禮記·檀弓上》中雲:孔子小時候死了父親,不知墓地在哪裏。母親死後,孔子在五父的大路上舉行“殯禮”,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在出葬。看他拉的靈柩,好像舉行殯禮。當問過曼父的母親後,才能將雙親合葬於防。孔子的這一禮俗就成為後人在喪葬中的迎靈禮俗。陝北迎靈不用靈柩,而是孝子們扛著引魂幡來到路頭,朝著祖墳方向行迎靈之儀,後來亦有不用引魂幡者,僅拄以喪棍,在吹手們的引導下去迎請。
守靈
凡人死後,在沒有出殯之前,每天晚上都要有人守靈。
守靈習俗由來已久。守靈習俗的形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一個山村裏,人死了以後常發生詐屍的事情,人們很害怕,但凡有誰家死了人,村裏人便早早將門關上,以躲避詐屍。
這個村裏有兄弟五人,老大叫盼喜,老二叫春望,老三叫三貴,老四叫歸來,老五叫大喜。他們五人是村裏有名的膽大人,誰家辦喪事都請他們幫忙。說來也巧,凡有他們幫忙辦事的喪事活動從來沒有出現過詐屍。
有一天,村裏又死了人,喪主請他們去幫忙,他們沒有推辭就前往幫忙。從中午一直幹到晚上才把活幹完。喪主看他們很辛苦,也很感激,就以酒宴招待他們。過了一會兒,喪主因故先行告退,兄弟五人仍在喝酒。這時,有一隻貓進到停放死屍的屋內,爬到死屍上舔了舔死屍的手。老二老三正對著死人,見貓進屋後,老三過去把貓趕跑,又回來坐下喝酒。一會兒,死屍的手動了起來,老三看見後很害怕,便不聲不響地走了。又過了一會兒,死屍全身動了起來,和老三並排坐的老二也看見了,詐稱上茅房,也溜了。死屍坐了起來,老四一回頭看見了,喊了一聲就跑,死屍一蹦一蹦跟著老四歸來跑。老五膽小,聽到老四的喊聲,又見死屍跟在老四後麵跑,被嚇懵了,跟在死屍後麵跑,僅留下老大一人在屋內。這時,一隻公雞叫了起來,緊接著,村裏的公雞都叫了起來。死屍聽到公雞的叫聲後倒在山路上不動了。他們弟兄的喊叫聲驚醒了喪主和村裏的人,大家一齊動手將死屍抬了回去,並問他們究竟是怎麼回事,才知道是因貓舔了死屍後詐屍了。自此以後,便有了在喪事活動中守靈的習俗。守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貓舔死屍。
在這次詐屍中,人們對這兄弟五人的不同表現有了不同的認識。老三先看到死屍手動後便不聲不響地走了,說明他很鬼,他的名字又叫“三貴”,所以人們一般稱老三為“鬼三”;老二看到死屍動彈後,不僅不向大家說明,還謊稱上茅房,借機溜走,說明他很奸猾,所以後世有“老二奸”的說法;老四和老五看到詐屍後,很害怕,拔腿就跑,死屍跟著老四跑,老五跟著死屍跑,老四名叫“歸來”,與“鬼來”音同,後世就有了“鬼跟老四跑,老五跟鬼跑”的說法。唯獨老大既沒有被嚇著,也沒有跑,後世就有了“老大忠”的說法。
守靈習俗無論有何種傳說與說法,它的目的何在,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喪葬禮儀中必不可少的禮儀程序,從人的初終到出殯前都要守靈。所不同的是,從初終到納棺前稱做“守鋪”,納棺後到出殯前稱做“守靈”,也俗稱為“困棺材”,即睡在棺材側。封建時代的大孝禮儀中,在埋葬以後還要在墳旁搭棚以守孝,少則三月,多則一年。從這一禮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守靈既體現了人的親情關係,也體現了宗法禮儀,同時又蘊涵著豐富的民俗規矩。
辭靈
辭靈之儀在喪葬禮儀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禮俗。辭靈之儀各地有所不同。有的是將棺蓋打開,在棺底放七個銅錢,一則表示為死者“再添錢財”,另則,死者遺族可再次,也是最後一次瞻仰死者遺容。有的則是將棺材頭抬起,在下麵放上幾枚銅錢,表示死者錢財“滿盈”,留於後人之儀。少數民族的辭靈之儀更為複雜,如滿族的辭靈儀式是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舉行,親友們跪在靈前往焚紙盆中奠以三盅酒後,由司儀念吉祥詞並插香。毛南族的辭靈也稱做“祭喪”,是一項規範的俗儀,擺著豐富的祭品,由舅家人主持祭奠,孝男與女婿主祭,有冗長的祭文在靈前宣讀。司儀主持著整個儀程的進行。司儀又分為“大唱先生”,即喊唱並指揮著祭奠儀式;“引禮先生”,即引領主祭人跪拜叩頭,“司奠先生”,即遵照大唱先生所唱點的祭品逐一進行點獻;“讀文先生”,就是讀祭文的先生。其禮儀程序大致是:上香、奠酒、跪叩、讀誦祭文。祭供共有三次,跪祭至三叩頭時進以茶、酒和飯、豆腐等。跪祭至六叩首時更進茶、酒及麵條、黃豆和各種水果。九叩首時更進酒及各類肉食品。九叩首後,孝子們向亡靈作“永別”祭禮,有叩首之禮,亦有鞠躬之禮。禮畢,由司樽者頌賜福酒,合孝受福。此俗與陝北的“踩跪”之儀有相似之處。
辭靈之後,即行“掃材”之儀,就是用新的沒有用過的笤帚、簸箕將棺材蓋上的浮土掃起,倒在炕席底下,稱之為“掃材”。掃材後才可起棺,所以,此儀又被稱為“掃材起棺”。民俗中的這一稱謂,就是借“掃材起棺”來寓意“捎財起官”或“捎才起官”,就是說能為後人捎來財和官或捎來才能和官的意思。我國民俗又信奉金為貴、土為富,將棺材上的浮土掃起倒在炕席底下的意思就是讓亡者靈魂永遠保佑子孫,保佑後人升官發財,永遠富貴。也有“肥水不流他人田”的意思。掃棺後,家人舉哀,釘棺發引。
辭靈前還要裝填“餡食罐”,即陝北民間所說的“祭食罐”之儀。此俗就是孝子們將最後一次用於祭奠的飯食裝到一個瓷罐裏,此罐在出殯時由長媳抱著,其用意是長媳侍奉父母到他們終老直至“上山”,說明長媳所盡孝道也最多。此罐在下葬後放在棺材的大頭前,以便死者“食用”。陝北民間習俗是放在墓窯正中崖上開挖的一個小窯之中,類似“櫥櫃”功能。同時,陝北民間又信奉在裝填祭食罐時罐越大,裝得越多越好,這樣,說明孝子多,亡者的後人也旺。祭食罐裝滿以後才舉行掃材起棺之儀。
揚錢
揚紙錢在民間俗稱為“揚錢”,此俗始於晚清。紙錢是用白麻紙經折疊後剪成“銅錢”樣子,在出殯時由專人進行揚撒。紙錢從摔盆、起杠開始揚撒,在出殯的路上,走在孝子前頭,每遇有路祭以及十字路口、河沿、橋涵、井台、祠廟、城門等處,都須揚撒,到了下葬時,要把紙錢高高揚在半空中。揚撒紙錢的俗信是打發那些“外祟”。祟在這裏指的是“災禍”,即“禍祟”。舊時在北京的出大殯禮儀中有專門揚撒紙錢的人,這種人被稱之為打發“外祟”的人。他挎著裝有紙錢或冥幣的筐子,手裏拿著香火,每逢經過上述地方時,即“點錢”以打發“外祟”。陝北民間一般由扛幡的長孫來揚撒,將紙錢稱做“買路錢”,意即向那些在出殯的路上相遇的鬼魂買路,以求暢通,與打發“外祟”的俗信相同。其儀是將紙錢串在一根高粱稈上,長孫扛著引魂幡一邊走,一邊拋撒。除了在上述之處拋撒外,還不時地向路上撒,恐偶有鬼魂當道,以買通行進。有些地方亦有專門揚撒的人員,不過都是幫忙辦事的人員,不是北京習俗中的“打發外祟”的人。在墳堆攢起以後,還要向新墳揚撒,讓那些孤魂野鬼將“錢”拿去花用,不要侵擾亡者的靈魂。
收頭
收頭是在出殯時各輩分媳婦的娘家為自己的女客披掛幛麵的禮儀,即送殯隊伍開始行進時將麵料披在女客身上,待行走出村或遇橋涵孝婦纏頭之際,將麵料收去。
收頭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區別在送葬隊列裏的女兒和媳婦。女兒戴孝不收頭,隻有媳婦才收頭。收頭所用的麵料也有一定講究,死者的兒媳所用麵料應是深藍色、藍色或灰色,這是因為兒媳屬斬衰一服,所承孝製是最哀傷的一製所決定的;孫媳則可用帶有花紅的麵料,曾孫媳可用大紅大紫麵料。這是因為陝北孝製中,孫子所戴孝帽上可綴一塊小方紅布,曾孫的孝帽則是紅帽這一禮製來的。這樣一來,人們不僅從這一禮俗中區分出“媳婦”的輩分來,還可以區分出哪些婦女是“媳婦”,哪些婦女是女兒。也可以從“媳婦”的收頭禮儀中看出死者的後人已是第幾代。後來,“收頭”這一禮俗被衍化為娘家誇富的場麵,不惜重金購得高檔大紅大紫的毛、絨毯,披掛在女人身上,這樣,既不能區分出媳婦們的輩分,又失去了媳婦在喪葬禮儀中應有的禮規,是對死者的不敬重,其哀也沒有了。
收頭是緣何而產生的?與古代服飾“幘”和“冪□”有關。“幘”本來是古代男子用來包頭的帽巾,據說起源於西漢的王莽時期。因王莽頭禿,所以特製巾幘用來包頭,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男子的基本首服,其實幘在漢代已經有了。幘有很多種,但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介幘,其頂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頂;另一種是平巾幘,又稱平上幘,頂端部分為平頂。幘的戴法也有一定的規定,一般身份低微的官員是不能戴冠的,隻能戴幘。職官平時燕居時可單獨戴幘,但身份顯貴的官宦在戴冠帽之前,必須先戴上巾幘。古時規定:文官戴進賢冠,必須襯介幘,武官戴弁大冠時,隻能襯平上幘。另外還有一些具體規定,如《後漢書·輿服誌》規定:“尚書幘收,方三寸,名曰納言,以示忠正,顯近職也……武吏常赤幘,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幘無屋者,示未成人也。”
“冪□”是覆蓋東西的巾。是古代的一種頭巾。《晉書·山簡傳》:“倒著白接。”冪□是古代服飾之一,即一塊用以障蔽全身的大幅紗羅方巾。最初是西域地區少數民族的裝束,男女通用。據《中華古今注》雲:“類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繒帛為之。”隋唐時最為盛行。《舊唐書·輿服誌》雲:“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製,多著冪□……不欲途路窺之。”唐時,男子基本上不使用,婦女也隻是將它作為出門遠行的服飾。將“幘”和“冪□”這種頭巾用到喪葬禮儀之中來,是為了表示媳婦的地位和對公婆所承擔的家族義務。因為在古代文官戴進賢冠時必須襯介幘,武官戴武弁大冠時應襯平上幘。收頭就是借文官戴進賢冠的“進賢”之義,所以在喪事活動中將子稱做“孝男”,將媳稱做“賢媳”。漢代規定“尚書幘收……名曰納言,以示忠正,顯近職也”。借此以顯示媳婦對公婆的忠正和盡職侍奉,所以,在喪葬習俗中,祭食罐由長媳懷抱來表示侍奉公婆到終。冪□這種西域地區少數民族用來“全身障蔽”的裝束,到了隋代,“多著冪□……不欲途路窺之”。陝北地處西北,自然很容易接受這種裝束,在出殯時用來覆蓋媳婦的全身,也是一種傳統習俗的沿襲。所以,收頭應是從幘和冪□這種頭巾服飾衍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