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破瓜。我國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後,即成為兩個“八”字,二八就是十六,因此,古人又把十六歲的女子稱為“破瓜”之年。
六、束發。是我國古時青少年時期男子的標誌,因此也是男青少年的代稱。束發是將頭發束紮並盤於頭頂,故稱束發。束發是男子十五歲的禮儀。《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冠禮是我國古時漢民族男子在成年禮時所舉行的禮儀。年屆二十歲方行此儀。加冠禮儀是戴上成人所用的帽子,表示已經成年。
成年禮也叫“成丁禮”,是我國古代男女青年在成年時所舉行的禮儀。成年禮的宗旨是通過此禮儀向青年傳授生產技能,講述知識和應當遵守的風俗習慣。“成丁禮”始於新石器時代,有些民族將“成丁禮”稱做“穿褲子禮”、“穿裙子禮”。
七、弱冠。我國古代時期,男子到了二十歲時要舉行“成年禮”。成年禮的主要標誌是“束發戴冠”,以此來表示已經成年。《禮記·曲禮上》中雲:“二十曰弱冠”。西晉左思的《詠史》詩雲“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因此,二十歲的男子也被稱做“弱冠”。
八、而立。孔子在《論語·為政》中雲:“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此說是人的三十歲年齡被稱為“而立”之年。
九、不惑。《論語·為政》中雲:“四十而不惑。”其意是,人到了四十歲以後,社會經驗就豐富了,凡是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獨立地進行思考與判斷,來辨別是非曲直,不再被困惑。後人因此將四十歲的人稱為“不惑”之年。
十、強仕。《禮記·曲禮上》中雲:“四十曰強曰仕。”是說,男子到了四十歲,智慮和力氣都很強盛,並可以出於仕途了。因此,四十亦可稱做“強仕”。
十一、天命。《論語·為政》中雲:“五十而知天命。”其意為人到了五十歲就可以算天。知天命或算天是指可以預測到事物的某些發展方向,並作出相應的判斷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十二、艾。《禮記·曲禮上》曰:“五十曰艾。”孔穎達對此的注疏是:“發蒼白如艾也。”就是說,人到了五十,頭發就蒼白如艾的顏色。因此也將五十稱做“艾”。
十三、花甲。花甲是我國古代星象學中天幹與地支的排列組合形式,六十年為一個輪回周期。後人也就將六十歲稱為“花甲”之年。
十四、耳順。《論語·為政》中雲:“六十而耳順。”其實,人到了六十歲以後,耳的聽力已逐漸開始衰退,人們企盼著這一生理現象到來的遲一些,就稱之為“耳順”,是一種祝願心理。
十五、耆。《禮記·曲禮上》曰:“六十曰耆,指使。”
十六、古稀。出自杜甫的《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十七、耄耋。耄耋是指年紀在八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雲:“八十、九十曰耄。”《詩經·秦風·東鄰》雲:“逝者其耋。”毛傳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世將八十、九十歲的老人稱為耄耋老人。”
十八、期頤。期頤是指百歲老人。《禮記·曲禮上》雲:“百年曰期順。”“期”是需要的意思。“頤”是調養、照顧的意思。期頤的意思就是百歲老人是需要他的子孫後代對他進行調養和照顧的。宋代蘇軾的《次韻子由三首》雲:“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十九、懸弧之辰。是專指男子的生日。在古代誕辰禮俗中,如果生了男孩,就在門的左側掛一張弓弧。後世就將生男孩稱為“懸弧”。因此,男子的生日也就被稱為“懸弧之辰”。
二十、華誕。華誕是指生日,華是指光輝、光彩,誕是指生日。華誕是對人生日的一種美稱。
二十一、懸帨之辰,是專指女子的生日。古代誕辰禮俗中,如果生了女孩,就在門右側掛一幅巾或一塊帨。後世之人就將生女稱為“懸帨”,她的生日也就稱為“懸帨之辰”了。
二十二、弄璋。是專指男孩的誕生。璋是一種玉器,為古代王侯所佩用。《詩經·小雅·斯幹》中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意思是,希望所生男子,將來也能佩戴玉飾,成為王侯。因此,後世稱生男為“弄璋”。
二十三、弄瓦,是指女孩的誕生。瓦是一種紡錘,是婦女用來紡織的工具。《詩經·小雅·斯幹》中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禓,載弄之瓦。”意思就是希望所生的女子將來能夠勝任女工。後世人就將生女孩稱之為“弄瓦”。
壽誕被人們看得很重,壽禮,尤其是大壽禮儀,人們也辦得很隆重。但在傳統的壽禮習俗中,人們從不言壽,這大概是因為過大壽之後人們的年代就更沒有多少了。所以人們忌諱言壽。
陝北民間壽誕禮俗
在陝北民間習俗中,“壽”有著嚴格的限製,不能隨便言“壽”。隻能將那些六十歲以上的人的誕辰稱為壽,其他的則隻稱“晬”、“生”,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叫法有一些區別。根據這些習俗,陝北民間的壽誕習俗主要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誕生開始,到十二歲為止。這一時期被稱為“生”和“晬”的階段。“生”是誕生的那天,“晬”本指“百晬”和“周晬”,但陝北民間一直將十二歲之前孩子的生日都稱為“過晬”。這是一種特別關愛、特別嗬護的反映,這一時期的孩子確實從父母那裏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但也有稱“過生”的。所謂“生”,就是“生長”過程,它包含了“生”和“長”兩個方麵,“生”是誕,長需要嗬護。在十二歲之前的誕辰禮俗中尤以滿月禮和完生禮最為隆重,受到父母、家人及至親們的關注,在慶賀這兩個禮俗時,禮儀講究也多,而且複雜。
第二階段是從十三歲開始,到結婚以前。十二歲完生以後,人就完成了民俗意義上的“生長”階段,開始走向民俗意義的成長階段。從民俗意義上講,十二歲時,人的三魂七魄齊備,就是一個“完全”的人了,所以,人的“生長”停止,從而走向“成長”,每年的生日亦被稱做“過生”,而不用“晬”的稱謂了。在這一階段,相對“生”的階段來說,受到父母的嗬護和關愛要相對少一些,更多的則是要受到父母及尊長們的教誨、教化。他們的指望就是讓孩子長大以後光耀門庭,傳宗接代。
第三階段是在人的婚娶以後。陝北民間一般是在結婚的當年或第二年由嶽父母為女兒、女婿操辦壽誕禮儀。但陝北民間不將其稱為“壽”,仍然稱“生”,即“生日”。為什麼要在當年舉行這一禮儀,因為有的婚娶是在前半年辦理的,女兒或女婿的生日在婚後不久,所以有當年舉行此儀俗的。如果在婚娶之後生日已過,就在第二年舉行此儀。這一禮俗在陝北民間被稱為“知生”、“值生”或“執生”。所謂“知生”是因嶽父母恐婿家不知道自己女兒的生日,在生日前的一兩天來到婿家操辦女兒的生日禮儀,以此方法告知親家自己女兒生日的具體時間,同時也從親家處得曉女婿生日的具體時間。其實,這是一種禮儀形式,在舊的婚娶禮俗中批八字的時候就已知道了,之所以要“知生”就是為了表達嶽父母對女兒、女婿的關愛之情。所謂“值生”就是“輪值”的意思。女兒在家時,其生日是由父母操辦的,嫁到婆家以後就由婆家為其將來的生日進行操辦,這是一個“輪值”的轉換過程,“執生”就是在輪值後的具體掌管。這種習俗的產生,與我國傳統的“成年禮”有一定的關聯。古禮中,男子二十弱冠成年,女子十五及笄成年。女子十五歲以後嫁到婆家還是個孩子。我國民俗中的親情關係講究的是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生日,女兒雖已出嫁,但在父母眼裏仍然是個孩子,所以對他們的生日仍然是重視的。此俗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