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七巧節(3)(3 / 3)

灶神,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灶界、灶界老公、東命司廚等。在民俗信仰中,灶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神靈,其作用和地位遠在門神之上。

在茹毛飲血的時代結束以後,灶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人們盛謝灶、敬重灶。灶的自然屬性是以火燒煮食物,人們逐漸將灶的這種自然屬性人格化,就形成了最早的灶神信仰。應劭《風俗通義·祀曲》雲,《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就是說,灶神是顓頊的兒子黎。《淮南子·時則》中高誘注雲:“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於灶。”《淮南子·汜淪篇》中雲:“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這些典籍中,將我國上古時期的人物奉為“灶神”,可見人們對灶的敬仰之情有何等深厚。也可以從中看出,灶神都是由這些管火的火神轉化來的,所以,祭灶也就是祭火神。但也有說法,祭灶神並不是祭火神,或者說祭灶並不是單純的祭灶神,而是祭祀“先炊”。《儀禮·郊牲饋食禮》雲:“屍卒食而祭□簟。”鄭玄注雲:“簟者,老婦之祭。”孔穎達疏雲:“老婦,先炊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先炊”就是最早主持炊事的人。灶的自然屬性是以火燒煮食物,但不同於火。直接支配灶以發揮其功能的人就是“先炊”,於是,先炊便成了司灶之神,得到人們的祭祀。先炊又與灶的自然屬性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人們便以“司灶之神”混同於灶神。先炊為老婦者,是因人們在群居時期,由老婦主持這一較為輕鬆工作而由,主持炊事工作的老婦執掌著食品分配大權,她是母係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的女性。

有關灶神的形象和身份,曆史上有很多說法。《莊子·達生》中雲:“灶有髻。”司馬彪注:“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這是當時的民間俗說。今人袁珂認為,“髻”即“蟛”之假音。蟛,蟑螂也。古人以蟑螂為神物。灶上是蟑螂神秘出沒的地方,故人們誤以為蟑螂就是灶神。《荊楚歲時記》引許慎《五經異義》雲:灶神“姓蘇,名吉利。其婦姓王,名摶頰”。《後漢書·陰識傳》注引《雜五行書》雲:“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又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上雲:“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卿忌,有六女,皆名祭洽(一作察洽)……一曰,灶神名壤子也。”“禪”與“單”皆通“蟬”,亦指蟑螂。至於“隗”之說,或由“吳回”之“回”音似而致。又因一灶之蟑螂不止一隻,故而又造出一個灶神家庭,遂有了灶神夫人及女兒之說。夫人名卿忌,卿者,古代夫妻之間的愛稱,“忌者”,亦即“蟛”之假音,亦蟑螂也。祭洽者,“祭”亦與“蟛”音近,亦蟑螂也。察洽者,察人之善惡也。《酉陽雜俎》中又雲,“灶神”其屬神有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長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夫等。其中,天帝家族人員居多,而天帝姓張名堅,灶神亦為張堅父係家族人,故而又說灶神姓張。民間道教的《灶王經》中又雲:灶神乃“種火老母”,或雲“種火老元君”,此說源於“先炊”之說。《灶王經》中又雲:“有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神君,地廚神灶神君,曾灶,祖灶神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婦神君,灶子灶孫神君,灶家姊妹媳婦眷屬神君。五方遊奕灶君,灶下炊濤神女,運火左右將軍,進火神母,遊火童子,天帝嬌男,地帝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

民間道教《灶王經》中雲:灶神種火老母“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祿職,又謂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尊,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敬灶全書·真經勸善文》雲:“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逢庚甲日,上奏玉帝。善惡簿呈電,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天必降之災殃。”

灶神有兩種功能。一是家庭保護神,能為家庭驅趕或糾察鬼魅,使之不能為害。家庭成員有難時不論在家還是在外麵,灶神都有救助之責。正因為灶神的家庭保護功能,民俗中又有了“鏡聽”之俗,或雲:“聽響卜”、“灶卜”。即若有所眩,於除夕晚(或雲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晚或不拘何日晚)焚香禮灶,對灶神告明所卜何事,即懷鏡出行,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所卜之事的答案。舊時婚俗中,訂婚禮成,便將女子的生辰八字交付男方,男方將它放入灶陘(即安放灶君神像處),灶神就會對這位未來成員也給予保護。

二是招魂功能,將人丟失的魂魄招回來,交予灶神,人的病也就好了,其法是先焚香禮拜灶神,然後告之家中何人有病,疑是失落魂魄,故煩請灶君出去尋找。

臘月祀灶,據說起於西漢陰子方。《後漢書·陰識傳》雲:“宣帝時,陰子方香,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後,暴於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仆隸,比於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後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亦雲臘日“並以豚酒祭灶神……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為黃羊。陰氏世蒙其福壽,俗人競尚,以此故也。”然周處《風土記》雲:“臘月廿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後世於臘月廿三或廿四祀灶之俗,即承此而來。

祭灶所用供品,陰子方雲臘日祀灶黃羊或雲黃是葷。又顧思張《風土錄》卷一中雲:“《白虎通》祭灶以雞。東坡《縱筆》雲:‘明日東家應祭灶,隻雞鬥酒應燔吾’。範成大《祭灶》詩雲‘豬頭爛肉雙魚鮮’今相沿用素,是以佛待神耶?明嘉定王槐祀灶詞雲:‘陘邊爛煮黃毛鮮,一碟膠牙膩更圓。’亦是以魚牲祀之。”吳自牧《夢粱錄》,周密《武林舊事》所載臘月廿四祀灶之俗,所用俱是素品。後世專用素品者為多,是受佛教的影響。顧祿《清嘉錄》卷十二雲:“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廿四夜。是夜送灶,謂之送灶界。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元寶糖。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團。祭時,婦女不得預。先期,僧尼分貽檀越《灶經》,至是填寫姓氏,焚化禳災。篝燈灶馬,穿竹箸作杠為灶神之轎,舁神上天,焚送門外,火光如晝。撥灰中篝盤未盡者,還納灶中,謂之接元寶。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秣馬,且撒至頂,俗呼馬料豆。以其餘食之,眼亮……”這是一套完備的祀灶之儀。

灶君像一年要換一次,吳地舊有接灶之諺雲:“接得早,灶君年紀少;接得遲,灶君年紀老。”此俗之意是如果接遲了,恐怕接來的是老年灶君。人們恐怕老年灶君有些糊塗,言語不清,上至天宮以後會顛三倒四說錯了事,所以早接,可以接得年少灶君,精明能幹。每年換一次灶君像又有說法是接來的是新灶君,怕與舊灶君有些恩怨過解,不好處,所以要換。

民間祭祀灶君還有一個灶王爺救百姓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人們身上有一個人眼看不見,卻通靈性的東西,叫做“三屍神”。三屍神很壞,一天到晚不停地搬弄人間的是非,專說人的壞話,他還每月都要上天一次,向玉皇大帝報告人在世上的情況,但從不如實稟報,不是張三壞,就是李四刁,要麼曹五偷竊啦,要不赫六搶劫啦,在玉皇大帝麵前從來沒有說過人的一句好話。

日久天長,玉皇大帝對人產生了壞印象,想對人進行懲罰。但怎麼懲罰,玉皇大帝還沒拿定主意。他想,如果三屍神說的都是實情,豈不是世上連一個好人也沒有了嗎?一年,三屍神又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的事情,並且把人說得更壞了。說人在世上咒罵天庭,甚至對玉皇大帝也有不敬之辭。玉皇大帝聽後,覺得再不對人進行懲罰,就顯得天庭太軟弱可欺了,就命三屍神立即下凡,挨家挨戶進行巡察,凡有不敬天庭,不守綱紀者,把他們的名字都寫在牆上,等一到大年三十晚上,派王靈官執鋼鞭下凡,隻要牆上定了姓名的“壞人”,格殺勿論。三屍神領了玉皇大帝的聖旨後,高興地來到人間,不問青紅皂白,挨家挨戶地往牆上寫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