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範成大有詩雲:“相傳臘月廿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肉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紙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將人們的祭灶禮儀描寫得很詳細。民間祭灶大都是“祭獻一個糖瓜三炷香,灶王回宮保安康”。祭品除了葷菜素食外,還要特別加上麥芽糖,以此來粘住灶神的嘴,使他上天後說的都是甜言蜜語。
灶神很小,人們為什麼要對他進行特別祭祀呢?一則因灶君是“一家之主”,人們都應當服從他的“領導”,另則,灶君的神係關係很有來頭,所以,人們要對他有特別禮遇。灶神雖小,但卻是一個肥缺,他得到的祭品的數量也要比其他神靈多得多,正如範成大詩中所說是很豐盛的。人們敬重他,是因為傳說他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也有說他是玉皇大帝的小兒子。有了這樣的神係背景,人們當然害怕他了。另外,他於臘月廿三日之後上天宮去直接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人的表現情況,玉皇大帝就是依據他的彙報來對人行奪紀授紀的。所以人們要對他溜須。
灶君是怎麼產生的,古書中記載的灶王(也叫司命)是有名有姓的,有說他叫隗,而且狀似美女。也有說他姓張,名單,他的夫人名卿忌,生有六女,都名察冾。這位灶君是玉皇大帝打發下界後變化為地精,後來又被奉為灶君。因此,他上天以後,一旦在玉皇大帝麵前告了凡間的狀,罪輕者,會被減壽百日,罪重者則減壽三百日。所以,祭祀灶君,送灶君上天之事,是誰也不可怠慢的事情,更是不能忘記的事。關於張單是灶君一神還有另外的傳說。說張單在人間的時候,是一個好打聽閑事,向上彙報的人。他死了以後,正趕上玉皇大帝召集群臣研究灶君的人選問題。以前的灶君都嫌神位太小,不願去做,所以,人間有很多惡人惡事沒有彙報上來,玉皇大帝也是知道的。這時,太白金星等一幹大臣們覺得張單很適合坐這一神位,就向玉皇大帝推薦了張單。玉皇大帝朱筆禦批,張單走馬上任。果然不負玉皇大帝的重托,將人間的善惡之事一五一十地彙報得很清楚,為玉皇大帝懲罰人間提供了依據,張單也因此成了常任灶君留在人間。人們也因為張單愛打小報告,所以對他非常敬畏。關於灶君姓張,民間另有一說法。說有一位一貧如洗的張秀才,為求功名而上京趕考,時值寒冬數九之際,因窮困潦倒、饑寒交迫,昏倒在一家財主家的門洞裏。這家財主有個心地善良的燒火丫頭,見到此情後,就偷偷送來了衣服和飯食,把張秀才救活了,秀才很是感激,二人遂有了愛慕之情,便海誓山盟,私訂終身。不料,張秀才走後,財主發現了二人的事情,便對丫環百般虐待,倍加淩辱。這位丫環忍受不了這種折磨和屈辱,於臘月廿三日這天,一頭紮進灶裏燒死了。第二年的這一天,張秀才及第歸來,尋找救命恩人,準備成婚。當他得知丫環不幸身亡後,悲痛欲絕,也憤然紮進灶坑身亡。這對夫妻的剛烈行為報到天宮後,感動了玉皇大帝,就封他倆為灶王。在這一傳說下,灶王就有了或男或女的說法。因灶王是夫妻的說法,又有灶王是一家人的說法。所以,有的地方將灶君稱做“灶王爺”,有的地方則將灶王稱做“司命翁媽”。據說,他們兩個被封為灶王以後,受到玉皇大帝的重托,年年在廚房裏監視人間的善惡行為,並把看到的情況分為善事和惡事分別裝入玉皇大帝所賜的兩個罐罐裏,以便到時候向玉皇大帝申報。一些經常做壞事的人,往往被灶君將他的記錄惡事的罐子早早裝滿了,所謂“惡貫滿盈”的說法也就是由此而來的。有了張秀才夫婦被封為灶君的說法後,就使得那些做壞事的人有所收斂,尤其是那些財主們,也不像以往那樣肆無忌憚了。
祭祀灶君一般是在臘月廿四日灶君上天朝見玉皇大帝之日的前一天,即臘月廿三日晚上舉行祭祀儀式。也就是說,廿四日灶君要離開人間上天上去了,人們要於廿三日的晚上在灶台擺上糖果,黏(年)糕等供品,在他的神龕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焚香、燒表、頂禮膜拜、送灶君上天彙報這一年的民情。在傳說中,臘月廿三日,在灶君準備啟程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時,人們怕他說人間的壞話,就用糖果、黏糕之類的食品把他的嘴巴粘住,不讓他開口講話。到了宋代,供品中又增加了酒,人們想用酒把他灌醉,使他上天以後告不了狀。有的還拍灶君的馬屁,在所掛的垂穗中吊上一個竹馬,讓灶君乘馬而行,免得旅途勞累。陝北民間之所以將灶君稱做“灶馬爺”的原因就是來源於此,即灶君與馬的合稱。到了明清時期,祭灶習俗更為盛行。乾隆皇帝就是信奉灶神的,“每歲於十二月廿四之夕,祀灶於坤寧宮”。六十年中無歲不然。
祭祀灶君時必須掃塵。民諺雲:“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又有雲:“二四掃房屋,二七、二八貼花花。”那麼,掃塵與祭灶是怎麼聯係在一起的?一般認為,掃塵是從掃年的祭祀禮儀發展而來的。掃年是祭祀活動,掃塵是民俗習慣,將祭祀禮儀借鑒到民俗習慣中,用於祭灶這一禮俗裏,祭祀灶君的禮俗也就形成了。灶又是人們最早的祭祀對象之一,民間對灶有很多說法,說灶王爺是一家之主,上天後給玉皇大帝直接彙報這一家人的情況,人們害怕灶王爺說自己家裏不好,就在灶君上天之前將房舍打掃幹淨,一則是掃塵習俗,另則也是對灶王表示恭敬,所以,就將掃塵之俗的內容逐漸融合到祭灶中了,久而久之,人們隻知祭灶時要掃塵,而不知掃塵與祭灶是不同的民俗。
掃塵之俗由來已久。掃塵就得用掃帚和簸箕。相傳,掃帚和簸箕的發明人是夏朝的少康帝。“帚”字在甲骨文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陝西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文記載。《禮記》中亦有“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載。《周書·秘奧造宅經》中有“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說明那時期的人們就知道打掃衛生與避免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係。
掃塵源出於堯舜時期的“掃年”習俗。掃年是古代的人們為了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呂覽注》中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這種宗教禮儀與“臘祭”有關。臘祭是炎帝神農氏時期用以供獻天帝,祭祀神靈以及祭鬼禳災的祭祀禮儀,在祭祀時必須打掃衛生。因為是在十二月這個年末時所舉行的禮儀活動,故而,將這次打掃衛生稱做“掃年”。掃年一則是為祭祀禮儀服務的,另則也是以掃除塵埃來寓以將災禍清除。到了唐代,“掃年”之風盛行,並與祈求新歲平安,禳災祛禍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據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年平安。”
掃塵在北方也被稱做“掃房”,南方則稱之為“撣塵”,或叫“掃洋塵”。但在全國一般都叫做“掃塵節”或“掃塵日”。因陝北民間的居往條件是以窯洞為主的,所以稱做“掃窯”,即便現在有很多人已經住上了樓房,仍然稱做“掃窯”。我國北方的掃塵節是在臘月廿三日,或是由“掃年”這一宗教禮儀傳承下來的,或是由“官三、民四、蛋家五”中的“官三”沿襲下來的。
掃塵節之所以被民間稱做“過小年”是因全國大多數地區從這一天起就進入了過年階段,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後,“過年”意識才從人們心目中結束。
一般認為,祭灶習俗要比掃塵習俗稍晚一些,祭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重要的祭祀活動,是當時我國的“五祀”之一。但不同於掃年的祭祀活動,而是為“灶”這一體現人類文明進步的事物所設立的專項祭祀禮儀。
所謂“五祀”,是儒教的五種神靈祭祀,指門、戶等神,其說法不盡一致。《禮記·曲禮下》:天子“祭五祀”,鄭玄注:“五祀,戶、灶、中霤、門、行也。”《禮記·祭法》:“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禮記·王製》:“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鄭玄注認為此處之“五祀”,即《禮記·祭法》中之五祀。指司命、中霤、門、行、厲。《白虎通》認為:五祀即門、戶、井、灶、中霤。依儒教規定,大夫以上才可祭五祀,但後來在儒教流行地區,逐漸成為全民祭祀對象,其中最重要的是門神和灶神。另外,《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鄭玄注認為這裏的五祀指句芒、祝融、後土、蓐收、玄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