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民俗(3)(3 / 3)

因為寒食節的傳說,綿山也因之受到後人的景仰,曆代朝野在此山中修廟建寺,對介子推進行祭祀。經過長期的修建,綿山已成為我國著名的三大道教名山之一。

陝北民間過清明節或寒食節,除了祭祖外,最有特色的就是蒸“子推雁”。陝北民間又將其稱做“蒸雁雁”或“蒸燕燕”。雁雁分為兩種,一種是老雁,人們將老雁敬獻給老人,祝他們健康長壽;一種是小雁,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雁,人們將小雁送給孩子,祝願孩子活潑聰明,身體結實強壯,長大後能像雁那樣展翅高飛。因人們在子推雁上點綴著紅綠顏色,花花綠綠,非常好看,子推雁又被俗稱為“花花”。花花中有一種很大的饃,饃上爬滿了鳥獸蟲草。這種饃是祭祖中的供品,須全家人共同食用。此習俗就是源自介子推的傳說故事,人們以大饃來象征介子推,以鳥獸蟲草來象征在大火中撲向介子推的飛禽走獸。這種大饃在陝北民間每逢清明寒食之際,家家戶戶都必須蒸製。可是,在傳說過程中,人們逐漸將其稱做“紙錘”了。這是因為“子推”與“紙錘”的發音在陝北語言中很近似,加之在古時人們的文化水平有限,對一些典籍的考證較為困難,就出現了這種訛傳。人們為什麼要用麵來蒸製這種大饃呢?因介子推是在綿山被火燒死的,“綿山”又與“麵山”音近,所以人們就以大饃這一“麵山”來象征“綿山”,一語雙關,表達了民間對介子推的敬意。

山西人在蒸子推雁時,還要蒸一個手拿棍棒的麵人,稱做“趕雀人”,待子推雁曬幹以後,將趕雀人一起穿在小雁中掛起來,既可觀賞,也可供人們臨時食用。所謂“趕雀人”,從字麵上來理解,就是意圖將雀趕走的人。如果與介子推聯係起來,就可以將這位趕雀人認做是介子推。因為在傳說中,當大火燒山時,山上所有鳥獸都不願飛走,撲向介子推,意欲保護他的生命。介子推也明知毛羽之物在大火中是不能逃生的,所以極力想將它們趕走。這樣就更能顯出介子推不僅是一位忠臣,而且還是一位憐憫生靈的善人。綿山人民穿掛子推雁是用柳條來穿的,穿起後掛於門上,以祭奠介子推。直到現在,每逢寒食節時,家家戶戶的門上仍然要插柳條,這已成為一種風俗。在此基礎上,又衍化出了很多相關風俗,如:小孩們在清明節時用柳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遊戲。流行千百年的清明射柳比賽,就是源於此俗。

另有說法是,清明的插柳習俗是由“禁火”而產生的。寒食節這天是不能動火的,到了清明以後,人們做飯又要用火,於是就用柳枝從公共火堆上取回火種。人們為了取火方便,就把易燃的柳枝插在房簷上,讓風吹幹,以備取火使用。在這一基礎上,後來又產生了另外一種習俗,就是從房簷所插柳枝是否有焦狀出現的現象來占驗晴雨天氣。柳枝既然有如此靈驗的功效,就被婦女們視做靈物,插在鬢旁,用以驅毒和明目,“聰明節”也由此出現了。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人們就將掃墓與郊遊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踏青”的習俗。踏青與春遊習俗是在唐代開始盛行起來的。其內容還包括了射柳、拔河、蹴鞠、撲蝶、采百草、放風箏、鬥雞、蕩秋千等活動。唐代時期,寒食節這一天是絕對禁止使用煙火的,要吃冷食。這一習俗很快就在全國流行開來。到了元代,踏青之俗更盛。明清以來,民間又產生了“吃清明團”、“送百蟲”、“水嬉”等風俗。陝北的“清明墳會”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習俗。正因為清明節被衍化出這麼多的習俗來,我國古代有許多與清明相關的詩詞流傳了下來,如“寒食東風禦柳斜”,“清明寒食梨花雨”以及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等。

寒食節最早僅僅是為了祭祀介子推而設定的一個節日。但上墳掃墓,秦代以前就有了此俗,秦以後才開始在寒食日這天掃墓。到了唐代盛行起來。據史料記載:開元二十年(732)唐明皇下令允許寒食上墳。《五代史》載:“寒食野祭,焚紙錢。”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載:是日,“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人們將祭祀介子推之習俗移至祭祖,清明也就成了民間的祭祖節。據《中國宗教大辭典·墓祭》雲:“清代規定,歲末和清明墓祭兩次,稱‘謁陵’,使清明掃墓成為定製。”自此,清明祭祖由民間習俗上升為國家禮俗。

有些地區有於清明寒食送寒衣的習俗,但流行並不廣泛。陝北民間又有清明寒食送單衣的說法,此說也不被廣泛認同,更多的說法是六月六送單衣,十月一送寒衣。

清明節習俗多,說法也多。比如:民間就有“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說明清明插柳是一個很重要的習俗。陝北民間又有清明節的雀雀燕燕給娃娃吃了可以治消化不良的說法。肚子難受時,一吃便好。又說清明的燕燕雀雀不會壞掉。

傳說清明插柳與祭祖的習俗還與唐高宗有關係。相傳,有一年的清明節,唐高宗在渭陽為征戰有功的亡魂舉行祭奠,他賜給群臣們每人一個柳條圈戴在頭上,說這樣可以在一年當中不被蜂蜇蛇咬。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描述了唐朝時期清明節掃墓的情景:“鳥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路,盡是死生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風雨人歸去。”

宋代規定,從寒食到清明祭掃墳墓三日,當時的“大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以便師生掃墓、郊遊。

三月三

三月三節有幾種說法,一種是“上巳節”,也稱“上巳”,原來指農曆的第一個巳日,魏以後特指農曆三月初三。《晉書》中雲:“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自魏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相傳,此節源於周公曲水之宴和周時水濱祓禊之俗。古時候,人們於三月三日到水邊去洗滌汙濁,叫做祓禊。《後漢書·禮儀誌上》中雲:“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吉。”到了唐代,用春遊代替了“祓禊”。唐彥謙《上巳日寄韓公》載:“上巳接寒食,鶯花寥落晨;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三月》載:“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民間有“尋春直須三月三”之諺。由此可見,三月三節是由一個祓除之俗逐漸被衍化為踏青、飲宴的習俗。這一習俗的原本之意在民間已不為人所知。

三月三另一說法是,傳說此日是王母的誕辰。於是日,西王母要在瑤池大開蟠桃盛會,宴請諸仙,諸仙也要為西王母上壽。道教也每逢此日要舉行盛會,以表對西王母的敬意。屆時,民間凡有娘娘廟的地方都要舉辦廟會,一些善男信女雲集廟堂,尤其是婦女們,更是畢恭畢敬地向西王母上香許願,以求得王母的保佑。依道教之說,西王母是女仙班頭,女人成仙後都由她來管理,所以,西王母在婦女中的地位是極高的。盡管人不能成仙,但那些善男信女仍然以為可以從王母那裏求得好運,所以,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此俗信堅定不移地信奉下去。也正因為三月三是西王母舉行蟠桃會的日子,民間也因此將此日又稱做“蟠桃會”。因蟠桃一直在民間信仰中認為是一種長生不老的仙果,人們於此日趕赴廟會,也有祈求長生不老的願望。這也正是此節在民間久傳不衰的原因之一。

陝北民間還有這樣的傳說,三月三這天,一些法師到山裏的陽坡地上去拔“麻芽”,說這種麻芽可以療治蚊蠅所傷。拔麻芽還有一定規矩,要背著手,彎腰下去,以口來拔,並且還要口中念念有詞。其詞雲:

“正月正,二月二,三月初三拔麻芽。手背腿跪深彎腰,口噙麻芽往起拔。拔得麻芽做什麼,狗咬蠍蜇一抹拉。”

將麻芽拔起後,用麻紙包了,放於陰涼之處晾幹,凡有狗咬、蠍蜇的傷痛,用麻芽撫摸傷痛之處就會好的。此說是否有一些道理暫且不論,但在法師們的影響下,舊時的陝北民間於三月三日拔麻芽者甚多,也因之而形成一種習俗,在陝北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