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間的文昌會在舊時很盛行,據《延安府誌》載:延長、宜川一帶文人尤其重視此節。今白雲山在文昌閣每年有“賽詩會”。
二月二春龍節
相傳,農曆二月初二是司天河掌雲雨的龍王重新抬頭掌事的日子,因為此節在春天,又是龍的節日,所以稱做“春龍節”。
相傳,武則天篡奪了唐朝政權,自立國號,當上皇帝以後,惹怒了玉皇大帝,便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給人間降雨。不久,莊稼枯死了,人們吃不上,忍饑挨餓,哭天喊地。司管天河的龍王——玉龍,因聽到人間的哭聲,不忍心斷了人間生路,便違抗玉帝聖旨,喝足了天河之水,張開大口,噴灑到人間。一場好雨,轉眼間,地上有了生機,河盈溝滿,莊稼茂盛,人心歡暢。但是,玉龍的做法激怒了玉皇大帝,他下旨將玉龍打下凡界,壓在一座山下,並立碑以誌:“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登靈霄間,金豆開花方可歸。”人們為了拯救玉龍,報答他的救命之恩,便四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一,正逢趕集時,一個老太太不小心,把一袋金黃的玉米撒了一地。人們看見了猛然醒悟過來。“這不是金豆嗎?炒炒不就開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這天,家家都炒玉米花,把玉米花用簸箕盛著,供到院子裏,擺好桌子,點上香,玉龍抬頭看見了,便大聲向看守他的太白金星喊道:“金豆開花了,還不放我回去!”太白金星將拂塵一收,大山化為烏有,玉龍重回靈霄。人們為了紀念給民間帶來春雨的玉龍,就把玉龍重回天界的二月初二這天定為春龍節,並在這一天,家家炒玉米花,還邊炒邊唱:“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以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其實,二月初二左右,正值驚蟄、春分節氣,有農諺雲:“驚蟄龍抬頭,春分龍登天。”從二月二以後,降水就會逐漸增多起,這應該是春龍節這一習俗的意義所在。
清明節與寒食節
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指氣候而言的,不是什麼節日。將清明作為節日,即作為祭祖節是源於“寒食節”,寒食節才是真正意義的歲時節令。寒食節是因在節日期間禁止生火、隻食用冷食而得名。這一節日在清明的前一兩日,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古人除了在寒食節禁火外,還有於門上插柳條的習俗,男女成人舉行冠禮,笄禮也多在此日舉行。寒食節又被稱做“禁煙火節”、“禁煙節”、“冷煙節”、“熟食節”、“冷節”。此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晉陝為盛。此俗的來曆與我國的曆史上的《火燒綿山》的故事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獻公十分寵愛他的妃子驪姬,並欲將君王之位傳給驪姬的小兒子奚齊,便將太子申生殺害了。申生的弟弟,即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聞訊後逃往國外,在流亡十九年後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間經曆了千辛萬苦,跟隨他一起逃亡的群臣中,大都因受不了艱辛,各自逃生去了,最後隻剩下五六個忠臣,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個。在逃亡的路上,君臣們糧絕食盡,重耳被餓得頭昏眼花。介子推便偷偷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用火烤熟後為重耳充饑。重耳知道此事後很是感動。介子推也因傷痛沒有跟隨重耳繼續逃亡,留下來養傷。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大封功臣。在封臣之時,竟然忘了曾經救過他性命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並不在意此事,便攜帶著老母親來到綿山,過起了隱居生活。但晉國人對文公的這一做法深表不滿,於是編了歌謠,到處傳唱,為介子推抱打不平。歌謠傳到重耳那裏後,重耳很是懊悔,便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介子推躲在綿山之中就是不肯出山。重耳無奈之下,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放火燒山,迫使介子推出山。沒料到介子推是一位硬漢,其母也是一位剛烈的女中豪傑,母子二人寧肯被大火燒死也不肯下山。介子推母子二人就這樣被活活地燒死了。後人在傳說中雲:子推與母親的這一壯舉感動了綿山上所有的飛禽走獸,它們也不肯飛離逃生,並且一批又一批地飛到他們母子二人的身上,意圖保護母子二人,在大火後保全性命。很可惜,毛羽之物如何能擋住熊熊大火?綿山成為一片焦土,一切生命都結束了。綿山周圍的人民對介子推母子的遭遇很感悲痛,非常崇敬他們的品德,同時也對綿山生靈保護介子推母子的行為十分敬仰,每逢介子推母子的殉難日,大家都要禁止煙火,以此來表示對介子推母子的紀念。晉文公重耳在事後也將介子推母子厚葬於綿山,並改綿山為介山,建寺立廟,紀念介子推。今日山西的介休即由此而得名。後人對介子推不忍雲其死去,隻說他在這裏休息著,故謂之介休。但據後人考證,禁火本是周時舊製,與此說無關。《周禮·秋官·司煊氏》即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的記載。《左傳》和《史記》中也沒有介子推被火焚燒的記載。漢劉向在《別錄》中雖有“寒食蹋蹴”之說,但也未將禁火之事與介子推附會在一起。到了魏晉時期,因晉朝同春秋時期的晉國同屬一個“晉”字,故而,深信介子推的傳說真實無疑,便開始流行起祭祀介子推之俗,延至今日,民間久興不衰。
另有說法是,晉文公流亡國外十餘年後回國即位國君,論功封賞了和他一齊流亡的功臣,卻忘了赤膽忠心的介子推。後有人提醒,重耳親訪綿山,介子推卻避而不見,重耳隻好燒山,逼他出來。介子推卻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晉文公為悼念介子推,在他被燒死之日禁止燒火煮飯,隻吃涼食,以後相沿成俗,叫“寒食禁火”。
從以上曆史傳說故事中可以看出:寒食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祭祀節。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與祭祀無關。清明大都在農曆上半月,清明被後人衍化為“節”以後,也被稱做“三月節”。《淮南子·天文訓》中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我國古代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都是標誌時令、物候變化的,演變為節日的則隻有清明。為什麼能將清明這個節氣衍化為節令呢?這是因為我國曆法是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所造成的。我國古人在春秋時期通過日晷對太陽進行測定,以確定四季更替的變化規律。首先被測定出來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到了秦漢時期,才將包括清明在內的二十四個節氣完整地測定出來。所以,春秋時期的人們隻使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這四個節氣來確定農事和社會活動。介子推被大火燒死在綿山山中的時間是在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那天,當後來的二十四節氣確定以後,這一天正好處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這又是為什麼呢?是由我國農曆的大小月變化和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不同變化所造成的。因為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節氣,而寒食節則經常處於變化之中,有的年份裏在清明的前一天,有的年份裏則是在清明的前兩天,為了便於人們記憶,人們便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並,清明這個本應是節氣的日子就有了雙重意義,即作為二十四節氣的清明和作為祭祀的清明。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合並,民間又大都將清明、寒食混為一談,認為清明就是寒食,寒食也就是清明,一塊過這個節日。因此,清明也就是清明節了,它與寒食節一樣,被稱做“祭祀節”、“掃墓節”,或又叫做“聰明節”、“踏青節”、“植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