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縱抗秦取得勝利後不久,蘇秦在齊國境內的一次出巡中突然被刺客暗殺。消息傳到齊國國都後,齊王悲痛萬分,發誓一定要為蘇秦報此仇恨。可是,連連派出的偵探們都沒有查出刺客的下落,齊王感到有些茫然。此時,有位大臣向齊王獻了一計,齊王聽後,當下便采納了。
第二天,齊國都城的城門上高懸著蘇秦的人頭,人頭旁邊還貼著一張榜文,榜文曰:“查蘇秦之來曆,乃燕王之內奸,佩六國之帥印,圖謀而反。今有勇士弑之,實乃為國立功,持功來報者,將賞黃金千兩。”人們看了榜文,望著人頭,議論紛紛,一時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齊國上下。
榜文貼出後的三四月內,便有四條壯漢先後來到皇宮門前報功。一位是農夫,一個是石匠,一個是屠夫,還有一位是破落商人。他們四人都自稱蘇秦是由自己親手所殺,要領取千兩黃金。齊王聞報後,命皇差將四人一齊帶上金殿,對他們逐個詢問情由。四人回答如出一轍,都說自己是真正的刺客。齊王聽罷,大為不悅,當殿斥之曰:“你們四人並不相識,也就不可能合夥同謀,你們當中必然有詐者。我奉勸諸位,還是實事求是地說了,不要冒充。蘇秦究竟是你們其中哪個殺的,如實告訴本王。”齊王話音剛落,隻見四位壯漢同時跪倒在地,麵對齊王慷慨起誓,都說自己是刺殺蘇秦的英雄。齊王見狀,扭轉話題說:“好了,既然你們四人都是刺客,千兩黃金也隻好由你們四人平分了。我且問你們,你們每人該得多少?”四人異口同聲地回答說:“二百五!”齊王聽到這裏,頓時大怒,拍案吼道:“來人,快將這四個‘二百五’給我推出斬首示眾!”刀斧手們得令行刑,四個“二百五”很快人頭落地了。
自那以後,“二百五”便成了一個代名詞,人們用以嘲諷那些在生活中缺心眼、少斤兩的傻瓜蛋。一直沿用至今,其文其義始終沒有變異。
這一故事應是在“車裂計”的基礎上衍化而來的。蘇秦於一日晚上,獨自在後花園裏賞月,突然從花叢中竄出一名刺客,刺中了他的要害。
宮內出現刺客,齊王便下令捉拿凶手,但一連幾天都沒有結果。蘇秦的傷勢也越來越嚴重,他在臨死前,請求齊王在他死後將屍體車裂。車裂就是“五馬分屍”,是古代的一種酷刑。齊王聽蘇秦說後,堅決不答應。蘇秦說:“大王將臣五馬分屍,還要說我是燕國派來的奸細,宣布我的‘罪狀’,隻有這樣,才會引刺客出麵,前來邀功請賞,不就為我報仇了?大王如果怕影響了我的聲譽,可以在事後將真相公布於眾。”
蘇秦一死,齊王果真當眾宣布了蘇秦的“罪狀”,在鬧市裏將蘇秦的屍體實施車裂之刑以示眾。那位刺客知道消息後,也混在人群中觀看車裂屍體。當他聽到齊王宣布蘇秦“罪狀”時,認為自己為齊國立了功勞,還能得到獎賞,便連忙擠到齊王麵前,得意忘形地說:“小人早就看透蘇秦是個壞蛋,所以要刺死他。”齊王卻故意說:“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前來冒功請賞?”刺客急了,便將那晚行刺的經過說了一遍。齊王聽後,與蘇秦所言一樣,便喝令兵士拿下刺客,馬上將其頭顱砍下祭奠蘇秦,並向大家說明了所用車裂之刑的原因。
“二百五”一詞流傳開來以後,民間又衍化出不少新的內容。在上麵故事的基礎上,陝北民間有“二百五砍腦鬼”的說法。還有“二百五成神”一說,說的是刺客不知齊王與蘇秦之計,得意忘形,結果招來殺身之禍。還有“二百五扛棒棒,圪興興,打晃晃”之,就是說人不穩重。
由於“二百五”是一個貶義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盡量地避開用它。如在做生意時不做二百五的買賣,不是二百四,就是二百六。人們也忌諱說人是“二百五”。
黃米饃饃祭祖,老嫂頂母
“黃米饃饃祭祖,老嫂頂母,扁豆頂米”,這一俗語在陝北民間流傳很廣,對民俗民風的影響也很大。但這一俗語並不是同一時期、同一個人說的,是後來人們將其組合在一起,成為陝北民諺。
“老嫂頂母”源於包拯的傳說。包拯之母老年得子,生了包拯。包拯生而怪異,渾身上下漆黑一團,額頭上還有一塊怪異疤痕。後來被人們美化為“月牙印”,在民間傳說中,它是包拯的第三隻眼睛。也因它狀似月牙,傳說用此眼能看到陰間地府的事情,所以就給包拯附會了“日斷陽,夜斷陰”的功能。在戲劇中又將其稱做馬蹄痕。這些都是傳說,但包拯有些怪異倒是真的。也正因為如此,包父不願養育此兒,便棄於山中。包拯之兄知道母親與妻子將要臨盆,從外趕回家來,隻見己子已出,不見兄弟,詢問母親後才知被父親拋棄山林,便從山中抱回包拯,夫妻二人將包拯與己子包勉一塊喂養起來。為了不讓父親知道此事,包拯在三歲前與包勉一樣叫嫂子為母親。包拯三歲後,兄嫂向父親說了真情,父親再未反對。後來,包拯與包勉一塊讀書,一起去求取功名,同科中舉,又都做了皇家官員。
在傳說中,包勉是一個大貪官,犯了王法,包拯在赤桑鎮要開鍘問斬。包勉之母聞訊趕來要救兒子。包拯以國家禮法曉理於嫂子,嫂子聞聽,覺得包拯言之有理,但想到包勉伏了王法,身後無有依靠之時,不覺紛紛淚下,傷感萬分。包拯以嫂子的養育之恩和日常的教誨之情的大德,跪於嫂子麵前說:包拯受嫂娘之恩情如同父母,嫂娘百年之後,包拯就是那披麻戴孝的兒男。自此,包拯改口稱嫂子為“嫂娘”。嫂娘百年之後,包拯做了披麻戴孝的兒男。自包拯始,就有了“老嫂頂母”的說法。
“扁豆頂米”也是源於包拯的傳說。大宋年間,包拯“去使契丹”,路過綏德時,忽聞一戶人家有兩個婦女在號啕大哭,便進得家院來詢問民情。其中一位婦女說,我們二人是妯娌,我是嫂子,她是弟媳。這幾年天遇大旱,田禾歉收,夫君們外出掙錢去了,家中上無父母,下無兒女,眼看弟媳就要臨盆了,家中沒有一顆米粒,連一碗“定心米湯”也熬不來,這可怎麼辦呀?包拯問,家中難道什麼顆糧都沒有嗎?婦人說,隻有扁豆一種,怎麼能代米使用?包拯聽後說,你這老嫂就頂母親,要對她多加安慰,幫她順利生產,沒有米可用扁豆來頂,總比沒有強。兩個女人慌亂之中,也就信了這位素不相識之人的話。定了情緒,安了心神,嬰兒果然順利產出,用扁豆熬了米湯,產婦喝下後,頓覺血液流暢,周流全身。原來,扁豆有活血功能。自那以後,陝北民間在“老嫂頂母”之後又加了“扁豆頂米”的說法。
“老嫂頂母”與“長兄如父”是我國古代宗法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兄如父”的禮法早於“老嫂頂母”,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父兄之仇,不共戴天”的說法。此說是指視兄如父。陝北民間又有“有父不先子”,“有父從父,無父從兄”之說,說明兄嫂在兄弟姊妹眼中的家庭地位如同父母。
“黃米饃饃祭祖”源於康熙巡視陝北的傳說。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六年三月駐蹕榆林期間,正遇清明寒食這一民間祭祖日,康熙皇帝閑來無事,於榆林城內巡視民情。看到人們紛紛出城上墳祭祖,康熙心想,榆林人民風淳樸,不忘先祖,這也是國泰民安的兆示,心中好不歡喜。正在巡視時,來到一戶人家,聽見房內一個女人正哭著,訴說著,不由得進了家門,見一個男子蹲在地上,雙手抱著頭,也在低聲哭著,一婦人坐在炕沿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抹著,說著。康熙皇帝問所為何事。男子沒有說什麼,婦人開口說,我嫁了這麼一個無用的男子,沒本事,掙不來錢,自己受苦受累倒沒什麼,隻是今日寒食,連個上墳祭祖的饃饃也拿不出來,人家都去上墳,我們卻沒有臉麵去見祖宗。原來,自從介子推被燒死在綿山以後,人們用白麵蒸成“子推燕”,用來祭奠介子推,後來人們把這一習俗移至祭祖。千百年來,人們都是用白麵饃饃祭祖,始終未改其俗。康熙一聽所為此事,便問婦人,家中有什麼食品。婦人說,隻有黃米饃饃。康熙說,黃米饃饃為何物,拿出看看。婦人拿給康熙觀看,康熙一看,黃米饃饃金燦燦,黃澄澄,猶如一座金山,順便咬了一口,頓覺得甜絲絲中有一股微酸,沁人心脾,不覺大加讚賞說,此物酸甜適口,澄黃如金,不失其祭祖品格,你們就用此上墳祭祖去吧!婦人言說不可,用此祭祖,恐惹世人恥罵?康熙說,我是堂堂皇帝都大加讚賞,還有誰敢恥罵。夫妻二人一聽是皇帝駕臨,趴在地上磕頭揖拜,謝主隆恩後高高興興拿著黃米饃饃祭祖去了。自此,有了用黃米饃饃祭祖的習俗。
後人在黃米饃饃祭祖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衍化,祭品的品種也多起來了。有的是家庭富有,使用的祭品也多;有的是家境貧寒,沒有好的祭品,將家中比較好的食品拿來祭祖,這其中就有一種叫攤饃饃的,也稱做“攤潢”的食品。就是這個“攤潢”在祭祖中引出一段笑話來。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李玉鳳在白雲山上建起了道觀,香火很旺,上山求神的人也越來越多,一時佳縣白雲山名聲大振。有一年從蒙地來了一個信徒在白雲山上出家修行。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又還俗了,在佳縣娶妻生子,定居下來。到了清朝鹹豐年時,已經有幾代人了。
有一年寒食節,他們上墳祭祖,因家境貧寒,沒有什麼好一點的祭品,就用攤潢作祭品。剛剛把攤潢供祭在供桌上,空中突然飛來一隻老鷹,俯衝下來,把推潢叼走了。這人很氣憤,但也無可奈何。憤恨之餘對著老鷹大罵說:“獻個攤潢,獻個驢屌你也吃呀!”說完,開始了祭獻禮儀,儀畢,放炮鳴響,以示祖先來享用供品。沒想到,一聲炮響後,把躲在草叢中的一隻兔子嚇得跑出來了。此人正沒好氣,見了兔子後,氣憤而又感慨地說:“地方不大,甚的孫子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