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步入軍界(1 / 3)

巴頓步出西點軍校後,選擇了騎兵。這不僅因為騎兵符合他向往的騎士精神,而且還因為騎兵軍官據說都是優秀的紳士。而炮兵離短兵相接的前線太遠,不符合他的性格。步兵雖有較多的晉升機會,但也與他心目中的“騎士”差距甚遠。

事實證明,巴頓這種選擇是對的。盡管並非“騎兵”這一兵種使巴頓揚名於世,但任職騎兵這一階段確實是他軍事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他後期的許多坦克作戰思想皆源於此,並得到發展、完善。在二戰中,巴頓指揮麾下鐵甲雄師橫掃歐陸,威震敵膽。

當年輕的巴頓邁出西點軍校大門、剛剛開始真正的軍旅生涯時,美國正處於曆史上的轉折時期,也是美國陸軍的改革時期。正如塔夫脫政府的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所說,當時陸軍“沉睡了50年後正慢慢蘇醒過來,這期間隻有那場荒唐混亂的西班牙戰爭一度驚動過它”。從美國內戰結束以來,美國陸軍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零星分布在全國各地,指揮係統紊亂,工作效率低下,行政管理不善,物資經費奇缺,遠遠不能應付大規模戰爭的需要。麵對不斷緊張的國際局勢和向外擴張、爭霸世界的需要,以埃裏奧·魯特、倫納德·伍德等人為代表的軍事改革家開始對陸軍進行全麵徹底的改革。

1909年夏,巴頓被分配到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附近的謝裏登堡任騎兵連少尉。此地位於芝加哥以北27英裏的密執安湖畔,以美國內戰中的傑出將領“謝裏登”命名。這裏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哨所,周圍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荒野,方圓幾十英裏的土地野草叢生,危機四伏。野生動物俯視皆是,尤以鵪鶉、野鴨和野兔為最多。

巴頓在這裏結識的第一個朋友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名鼎鼎的喬治·馬歇爾將軍同姓的弗朗西絲·馬歇爾上尉。他任騎兵連長,是巴頓的頂頭上司。在此之前,他曾在西點軍校參謀部供職,因而對巴頓的在校表現一清二楚。他和士兵們熱烈歡迎年輕的巴頓少尉。初次謀麵,巴頓就開始對這位頂頭上司有了好感。

巴頓剛到任的第三天就患了花粉熱,馬歇爾上尉一直在他身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一個禮拜後,巴頓痊愈了,上尉領他在營地轉了一圈,以使巴頓能盡快熟悉連隊的日常生活。他們花了一周時間檢查食堂衛生,觀看士兵在靶場的實彈射擊,督促馬夫按時值班,查閱辦公室文件等。巴頓對每個細節都很留心,但最注意觀察的還是在這裏供職的軍官們。

他得到的第一印象是,除了少數軍官外,大多數軍官都像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普通軍校學員,毫無紳士風度。尤其是美西戰爭後加入正規軍的民兵軍官更為糟糕,甚至不正經。巴頓稱他們是“1898年的罪惡”(美西戰爭是1898年爆發的)。在所有這些上司中,巴頓最佩服的是馬歇爾上尉。在巴頓的眼裏,他無疑是一位紳士和最優秀的軍官。他們夫婦倆舉止端莊、待人寬厚,靠部隊的薪水生活,有仆人伺候,定期向慈善機構捐款,在整個軍營中口碑極好。巴頓感到有馬歇爾這樣的直接上司真是三生有幸,自己從此有了學習的楷模和知心的人。

在軍營,巴頓參加幾次訓練後,發現有些士兵比較散漫。這是令巴頓最難以忍受的。他認為:“紀律是保持部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們發揮最大戰鬥潛力的關鍵。所以紀律應該是根深蒂固的,甚至人們的紀律觀念比對戰鬥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質的感受還要強烈。”他決心要在短時間內把他的連隊訓練成一支紀律嚴明、軍容威武的部隊,讓每一位參觀過他的隊伍的人都能從他們的軍容風紀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震撼。於是巴頓又把在西點訓練新學員的一套方法移植到軍營內,他要求每一位士兵都保持一種“標準的軍人姿態:胡子刮得光光的,戴鋼盔、係領帶、打綁腿、皮靴要擦得錚亮”。

每次訓練之前,巴頓都要衣裝筆挺地站在隊伍麵前發表一番即興演說:“稀鬆兵不能打仗。嚴明的紀律、威武的軍容,既反映了我們這支隊伍的精神麵貌和軍事素質,又能增加你們的自豪感和戰鬥力。因此一個人要成為一名好軍人,就必須遵守紀律,有自尊心,毫不猶豫地執行命令。”

很快,巴頓這種僵化、近乎不講情麵的治軍手段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散漫和軍容不整等不良現象收斂了許多。但偶爾也會出現“越軌行為”,有一次竟鬼使神差地撞到了巴頓的槍口下。

一天下午,巴頓如往常一樣到連隊馬廄檢查衛生。發現有一匹馬沒有拴住,頓時怒不可遏。決定要懲罰一下這個不負責任的馬夫,以儆效尤。他到馬廄的另一端找到了馬夫,命令他跑步去把馬拴住,然後再跑步回到原地。馬夫立即執行了巴頓的命令,但不是跑步而是快步走過去。這一下可惹惱了巴頓,他大聲吼道:“跑步!該死的,跑步!”馬夫嚇了一跳,趕緊跑步過去將馬拴住,然後又跑步回到原地,忐忑不安地等待巴頓的責罰。馬廄內一片沉寂,所有的人都等待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忽然巴頓做出一個令所有在場的人驚異的舉動:巴頓轉向那位馬夫,抬手敬禮:“對不起,對剛才的粗暴態度,我深感歉意。”語音剛落,馬夫及其他在場的人都愕然了。過了半晌,全場一片掌聲,馬夫眼眶內噙滿了淚水。

一位軍官能主動當眾向一名士兵道歉,這可非同小可。這件事很快在軍營中傳開了。大大提高了巴頓的威信。巴頓在軍營中實施下一步治軍設想就更加容易了。

在嚴明的紀律下,巴頓手下士兵的精神麵貌發生了根本變化,鬥誌昂揚。但巴頓認為僅此還不夠,他要把手下這些和平公民改變成為守紀律、能戰鬥的戰士,而完成這一轉變的手段是訓練。在巴頓看來,軍事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和實戰能力。因此決不能擺花架子,必須從難從嚴、從實戰需要出發。

巴頓在抓例行軍事訓練的同時,特別重視抓針對性較強的軍事訓練和實戰演習。他帶領手下騎兵進行長途行軍演練、野外生存訓練等。麵對叫苦連天的士兵,巴頓一方麵堅持抓訓練,一方麵反複講述這樣一個道理:“高超的軍事技術和適應能力可以有效地減少部隊的傷亡,你們一品脫的汗水可以挽救自己一加侖的鮮血。”

巴頓的訓練很苦、很累,但士兵們都少有怨言。因為能夠一直與他們一起摸爬滾打的士官隻有巴頓一人。巴頓是以自己的形象和實際行動作為無聲的語言,向部隊傳遞著自己的信息。

一天,在訓練場上,巴頓正在指揮訓練。突然他的坐騎受驚一躍而起,將他重重地摔倒在地。但他馬上爬起來,敏捷地躍上馬背。這匹狂怒的戰馬像發了瘋似的再次躍起,後腿直立,前腿騰空,發出陣陣嘶鳴,但怎麼也甩不掉它的主人。於是它猛地滾倒在地,巴頓眼疾手快,迅速滾到一旁。當馬站起時,巴頓又呼地跳上馬背。戰馬更加狂怒了,嘶叫著用頭向後猛一擊,正好擊中巴頓的眼部。這一擊非同小可,當場就把他打暈了,眼皮流出了血。但他清醒過來後,繼續指揮訓練長達20分鍾。訓練結束後,他到辦公室洗一洗臉上的血跡,然後準時為軍士們授課,並參加了青年軍官學習班的學習。下課後,他才匆匆趕往醫院,做了縫合手術,在場的人都對巴頓的膽量和勇氣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