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世(1 / 3)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對死亡或失敗都是無所畏懼的。這些說起來像是廢話,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再看這句話就像是一句預言了。

——巴頓

人類五千年的戰爭史上,曾湧現出許多叱吒風雲、戰功赫赫和富有傳奇色彩的優秀將領,他們宛如燦爛的星辰組合成一幅幅光彩照人的曆史畫麵。在他們中間,有一位被稱為“20世紀拿破侖”的將軍,他以其鮮明的個性、敏銳的感覺、嫻熟的戰法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導演出一幕幕戰爭活劇,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思和爭論。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傑出將領、陸軍四星上將巴頓。

巴頓的祖先原為蘇格蘭人,是蘇格蘭東部亞巴登的地主。是否有貴族頭銜,現已無據可查。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模糊不清的家譜使得巴頓家族的成員在婚姻上普遍交好運。18世紀巴頓家族的第一個美國祖先羅伯特·巴頓移居弗吉尼亞殖民地。據說,他個頭不高,脾氣粗暴,但詼諧幽默,風度翩翩,對姑娘們頗有吸引力。1771年,他在弗吉尼亞殖民地弗雷德裏克思堡簽訂了土地契約,當了契約工。後來因娶富家小姐安妮·戈登·摩塞為妻而躋身上流社會。所以,有趣的是,值得巴頓引以為自豪的不是他的第一位美國祖先本人,而是這位祖先的嶽父大人,大名鼎鼎的休·摩塞將軍。

摩塞1725年誕生於蘇格蘭,1747年移居英屬美洲,參加了英軍將領布雷多克對法國殖民地的遠征,是喬治·華盛頓的朋友。美國獨立戰爭中,他任大陸軍準將,在著名的特倫頓襲擊戰中表現突出,但旋即在普林斯頓之戰中負傷而亡。他成為這個家族神聖信條的化身。他為家族確定的信條是:“摩塞,勇敢戰鬥!千萬不能辱沒家族的榮譽!萬萬不能玷汙我們古老的姓氏!”

小巴頓的祖父生於1831年,是這個家族中第一個叫喬治·史密斯·巴頓的人。他於1852年從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畢業。19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動蕩不安,兩種社會製度——北部先進的自由資本主義製度和南部落後的黑人奴隸製之間為爭奪黑人勞動力市場和西部廣袤肥沃的土地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尖銳鬥爭,廢奴主義運動愈演愈烈。頑固站在奴隸主立場上的喬治·史密斯·巴頓,堅決反對廢奴運動,並組織誌願兵,號稱“卡拉哈來福槍隊”,專門用來對付奴隸起義。南北戰爭打響後,他率部加入南部同盟軍,任弗吉尼亞第22步兵團下屬一個連隊的連長,後晉升為第22騎兵團團長、上校,參加厄爾利將軍對聯邦首府華盛頓進行的偷襲戰。1864年9月,在第三次溫切斯特之戰中陣亡。

戰爭使巴頓家族受到沉重打擊,於是做了寡婦的祖母帶著四個孩子離開了飽受戰火摧殘的家鄉。這時,巴頓的父親喬治·威廉·巴頓剛滿10歲,意外飛來的劫難讓幼小的心靈充滿了恐懼。一路上他緊緊依偎在母親懷中,半夢半醒,臉上殘留淚跡。年幼的他不明白為什麼麵前的世界變幻得竟如此之快:前幾日一切都還好好的,他還曾經擁有一座漂亮的花園,不管春夏秋冬,整日與小夥伴們一起在長青藤下捉迷藏,聚在父親膝下聽故事……而現在他卻親眼目睹他們的樂園被燒毀,全家人幾乎一無所有地離開曾屬於他們的那片莊園。

經過長途跋涉,他們一家來到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在這裏,他們生活非常艱苦,尤其冬季來臨,冷風刺骨,當別人家的孩子聚在壁爐旁享受父母的憐愛時,他們兄妹卻隻能蜷在母親懷中瑟瑟發抖地聽母親給他們講祖先征戰的故事,講他們英勇的父親,告誡他們千萬不能辱沒家族的榮譽,不能玷汙他們古老的姓氏。隻有在母親的懷抱中,他們才會暫時忘記寒冷、饑餓,忘記孤苦無助,因為他們有一位堅強的母親,正是母親的殷殷教誨使他能貧賤不移,身處逆境而不氣餒。

早年加州艱辛的生活,使巴頓的父親較早承擔起生活的重負,也較早鍛煉了他的生存能力,增加了社會閱曆。在同齡人中間,他總是顯得老成持重。他天資聰穎,富有靈氣,他愛表演,愛主持節目,愛遊泳,愛讀萬卷書,愛行萬裏路……什麼都想嚐試,什麼都很投入。而每每他都能得到可喜的收獲。

13歲那年,他報名參加當地中學生辯論賽,最終作為報名年齡最小的參賽學生,摘取了這次辯論賽的桂冠。引起公眾的廣泛注意,當地一家報紙稱他是中學生中具有“偉大魅力和溫文爾雅的”辯士。他風一樣跑回家去,將獎品神氣地擺在碗櫥上,這給母親帶來了莫大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