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艱苦奮鬥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發展麵臨的問題依然嚴峻,破解製約科學發展的矛盾和難題,既需要體製機製上的突破,也需要在尊重客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艱苦奮鬥精神的時代內涵。
首先,艱苦奮鬥契合了科學發展的基本精神。現代社會的艱苦奮鬥和節儉意識指的是,用之當用,物盡其用,珍惜民財,耗有所值。“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物質的充裕不能成為浪費的理由,合理的消費行為是非常重要的。進而言之,國家采取刺激內需的政策目的是把資源配置得更加有效,是提倡科學文明、實用節儉,而不是閑置浪費,目的在於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而不是吊高胃口,當人民群眾有更高的支付能力和更強的消費動機,就會進一步促進理性消費。胡錦濤同誌指出:我們講艱苦奮鬥,當然不是要人們去過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質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
其次,艱苦奮鬥既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也是對人的主觀精神提出的科學要求。胡錦濤指出,抓發展、促發展,要把堅持發揚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堅持科學務實的態度結合起來,既發揮主觀能動性,滿懷信心、奮發有為,又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力戒浮誇急躁、急功近利。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我國資源、能源緊張、生態環境脆弱的前提下,要求在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護和改善環境上做足文章。科學發展既是勤儉型、節約型發展,也是開拓型、創新型發展,離不開艱苦奮鬥精神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