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指出: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共產黨的政治本色,也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偉大征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多難礪黨、多難興邦,隻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激發偉大的民族精神和鬥誌,就能夠戰勝千難萬險,實現既定的宏偉目標。
1、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麵對現實的審慎態度和拚搏精神
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繁衍發展,生生不息,開拓前進的精神支柱。《周易》有:“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的古訓。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崇儉倡廉,鄙棄奢侈,無論居朝還是在野,不管士農工商,不僅自身奉崇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還把這一傳統代代相傳,教育子孫、教化社會。
艱苦奮鬥精神還是一種憂患意識,它飽含了中國人民在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的審慎和自覺態度。從防患於未然,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角度看,曆朝曆代都有清醒人士在“盛世”中呼籲“危言”,在和平環境中心存憂患,這使中國曆經苦難而獲得發展,又使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得以深化。近代史是一部在受辱中抗爭、麵對落後頑強拚搏的曆史,它銘刻著多少仁人救亡圖存、舍身為國的業績,又譜寫了多少誌士發憤圖強、不懈奮進的壯歌,其間閃耀出的是曆經憂患而崛起、飽受苦難而彌堅的民族精神,逐步積澱成為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巨大力量。曆史是一麵鏡子,勵精圖治開拓新局麵,驕奢淫逸導致人亡政息,這在我國數千年王朝更替中,成了一條鐵律。正反兩方麵的深刻教訓,警示著今天的國人:必須珍惜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靠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求發展,贏得生存的空間,推動民族的複興。“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幾千年來,中華兒女正是以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同自然災害和外來侵略者作堅決的鬥爭,從而使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揚光大。中國是一個地大物不博、災難多發生的國家。艱苦奮鬥精神使人自強不息、不畏困難、艱苦創業、奮發向上,可以改變客觀條件而創造出奇跡。正是在不屈不撓的奮鬥中,人們結成了一種互助和鼓勵的民族精神,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勵這個民族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艱苦奮鬥反映了曆史發展總趨勢中包含的曲折性和複雜性。理想是美好的,但道路是充滿荊棘的,隻有努力奮進、不斷攀登,目標才能最終實現。中國曆史上凡是政治清明、生活富裕的盛世,一定是朝野上下不滿足於現狀而奮鬥取得的,一旦人們滿足於維持現狀,掩蓋矛盾,粉飾繁華,潛在的社會矛盾就會滋長和積累。曆史是一麵鏡子,勵精圖治開拓新局麵,驕奢淫逸導致人亡政息。正反兩方麵的深刻教訓,警示著今天的國人:必須珍惜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靠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求發展,贏得生存的空間,推動民族的複興。
2、艱苦奮鬥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武器、聯係群眾的重要法寶
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中國共產黨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使之與黨的性質、奮鬥目標和根本宗旨緊密結合起來,給這一傳統美德注入了新的內容,使之發展到一個新境界,形成了反映共產黨本質特征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建國以後,麵對著國民黨反動派留下來的“爛攤子”,麵對著帝國主義的封鎖、幹涉,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毛澤東又強調要發揚延安精神,要“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我們要提倡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裏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築在這個自覺性上邊。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的結果。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裏頭出來的。”1949年10月26日,毛澤東在給延安和陝甘寧邊人民的複電中指出,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餘年間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艱苦奮鬥是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麵旗幟。中國共產黨80多年來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與這一優良作風的繼承和發揚密不可分。在大革命時期,任何一個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都是在反“圍剿”的鬥爭中浴血奮戰取得的,任何一點物質條件的改善都是軍民之間艱苦奮鬥、同舟共濟取得的。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偽軍的瘋狂進攻和國民黨的封鎖包圍,再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解放區進入極端艱難困苦時期,黨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的號召,從領袖到戰士、從黨內到群眾,掀起了一次艱苦奮鬥的偉大運動,最終克服了困難,鍛煉了隊伍,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建國以後,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依靠勤儉建國的方針,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人民群眾煥發出了戰天鬥地、更換麵貌的衝天鬥誌,這種奮鬥精神和奉獻精神迅速發揮了效應。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帶領人民群眾繼續艱苦奮鬥,取得了偉大成就。我們黨始終牢記艱苦奮鬥這個傳家寶,始終沒有放鬆對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進行艱苦奮鬥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帶領人民群眾繼續艱苦奮鬥,取得了偉大成就,被世界經濟學界譽為經濟奇跡。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離開了廣大人民的艱苦奮鬥,就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正是這個民族具有的清醒的居安思危,正是這個成熟的政黨的未雨綢繆,不斷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才能夠保證黨始終挺立於時代潮頭,保證國家的發展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