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從官員到老板——王星焰的高台跳水(四)(1 / 2)

這一次王星焰沒有找老同誌,而是找年輕人,他相信無論是新科技還是高科技,相對來說還是年輕人掌握得更快一些。不要說老丁了,就是王星焰自己,他都覺得自己已經老了,至少在開發和掌握高新科技方麵是肯定不如年輕人了。

這一次王星焰搞的是真正的高科技,具體地說就是搞“超維納斯”。

要說這事,還真與微軟的總裁比爾·蓋茨有關。那一年比爾·蓋茨來深圳,在深圳五洲賓館做了一個報告,鼓吹了他的“維納斯計劃”。所謂“維納斯計劃”,就是在普通電視機上麵配一個機頂盒,電視機就可以上網了。這個計劃曾經鼓噪一時,計劃的基點是認為電視機已經在中國普及,但是電腦很難在中國普及,至少短期內不能普及,而上網確實又是潮流,普通電視隻要配上一個機頂盒之後,連VCD和CVD全部都省了,因為網上麵什麼電視節目都有,還用VCD和CVD幹嗎?想一想用一個VCD或CVD的價錢為電視機配一個機頂盒,電視機既能代替電腦上網,又能代替VCD和CVD,多劃算?講究“劃算”是全世界華人的共性。比爾·蓋茨就是在研究了華人的這個共性之後才跑到中國來的,準確地說就是跑到中國的深圳來,來鼓吹他的“維納斯計劃”,因為深圳正好有一個高新技術產業交易會,相當於高新技術方麵的廣交會。在深圳鼓吹了,就等於在中國鼓吹了。

由於想著要進軍高科技,所以那天王星焰也去了。別人去聽比爾·蓋茨的報告每張門票要一千塊錢,王星焰沒有花錢,他不是在乎這一千塊錢,而是在乎麵子。王星焰覺得自己這樣的人物還要花錢買票來聽報告,實在是沒有麵子。為了有麵子,王星焰寧可交了兩萬塊錢,搶著加入了深圳市總商會,並且擔任了常務理事,然後接受深圳市總商會的“邀請”,作為特邀嘉賓隆重出席。沒辦法,老板也是人,是人就要麵子。比爾·蓋茨的“維納斯計劃”最後流產,就在於他對中國文化沒有吃透。他以為很了解中國人了,其實差遠呢。他隻知道中國人講究“劃算”,不知道中國人更講究“麵子”。其實比爾·蓋茨沒有研究中國的曆史,比如中國當代史,甚至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曆史。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生活好起來,十二英寸黑白電視機迅速普及,這時候,自以為對中國文化研究相當透徹的小日本高瞻遠矚,馬上生產了大批十四英寸彩色電視機,誰知道一台都沒有賣出去,虧大了。為什麼?就因為中國人講究“麵子”,要不然不買,要買就一定要買十八英寸的彩電!其實在當時的電視節目製作水平下,彩電與黑白電視機的真正區別在哪裏?就在“麵子”。十八英寸的彩電當然比十四英寸的彩電“麵子”大,而價格相差卻不大,誰願意買十四英寸的?如今上網也一樣,上網是一種潮流,而潮流總是與時尚聯係在一起的,既然講究時尚,要不然就不上網,要上網就絕對不會用電視機上網,用電視機上網,多寒磣呀!所以,比爾·蓋茨的維納斯機頂盒和十幾年前小日本的十四英寸小彩電一樣,在中國幾乎一台都沒有賣出去,所謂的“維納斯計劃”當然夭折。如果比爾·蓋茨研究了中國的曆史,哪怕他隻研究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這二十年的曆史,那麼他就應當知道中國人的“麵子思想”比“劃算思想”更根深蒂固,那麼他就不會鼓吹“維納斯計劃”了。

其實,不僅比爾·蓋茨對中國的文化研究不透,很多中國人自己對自己的文化也研究不透,包括王星焰。王星焰當時就覺得比爾·蓋茨的“維納斯計劃”非常好,不僅認為非常好,應當積極參與,後來,他果然就投資是搞了“超維納斯”。“超維納斯”,多氣派呀,用王星焰當時自己的話說,這叫做“站在巨人的肩上”。誰站在巨人的肩上?王星焰。站在哪個巨人的肩上?比爾蓋茨。多牛!聽了就牛。

那天在比爾·蓋茨的報告會上,王星焰認識了倪鐵,準確地說是倪鐵認識了王星焰。

王星焰當時坐在貴賓席,倪鐵到貴賓席挨個發名片。當然也就發給了王星焰。王星焰剛開始沒有注意,這種情況太多了,每次出席公共活動,回來的時候總有一大堆名片,絕大多數回來就扔了,有些吃不準有用沒用的就交給琳娜處理,隻有極少數能真正進入王星焰的視野。這一次倪鐵的名片就進入了王星焰的視野,因為這個名片非常特別,正麵是公司的名稱與倪鐵的大名,背麵是一句話。正麵的公司名稱是“超為納思策劃公司”,背麵的話是“超維納斯技術尋求資金合作”。由於王星焰對比爾·蓋茨的“維納斯計劃”非常感興趣,正愁著沒有辦法介入,所以倪鐵的這張名片立即就引起了王星焰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