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從假老板到真老板——吳冶平的跨越(三)(1 / 2)

在正式簽訂“租賃合同”之前,吳冶平又給主席打了一個電話,說起來是請示,其實是向主席說明一個事實:正因為華中公司的資金支援了華東,現在我們承擔了更高的財務成本,這個成本遠遠高於集團內部資金拆借千分之十五的利率。

主席還是那些話:我相信你吳冶平是有辦法的,是有全局觀念的,好好幹,準備協助我抓整個集團的全盤工作。說完之後,主席自己大約也感到太空了,太沒有新意了,於是就加了幾句。主席是以發出感慨的口氣加上這幾句的,大意是說:他也很難,難就難在缺少得力的人才,並說小老板為資金發愁,大老板為人才發難,當初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太沒有文化,不得力,新招進來的一批學曆倒是夠了,但是膽子太小,做事情不靈活,甚至迂腐。目前看來,既有高學曆又有開拓精神的還就是你吳冶平了。

不管主席是不是說的真心話,但是目的達到了,因為吳冶平聽了之後,果然就氣順了不少。之後,做事情就更加賣力,於是,娛樂城的第一期項目總算順利開張了!看著門口閃耀的霓虹燈,聽著樓上轟隆隆的保齡球撞擊聲,吳冶平突然體味到了一種成功的快樂。吳冶平過去也體味過各種各樣的成功,但是以往那些成功跟這一次不一樣,這一次是吳冶平親手製造的成功,這一次是經過千難萬險之後獲得的具有實際價值的成功,如果硬是要比喻,那麼以往的那些成功統統都是侄兒和外甥,而這一次才算是親兒子。好在那時候保齡球還是個新玩意,江漢人又特別喜歡玩味,所以生意比預想的還要好。吳冶平及時對價格進行了調整,將原來的統一價格調整為分時段定價,最低的時段價格是每局十元,最高的時段每局四十元,廣告上“最低價每局十元”,事實上平均價格提高了,而且星期六星期天的時段與平常還不一樣,並且還設立了獎項,使他們的保齡球館一時間成為江漢最紅火的球館。另外,華中公司的公關工作也方便不少,招待有關方麵打球,或者是直接給有關人員贈送球票,也成了吳冶平的一個重要的低成本拍馬屁方式,即使是集團公司的來往過客,他們在江漢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集團快訊》上關於華中公司和吳冶平的報道更加頻繁,更加生動,主席跟吳冶平之間的電話交流也日益增多。種種跡象表明,主席所說的“讓吳冶平準備協助他抓集團公司全盤工作”的許諾並非純粹是空穴來風。

小時候,吳冶平經常聽媽媽說: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現在吳冶平的體會是:不當老板不知道資金短。盡管有上市公司做招牌,盡管有連環套,盡管他在江漢已經建立了相當的社會關係,但是華中公司在資金問題上一直是捉襟見肘。資金是企業的血液,資金不足,做什麼事情都受到限製。保齡球設備款雖然用融資租賃的方式解決了,但是卻付出了很高的成本,而就是這樣,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畢竟,不是所有的支付都可以采用融資租賃解決的,因此,必須要再落實一塊資金。一想到資金,吳冶平自然會想到那一千萬的事。一開始,吳冶平還經常給主席打電話,目的是想等待時機把那一千萬要回來,如果那一千萬能要回來,那麼吳冶平的手頭就會寬裕許多。隻有手頭寬裕了,才好做更多的事情,除了應付正常的支付之外,還可以再造一個“環”。吳冶平發現至少要有三個“環”,才好組成一個圈,隻有組成了一個“圈”,才能實現資本運作的循環,而如果隻有兩個“環”,那麼“繞”不起來,所以,三個環比兩個環的優勢絕不僅僅是加一個環那麼簡單。但是最近,吳冶平漸漸地給主席的電話少了,原因是他對這一千萬已經不抱幻想了,因為他發現主席畢竟是主席,比他會說,每次他給主席打電話,本來打電話的目的是向主席討要那一千萬的,但是每次說著說著,不但那一千萬不會回來,照主席的意思最好華中公司再支援上海方麵幾百萬。吳冶平當然不可能再支援上海幾百萬,不要說幾百萬,就是幾萬吳冶平也不會再支援了,別說華中公司實在沒有錢了,就是有,吳冶平也不會再支援集團公司一分錢了。今天的吳冶平已經不是當初的吳冶平,吳冶平現在當老板已經當出經驗來了,他甚至後悔當初不該把那一千萬給上海公司。如果當初堅決不給,或者隻象征性地少給一點,主席又能把他怎麼樣?如果主席把他吳冶平打倒了,誰能夠來接管華中這一大攤子?這一大攤子可不是什麼好攤子,而是一個空架子,不是誰都能把一個空架子玩得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