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中科智的智慧——張正中的第一桶金(1 / 3)

2002年上半年,我已經開始寫小說,但還沒有最後下決心專職寫小說,還在一家民營科技公司做老板的助理。老板知道我“久病成醫”,對貸款程序很熟,所以讓我具體負責這方麵的工作。事實上,這已經成為慣例,凡是民營企業高薪請我的,基本上都指望我有起死回生的本領,絕招是從銀行貸款。我對這項工作已經厭倦,但在下決心全職寫小說之前,還要靠它混飯吃。

我硬著頭皮帶著老板去見分行信貸部馬總。馬總是熟人,沒有打官腔,開門見山,說:貸款可以,需要擔保,如果是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擔保,受信額度幾百萬;如果你們找高新投擔保,一千萬;如果你們有本事找中科智擔保,那麼,一次受信額度可以達到3000萬。

“你們這個項目大,”馬總說,“最好找中科智。你們認識中科智的張正中嗎?”

馬總說完,我心裏先是一驚,緊接著一喜,然後居然有點不好意思,仿佛馬總不是在說中科智,不是在說張正中,而是在說我,並且是在一個公眾場所以誇張的口氣褒獎我一般。因為,我和張正中不僅認識,而且關係不一般。舉個例子,關於張正中的發家史,我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

張正中出生四川,父母是五十年代從湖南支援國家三線建設去的四川,所以他應該算是湖南人。恢複高考後,考入中南礦冶學院,回到長沙,算是了卻了父母的思鄉心願。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張正中放棄仕途,投身商業大潮。先是“半下海”,在冶金部各大企業組建的深圳“窗口企業”任職,後來“全下海”,跑到海南的一家新加坡外商獨資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打工。通常人打工的直接動機是為了多賺錢,但張正中不是,至少,他眼睛並沒有隻盯住錢,而是牢牢地盯著老板的運作方式。張正中不是學房地產的,他甚至不是學經濟的,學金屬壓力加工的張正中要想在短期內真正掌握房地產開發的內經,不認真學習不行。當時海南出版的一本《房地產手冊》,被他翻得油花麻麵。當張正中幫著老板完成一個項目運作並取得巨大收益時,他沒有接受老板的獎金,而向老板提出了另外的要求:給我一套足以在內地注冊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材料。那時候注冊公司比現在麻煩,沒有一套完整的材料不行。老板為他的遠大誌向所感動,當即給他出具了包括資信證明在內的全部材料。老板說:這套材料是值一千萬還是一文不值,全看你自己了。

張正中拿到這套材料後,回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他想:如果我連父母都說服不了,就幹脆讓這套材料一文不值。並不十分開通的父母最終還是相信了他,全家齊動員,加上他自己的積蓄,總算湊足了五十萬元人民幣。當他的“外商獨資”房地產開發公司掛牌開業時,實際上他隻有四十幾萬了。這點錢別說搞房地產開發,就是炒樓都不夠格,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正中做出一個讓全家人震驚的決定:向重慶市教育基金捐助四十萬!

越窮越要對外捐款,大約與他當年“越想提拔越要下去”的思路如出一轍。不過這次的風險更大。

張正中當時正在談一個合作項目,項目的甲方是一家國營工廠,工廠位於市中心。工廠要利用街邊的廠區建一棟宿舍樓,但廠裏是一分錢沒有。廠長想到了與人合作,條件是三五六五開,也就是說,工廠出地皮,發展商出資金,建好後,發展商分百分之六十五的房屋麵積,工廠分百分之三十五的房屋麵積。談了幾家沒談成,分歧出在分配比例上。那時候比較通行的分配比例是三七開,這個廠長要的比例太高了,所以談不成。廠長就找到張正中,因為廠長以為張正中是外商獨資房地產公司的大老板。盡管“以為”得不對,但人還是找人了。“大老板”財大氣粗,十分爽快,滿口答應。廠長怕夜長夢多,第二天就急著要簽協議。正式簽協議時,廠長發現張正中在原協議文本上加了兩個“小條款”,第一條是注明分給工廠的房屋全部在三樓以上頂樓以下,廠長覺得張正中很傻,根據廠長的經驗,每次分房最頭疼的就是一樓和頂樓,一樓髒,頂樓曬,職工都不想要,現在“大老板”主動將這頂天立地最難分的硬骨頭拿走了,這不更好嗎?第二條是說如果通過發展商的努力將建築麵積做大,則增大部分的投資全部由發展商負擔,增大的麵積也全部歸發展商所有。廠長認為這一條也能說得過去,反正是你自己花錢多建,不少我們原來的應得部分就行,管你增大多少。廠長以占了個大便宜的心態將協議簽了。簽了協議後,廠長就覺得這個大老板太爽快了,就覺得工廠欠了張正中的人情,就想找機會報答張正中,可還沒等他想起怎樣報答張正中,張正中已經把他叫到一邊,悄悄塞給他一個萬元禮包!張正中後來對身邊的人解釋,這個紅包很重要,一可以保證廠長永不反悔,二可以保證他在今後的擴充報建時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