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他的人生軌跡(2 / 3)

他們在村裏的坡下接近河灘的地方開辟出一大片園地,用以種植蔬菜,當時,這一行動作為小王村農業科普推廣項目受到了市農業部門的表揚。

他們辟地用以解決村民的吃菜問題,這也是這個小山村應該解決的問題之一。當時的村裏人,冬天吃土豆當菜,夏天是醃酸菜,一年四季不種蔬菜。沒有水咋種菜啊!

市裏為了表彰小王村的這種做法,在小王村還召開了推廣現場會,表彰了村裏的先進做法。讓別的村學習和效仿。

就在這片河灘地上,他們在經過市林業部門的批準後,砍掉了一大批林木,這些林木已經是多年長不成材的“小老樹”,然後出售這批林木所得的9000多元款項,用來解決村裏引水工程出現的兩萬元資金缺口。施工期間的勞動力,全部由村裏人義務勞動解決。全村齊動員,在較短的時間內用河灘造地解決村裏人的吃菜難,用砍掉小老樹售出的款項解決了村裏的引水工程資金缺口,又用全村人的勞動完成了這項工程,這真是一舉三得的好事,事情終於辦成了,於是成為當地人的一段佳話、美談。

為了方便村裏人吃水,張錦旺科學安排,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設置了五處供水點,讓村裏人就近取水。

在通水的那一天,村裏人齊聚在各個供水點前,村裏鑼鼓齊鳴,人們興高采烈,慶祝這一來之不易的自來水工程的勝利完工。村裏頭發花白的老人們望著這流淌著的、白花花的、噴湧出來的自來水,熱淚盈眶,口裏喃喃著說:

“這是救命水啊!這是共產黨送來的甘露啊!我活了這麼六七十年,終於盼到了這一天啊!”

村裏人沸騰了,這成了這個村莊曆史上最熱鬧的一天,成為了這個村莊的盛大節日。人們歡呼雀躍,慶祝著這遲來的一天。

千百年以來,這是頭一次把水引到村裏,人們喝著這清涼的自來水,心裏甜滋滋的,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人們都在感謝共產黨派來的扶貧工作隊,都在感謝工作隊的張錦旺隊長,那真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是村子裏數百年來最隆重的節日,比過春節還要熱鬧。張錦旺率領的扶貧工作隊實實在在地為村裏辦了一件實事,辦了一件大事,讓後人永遠銘記著,深深地寫在了小王村人們的心裏,寫在小王村的村史上……

張錦旺麵對著村裏人的讚揚,他覺得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也是早應該做的事。他覺著給村裏人辦的事情太少了,應該在以後的日子裏多做一些,做得越多越好。他說:

“我們就是為著給老百姓辦事才來的,來了就要給老百姓辦實事,這是我們的本分,也是黨組織交給我們的任務,辦一件事並不難,難的是把好事一直辦下去。”

張錦旺在住村裏期間,不僅自帶理發工具為村裏人義務理發,而且還為全村1-5年級的學生代講音樂課和體育課,學校的李秀英老師說:

“張隊長講課學生們愛聽,連老師們也願意一塊聽,一塊學。”

村裏的一個50多歲的光棍漢“三娃子”對張錦旺說:

“你來了像個麼嬤(媽)了,你走了,我麼就沒嬤了。”

村黨支部書記李自成、村長李魁對張錦旺說:

“老張啊!沒有你牽頭努力,咱小王村不知何時才能解決這吃水難的事啊!咋代表全村謝謝你呀!”

張錦旺率領的扶貧工作隊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村裏人的讚揚,工作隊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為當地人民造福,解決了千百年以來難以解決的難題。為民所想,為民所急,為民所用,成為在他擔任扶貧工作隊長期間的一項政績工程,流芳於後世。

忻州壁紙廠的張廠長

張錦旺經曆豐富,在他擔任忻州市建材局科長的期間,有一段被派往忻州市下屬的壁紙廠出任代理廠長。

那是壁紙廠最難幹的時刻,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局裏選定了他,他被派往忻州市壁紙廠任職。這家壁紙廠是國家投資2700萬人民幣新建成的,是80年代引進的最新的一條生產線,屬於新產品係列。但是,可怕的是,生產出東西來就是賣不出去,就是沒有市場,而且設備本身存在著前後不配套的缺陷。可以想見,那時的建廠有著極大的盲目性,在沒有對市場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調查的情況下,就一哄而起建起了工廠,帶有極大的盲目性,沒有銷路的企業如何能生存呢?

當時這家壁紙廠有400多名職工,那是400多張嘴啊!長著嘴要說話啊,要吃飯啊,要活啊!當年,那還是一家響當當的、正牌的國營工廠啊!

“那時我正在五台縣扶貧工作隊下鄉,局裏把我抽回來,限我在7天內到任,時間是那麼倉促,沒來得及考慮,就強行把我派到了廠裏,我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那是受命於危難之際啊!”

張錦旺感慨地說。

他在壁紙廠待了半年多。這是一段極為特殊的經曆,伴著他度過了這一次極為特殊的時期。當時,廠裏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掉,資金周轉不過來,生產沒原料,設備無配件,技術不過關。唯一的資金來源,是靠用塑料地板磚出售的款項,就這樣支撐著,那是確確實實的非常艱難,非常艱難。

“一天的銷售收入都不足300元人民幣,一個400人的工廠,咋能支撐下去啊!”

張錦旺感慨地回憶道。

為了維持廠裏的正常運轉,為了保持職工隊伍的安定,張錦旺在擔任廠長期間,從銀行貸回了40萬元的資金,解決了拖欠職工的工資,二是處理了一些廢、舊汽車和廢品壁紙,用以解決廠裏的急需,就這樣,維持著這家工廠的安定。

這一段時間實在是太累了。我感到身心疲憊,心力交瘁,那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身體實在頂不下來了,隻好退出,回到了局裏。

“最後也沒有在我的手裏挽回這家壁紙廠的生命。我感到自己太無能了,廠裏的職工們都是好樣的,他們對我充滿留戀和惋惜。我對我的退出感到了一種羞愧,一種內疚,一直伴著我這一生。”

張錦旺說著話陷入了一種沉思,他的眉頭緊鎖著……

我感覺得到,老張確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他毫不隱瞞自己的失敗,他不為自己的失敗塗抹什麼。那家工廠的現實,當然也是當時的人力所不能為的,是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從根本上說,建這家壁紙廠是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主管部門對市場的調研和考察不到位,對市場銷路也沒有相應的預測和調查,自然是在一個不應該建廠的時候和不該建廠地方建了個不應該建的工廠。這哪會不失敗的?這不是哪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挽回的敗局。

感歎之餘,自然有發人深省的感悟了。這一段曆史,讓張錦旺深深地銘刻在心,永遠永遠地不會忘記了。同時,也讓張錦旺感受到了從失敗的低穀中站起來的心路曆程。也為他親身感受和積累了管理企業的經驗。為他以後指導建材行業的管理奠定了更加紮實的基礎。正如他所說,一個車把式,如果沒有翻車的經曆,不能算把式,隻有經曆過翻車的驚險,才能產生緊急救治殘局的辦法,積累經驗,預防翻車,才能算得上好把式。

我們走進黃河岸邊的水泥廠

我們從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準格爾旗回來,進入到忻州市所轄的河曲縣境內,剛剛過了黃河大橋不久,張錦旺突然提出讓我們看一眼黃河岸邊的一家水泥廠,他說會讓我們大開眼界的。

汽車沿著黃河邊走著,這一帶的黃河是與內蒙古接壤的,河對岸是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的地界,河曲縣與準格爾旗相鄰;保德縣是與陝西省府穀縣為鄰,也是隔著同一條黃河。黃河對岸是府穀,過了大橋就是保德,僅一橋之隔。黃河彎彎曲曲地流轉在黃土高原上的黃河主河道內,黃河水在靜靜地流淌著。

冬天將至,眼前的黃河水並不是那麼渾濁。水在流,車也在流,我們沿著黃河邊的公路行走,在越過了黃河上的中心島、著名的旅遊景點娘娘灘不久,也就是快進入河曲縣城的時候,在黃河邊上我們看到了完全罩在了灰色濃霧中的企業——黃河邊的水泥廠,老張說:

“把車拐進去吧,讓你們看看這家水泥廠。”

於是我們走進了這家水泥企業。

這是一家立窯水泥廠,它這廠區的所有色調是一樣的,那就是灰色,也就是水泥的本來顏色。這種色調籠蓋了整個廠房、車間、辦公區。清一色的灰顏色,一種陳舊,一種灰暗,一種老化的感覺從裏麵盡情地幅射出來。一看便知道,這是一家老掉牙的水泥廠,但它還在不停地生產著,廠裏機器的轟鳴聲依然震耳。

我們先是走進了廠區裏辦公的院落,這裏是很破舊的、無法再破舊的窯洞房,那大約是50年代的建築物,已經破敗不堪,已經陳舊不堪。他那房頂上長滿著荒草,草是那樣蓬蓬鬆鬆,荒蕪而且無規則。院子裏,堆滿了廢舊家具、物什,院裏破敗的門框上掛著殘破的棉布門簾,有的是在敞開著,裏麵沒有燈光,看上去是黑咕隆咚,隻在院內轉角處看到兩名工人在修什麼東西,院子裏真的非常蕭條……我們感覺著這世界好像一下子倒退了幾十年,回到了那逝去的年代。

走進辦公室,辦公室沒人,隻好開車奔向廠區。

從辦公區出來,走向廠區,就是向上麵彎轉著攀登了一個大坡,轉了一個大彎。在這裏看黃河,黃河就在腳下,黃河水依然在靜靜地流淌著。

依然是灰蒙蒙的色調,依然是機器的轟鳴聲。我和張錦旺走進院裏,還有保德縣水泥有限公司的翟智山總經理,一行三人。張錦旺說,我不暴露你們的身份,讓你們開開眼。我們當然認可了,那是一種獵奇心理。

正走著,迎麵過來一名中年男子,與張錦旺握手、問好。我們跟著走進了廠區的立窯燒製車間。

那裏有幾個看火工站在爐前,在眼睜睜地盯著熊熊燃燒的爐火,爐火上麵撒滿了水泥生料,火焰在噴射著,冒著紅色的火焰,這是機立窯水泥煆燒窯。生料底下的火焰就是要把生料燒熟,直至成為熟料,然後再加入其他原料,磨成水泥粉狀,然後包裝出售,這就是最直觀的水泥生產全過程。

我在這裏直觀了水泥生產的最原始的操作過程,那是一目了然,最清楚不過了。看火工們,看來與張錦旺都非常熟悉,他們在談論著這裏的水泥生產現狀,看來工人們很急於要張錦旺對他們說些什麼。他們在交談著,我們在觀察著,我感覺很新鮮,我去過一些現代化的水泥生產廠家,在那裏卻看不到這樣直觀的水泥生產過程,這次,真使我大開眼界,大飽眼福。

我去年以來曾經去過最少有四個以上的中型水泥生產廠家,那些廠家的生產環境都很現代化,而且環境被治理得很好,有著花園一般的感覺,那是現代文明、環境保護的成果,讓人感到舒心悅目。那些廠裏的立窯生產線或是回轉窯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都是在外表塗著天藍色的顏料,與藍天相映襯,非常醒目,也非常幹淨,沒有那麼多粉塵外溢,在那裏體現著現代化的文明生產程度,當然,那還不是最先進的設備。

在這裏看到的恰恰相反,是一種灰色畫麵,一種灰色景象。所以,張錦旺說讓我們開眼了。

離開這家水泥廠,張錦旺才給我們介紹剛才的那幾個人。

他說,這家工廠的廠長今天不在,這是一家村辦企業,誕生於70年代後期,已經有20多年的曆史了。這家工廠年產水泥5萬噸,是最老式的立窯生產線,現在省內外的其它地方幾乎看不到了。這家企業承包給一名叫吳天喜的村民已經有10年,吳天喜是一名村辦企業的鑄工,他後來承包了這家水泥廠,一直運轉了這麼多年,這裏的磨機直徑是2.2米的。

張錦旺說:

這家企業雖然陳舊,表麵看著破爛,除了顧客,一般人是不會光顧的。我經常就來到這裏,住在這裏,睡在窯洞裏麵的土炕上。因為就是這樣一個很不起眼的水泥廠,卻支撐著周圍幾個小村莊的收入,連帶著石料、運輸等行業,供養著200多人的吃飯就業,靠近第一線,方覺自己甜,理解全過程,才知企業難。想到這些,我就感到有責任幫助指導這個企業走向正軌,生存下去,不能簡單淘汰、不管。我在幫他們擺脫困境,同時要趕上時代,讓他們上除塵設備,進行環保處理。我給他們提出了三大目標:一是過水泥質量關,必須達到國家標準要求;二是加強環境保護,使工廠和周圍的環境相協調;三是節能減排,資源利用要達到行業的基本標準。

“現在的情況是,這裏的產品質量上檔了;栽樹綠化在我的督促下也在做;化驗室也配備了相應的設備;資源利用,也配上了粉煤灰、爐渣灰,應當說進步了不少。”

張錦旺告訴我們,剛才那裏的看火工中,有兩位是他從原平市崞山水泥公司調過來的專業人員。一個是常文理,在這裏擔任立窯主任,原來是原平崞山水泥公司的車間主任。再一個是工藝工程師王千民,都是來這家工廠指導生產的專業人員。這樣的小廠是需要技術支持的,我在盡我的責任支持他們。

張錦旺說:

“現在情況是,這裏的產品質量上去了;栽樹綠化在我的督促下也在做;化驗室也配備了相應的設備;資源利用,也配上了粉煤灰、爐渣灰,應當說,進步了不少,明年我還要繼續幫助這家企業,我覺著這是一種責任。”

能看得出來,張錦旺對這家工廠還是充滿感情的。他是希望這家企業盡快進步的,我也能看出來,他是在盡一種社會責任。

忻州市水泥企業的智多星

應當說,張錦旺幫過的忻州市所有的水泥企業。張錦旺真的和水泥企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忻州市水泥行業成為了德高望重的專家型人才。

他像植物熱愛陽光一樣,熱愛建材行業。漫長的曆程使他對建材行業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情懷,奮鬥的意義、堅挺的信念引領著他不斷邁出工作的新腳步。

他曾經在指導行業狠抓節能降耗方麵,因成績突出而榮立過忻州地區二等功。

他在擔任忻州市建材局生產科長的幾十年中,對全市建材行業采取一廠一策,分類指導,重點突破,階梯推進,全麵升級的做法,曾使忻州建材工業一度時期名列全省前茅,得到了省建材行業最高領導的高度好評。

他在25年來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指導行業管理,編寫的各種文字資料,包括講義、總結、簡報、項目報告不下2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