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他的人生軌跡(1 / 3)

記忻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科長

山西省建材行業先進工作者 張錦旺

我與張錦旺見麵純屬偶然,那是一次在飯桌上的交談。

那頓飯,其實隻有我是局外人。一桌飯全是山西省建材行業的是各方人士,有政府官員,有企業領導,來自山西省內各地,我就是在這種狀態下進入的。巧就巧在張錦旺坐在我的身旁。吃飯開始了,我才知道他是忻州市經濟委員會的科長,而且主要的職責是,他在管理著忻州市建材行業的相關工作。換句話說,他是在管理著忻州市建材行業的所有水泥廠。在他身旁坐著的,是忻州市定襄縣一家水泥廠的廠長。那天,他喝了不少酒,看來他的酒量是很大的。可以說,他對桌上所有人的碰杯、敬酒是來者不拒,來多少喝多少,一看就是血氣方剛的漢子,他的年齡已過不惑之年。

張錦旺,一米七以上的個頭,身材挺拔,長期養成了一種軍人的身姿與風範。他是方臉盤,紫銅色的麵孔,滿帶風霜的臉,佐證了他長年累月在忻州鄉間走動所留下的印記。他的眼神敏銳,含而不露,常常是處於一種思索狀。他說話不多,但語氣緩和、不緊不慢,是一種有過各種生活經曆的人才會養成的那種氣質,讓人感到他的成熟和才學。他談吐不凡,但又是謙謙君子的那種風度與姿態。在與他的交談中,感到了他長年積累的專業知識與經驗,那真是豐富的寶藏啊,難怪他能成為忻州市水泥行業的專家和權威。

經過那次接觸我才知道,他是山西省建材行業協會忻州分會的會長,重任在肩啊!

一個放牛娃出身的農村人

張錦旺是和我一起來到保德縣縣水泥有限公司的。

一路上,他講開了他的人生經曆。他說他是放羊娃出身的農民。放過羊,也放過牛,還趕過大車,曾經是個很好的車把式。

他的老家在忻州奇村,那是忻州市的郊區,也是有名的大村,曾經是國內很有名氣的村莊。當年,曾經是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村裏的著名人物,就是曾經享譽全國的奇村民兵營營長王銀娥。這個王銀娥,作為女性,後來成為了山西省委常委、省革委會副主任。王銀娥,當年作為奇村鄉黨委書記、奇村村黨支部書記,給張錦旺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張錦旺也受到了奇村政治氣候的影響而走進軍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衛戍區的一名軍人。他走過了幾十年的曆程,直到現在,他已經是54歲的年紀,但他的經曆絕對不平凡。

在他幼年的時候,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在他的記憶中,當年他作為車把式,那是一種在村裏讓人羨慕的好差事。那時的農村,交通條件極差,他能趕上大車走南闖北,為村裏跑運輸,那當然是一件肥差了。那是他從初級中學畢業後的事了。他自己說:

“我那時的甩鞭子水平挺高,別人指揮一隻手甩鞭,我是左右手都會,指哪打哪。鞭子一甩啊,那響聲,響得震天動地。那種清脆、那種震撼力,讓山嶽為之興奮,讓大地也為之動容”。就是那個曆史時期,在他還是上小學的年代,每到小學放暑假時,他就趕著牛羊出了村,走向野外,那是極為廣闊的天地,一個月的時間,他在村外郊野大地上遊蕩。在山野裏放牧,那是一種絕對自由人的生活,甚至是超自由人的生活。一個人帶著一群牛羊,不停地走,不停地闖,那種空間,那種空氣,那種感覺,自然讓他終身難忘。大自然,大田野、大山坳、大野外,成了他人生的又一個大課堂,大世界成了他的家。黃土地、青草坡,成了他的遊樂場。他遊蕩在空曠的世外桃源,行走在別人不曾走過的黃土地上,那是他非常值得回憶的一段曆史。自由、興奮,甚至是驕傲,也是一般人不曾有過的、很難有的一段曆史,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回憶的地方。到現在他說起來還是津津樂道,有滋有味。他說:

“我這一生最值得回憶的就是在那放羊、放牛的日子裏,那是一種最原始、最豪放、最舒心、最有誘惑力和震撼力的年代。成天在原野上奔跑,在原野上大喊大叫,天為被、地當床,開心極了,舒心極了……”

就在他少年時代,也是他最年輕的時候,也正是文化大革命最叫勁的時候,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開始了,北京插隊知青來到了中國大地的好多農村裏,他的家鄉忻州市郊區的奇村,也毫無例外地走進了許多北京知青。當時,落戶在忻州奇村的知青就有近50人。奇村是個大村,這50來個人在村裏並沒有顯得很多很多。

那是個上山下鄉熱得沸騰的年代,在張錦旺的家裏,也住上了北京知青,而且是一位大人物的子女,這是他後來才知道的,鄧小平的小兒子鄧質方。那時的他,自然對鄧家公子充滿了好奇與崇敬,首先是,北京人就讓他敬畏三分。北京市是首都啊!那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啊!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啊!對於北京來的人,那自然是讓他有許多神秘感,何況是鄧家公子住在他家院子裏啊!他說在他參軍後還曾與鄧質方保持著極為鬆散的聯係。那是一種平常而且是淡淡的交往,是房東的兒子與房客之間的交往。他從來沒有找過鄧質方,也沒有讓鄧家公子幫過他什麼忙,也想不到去找鄧質方幫他的什麼忙。他的參軍純屬是自我的一種努力。而且,在那個年代,當兵根本用不著什麼人幫忙,隻要在村裏表現好,大隊幹部推薦,條件符合就好辦。他在報名後,就很快順利地參軍了,而且來到了北京衛戍區部隊,從農民到軍人,那可是人生中的一種飛躍,那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

其實,村裏的幹部一直都很喜歡他,他是個在村裏從小長大的男人,也是大人們看著他從光屁股開始長大的男人,村幹部們一直很賞識他。所以他能放羊、趕大車,那是村裏幹部們對他的信任和放心。那時的牛、羊,是集體的財富,而大車也是村裏唯一的交通運載工具。他能執鞭大車,成為車倌,在村裏那也是非同尋常啊!在那個年代,那也是讓人們嘴饞眼紅的好差事啊!

到軍隊服役,本來就是他的人生追求,尤其是在中國的“文革”期間,軍人是讓小夥子們羨慕得望眼欲穿的職業,但是,在他的成長曆程中,在軍隊他又如魚得水,受到了軍隊基層領導的重視、重用。他在短短的幾年內,從戰士到班長,從班長到排級幹部,曾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立了三等功。然後走進軍校,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官,而且他很快成長為陸軍連隊的副指導員。

但是,就在他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又麵臨著一個新的人生轉折點。

那是在他擔任副指導員以後的不久,在他婚後的日子裏,由於他的第一個孩子降臨人世間。妻子生下孩子,家裏竟然沒有人照料。妻子要上班,家裏沒人管,孩子沒人照顧,家裏沒人能幫上忙。當時他家裏真的困難極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求人求不上,找人幫幫不上,他前思後想,左顧右盼,毫無辦法,他才在萬般無奈中,在他極為痛苦的抉擇中,他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向領導提出了退出現役的要求。那是他一生中最為痛苦的時刻,他很艱難地做出了這個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離開了不曾想過要離開的軍隊,回到了地方,回到了家鄉,成為忻州行署建材局的一名公務員,一直到現在。他在無奈中離開他所熱愛的軍隊,這種無奈,是可想而知的。至此,這件事也就成為了他一生中的最大遺憾與痛苦。但他別無選擇,也無法選擇,根本沒有他選擇的餘地。

在公務員崗位上的不平凡經曆

張錦旺從軍隊轉業到地方,翻開了他人生裏程中新的一頁,開始了他新的生活。他正式成為了山西省忻州市政府官員階層裏的一員。從他一開始來到忻州市建材局,長年累月地與建築材料行業打起了交道,這種交道一打就是20多年,他從此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從他上任的那時起,就開始了新的工作生涯、學習生涯,那是他在從頭學起啊!最早,他在忻州市建材局辦公室做文秘工作,這個差事對於他,那是一件苦差事、難差事、很少人能幹下來的差事。有著初中學曆的他,盡管在軍隊裏文化素養有所提高,而且在人生道路上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但他的文化知識並不是很高的,那畢竟不是做文字工作的地方。來到地方,他開始在新的崗位上努力地學習和深造,開始了新的征程。他自費報名北京函授大學,堅持數年的學習,六門經濟管理專業考試成績均達到90分以上,獲取了大專學曆、文憑。與此同時,他把新的崗位作為課堂,他把他周圍的人當做老師,邊工作邊學習,邊觀察邊心領神會。知識在於積累,他是有心人,在不長時間內,他提高得很快。他掌握了許多有關建材行業的業務知識、與建材行業相關的行業鏈內的學問。同時,他也積累了許多專業知識,提高了寫作水平,成為當時忻州市建材局的業務骨幹和寫作骨幹,經常擔任著建材行業的中心工作調研任務。由於專業知識的不斷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忻州市建材行業裏逐漸成為了行家裏手。

在這期間,他曾經下過鄉,到過農村,去過企業,當過廠長。在農村,他當過政府派出的農村扶貧工作隊長。在機關,他是科長,是生產調度。該做的事他都做過了,他於是成為了一個有著各種經曆的“全人”。人們說人無“全人”,我這裏當然也是相對而言。把他說成全人,那是在這個行業裏麵而言,不能超越一切地去說。從農村到城市,農村的活計他什麼都幹過,什麼都會做,在城市裏的建材行業中,他是響當當的“萬金油”,也是全能。無所不包,無所不會,但他最精通的還是水泥行業。當地人稱他為專家,省建材行業裏的人也稱他為專家。忻州市的30家水泥廠,大家有事就找他,沒事也想讓他過去看看。在忻州水泥行業裏傳著一句話,“有困難,找會長”,這會長指的就是他。每當水泥生產遇到各種難題時,他就成為了企業的救星。他管得了大事,也能管得了小事,一切全在他的視野之中。每個企業的現狀、發展方向全掛在他心上。但有一條,他的幫忙是義務的,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尤其在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大潮中,這種義務扶貧、幫困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啊!於是,他的行為感動了當地的多家建材行業,他的行為,成為了人們談論的話題,他的所作所為由此得到了人們的肯定和讚美。來自企業的評價很多,有人說,像他這樣工作的人太少了!有人說,這真是鳳毛麟角啊!更多的實則是說,好人,好人啊!於是,他既是實實在在的一名專家,又是腳踏實地的一名勞動者、工作者、勤奮者、創業者。

他現在真的成為了忻州市境內屈指可數的水泥行業專家、行業救星、行業醫生,人們都這樣說。但他又是真正的、一絲不苟的國家公務員,是忻州市經濟委員會的一名科長,也是山西省建材工業協會副會長、忻州分會的會長,他肩上的擔子很重啊!

他像一棵不知疲倦的勁草,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廣袤的滄海桑田中,忠實地堅守著陣地,頑強地迎接著年複一年的風風雨雨,認真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盡情地綻放著自身的風采和釋放著自身的熱量。

下鄉為民尋水源

張錦旺,曾經作為忻州市下鄉農村扶貧工作隊長來到了五台縣東雷鄉小王村進駐。這是個500多口人的小村莊,他們剛下到這個村莊時,首先遇到的是這個村子裏多少年來麵臨著的吃水難問題。平時,村裏的鄉親們要挑著水桶走到近二裏地的斜坡下麵去,一擔水挑回來,走在路上的時間需要一個多小時。他們的先人,就是這個小村莊的農民們,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長年累月就是這樣靠挑水吃生存下來的。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想著解決吃水的困難,但是村裏窮,窮到沒有錢能把水引上村裏的高坡上來,這是村裏人最要命的困難了,整整熬了有幾百年之久吧!

這是一個在五台縣境內極為貧困的村莊,五台縣本身也是個國家級的貧困縣。多少年來,他們就一直在想著擺脫貧困。這五台縣內的一個小村莊,祖祖輩輩,就因為這樣一個吃水引水的資金困擾著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時任小王村扶貧工作隊長的張錦旺進來到了村裏。張錦旺看到,村裏的一名老年殘疾人,是當年閻錫山晉綏軍裏的士兵,一個人生存,腿部有受傷後留下的殘疾,一條腿是用木頭做的假腿。這樣一個人,獨身生存,沒人管他,每人幫他。他去挑一擔水是要費好大勁的,他一拐一拐地下到坡底,再一拐一拐地挑著水走上來……那情景,自然是讓人看著心酸的,那是為了生存在出力啊!賣命啊!就拿一個村裏的壯勞力說,每天早晨起來去挑水,兩個半小時也隻能挑回兩擔水,這吃水有多難啊!不僅是村裏人吃水困難,這當然是生存的大前提。而且,還波及到村裏的生產發展,影響到農業、林業、副業、養殖業的發展,種菜、種樹都受到了影響。本來是富水區的小王村,由於村裏人居住的地方地勢高出一大塊,導致了村裏人的吃水難。

其實,這個村裏的吃水難,已經不是新鮮事,是村裏從祖先開始,一代又一代遺留下來的欠賬,是村裏人一直在議論著的問題,可是這麼多年了,自己解決不了,別人也沒有幫著解決。吃水難,吃水難,一直等到張錦旺的到來。

張錦旺到了小王村,看著村民們的吃水困境,首先想到的是,他們的扶貧工作隊“扶貧”就是要從最困難的地方下手,他下定了決心,和工作隊員們商量著如何改變村裏吃水的現狀。

張錦旺到村裏後,開始走到人們去挑水的坡下河邊去感受,去了解,去調查。他走過那彎彎曲曲的近兩裏地的路程,他勘查水源,看地形,看走向,考慮著如何引水上山的管道線路,考慮著如何能省力、省工、省錢。他又攀登到山坡的高處,尋找著建造蓄水池的合適位置,找著高地,考慮著如何下手,如何著手。一次又一次的勘查,一次又一次地組織村民開會,統一思想,組織村裏人破土、挖溝……終於拉開了小王村引水解困工程的序幕。

在整個解決小王村飲水工程中,最難解決的是資金問題。張錦旺為此動開了腦筋,他在反複思考著。他匡算了一下,整個修渠鋪設管道,並用抽水機把水引上來,一共需要資金約7萬元,但是村裏作為集體經濟當時連100元也拿不出來。為了解決村裏吃水問題的資金缺口,張錦旺和村裏的幹部一起跑到了當時的忻州市水利局、林業局爭取支持。那可是左一回、右一回地跑啊,左一回右一回地找啊,無數次地登門,為解決村裏人的吃水難,他的行動,感動了市水利局、財政局的領導,以解決吃水工程為由,市財政部門、水利部門以“人畜吃水工程”解決了3萬元的資金。市水利局又批給了兩萬元,以庫存的供水管道作為實物相抵,這就給小王村解決供水工程提供了極大的資金支持和幫助,使解決小王村吃水難有了希望。

但是,仍然有兩萬元的資金缺口需要盡快落實,張錦旺和村幹部們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找出路。他們終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張錦旺通過自己的私人關係,硬著頭皮從忻州地區南白水泥廠要來了價值6000元的水泥,解決了施工中所需的水泥等建築材料。這當然是無償的,算是友好支援吧,也算作是捐贈吧,還算是濟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