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是現場會,來自省內各地建材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建材行業管理人員有三十多人,大家都住在了曲沃縣城的曲沃賓館裏。一早開車來到廠裏開這次現場會。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學習中條山有色冶金公司水泥廠的餘熱發電。這是山西省內第一家水泥企業純低溫餘熱發電的項目,這是在山西省內的創新之舉,是山西省內水泥企業純低溫餘熱發電的領跑者。他們在節能減排方麵做出了新成績。
我們走進了車間,車間內也很幹淨和整潔。
李逸向參會人員介紹著純低溫餘熱發電的諸多技術指標和相關數據,實際上,他們是很好地使用了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利用電廠的廢鎂渣、煤矸石做原料,實現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同時利用水泥餘熱純低溫進行發電。李逸還談到了與地方電網的接軌並網的問題,由於是大會活動,我並沒有時間和李逸單獨交談,隻是中午在他們廠內就餐時才有一個碰杯的機會。
那天也隻開了三桌飯,就在他們職工食堂的包間裏。那天我們是在一個包間裏,飯菜很可口,也很豐盛,大家在對這家工廠讚譽的同時,也學到了許多經驗和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啟示,滿載而歸,盡歡而散。
這隻是很短暫的停留,隻有短短的一天時間,但它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是一個管理得很好的企業,是讓人從中能受到啟發和教育的企業,應當說,這裏有著一個很強的管理團隊,而且有著一套成熟的經驗,因而成就了他們的許多理想和美夢。真的很不錯。我帶著很不錯的印象離開了中條水泥集團公司。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水泥企業
對於中條山水泥集團,我了解得很少,我隻知道他是中條山有色冶金公司的下屬二級公司,是一家國營企業。
經過我的這段采訪,了解到這個水泥企業是從2002年才開工建設投產。2006年又上新項目,一年後建成投產後年產就達到了200萬噸水泥的產量。由此達到了建設工期、調試速度、產品產量在國內同行業中領先的水平。後來又成為了山西省首家采用純低溫餘熱發電的水泥生產企業。
在水泥生產方麵,僅在2007年投產的半年時間裏,就實現了銷售收入9000多萬元,利潤達到400多萬元,產值近1400多萬元;到2008年,這家水泥企業的銷售收入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500多萬元,實現利潤2300萬元,產值達到了28000多萬元;2009%年,又是一個新台階,銷售收入達到了25000多萬元,實現利潤3300多萬元,產值一路飆升,達到29000萬元。2010%年,前麵已經從李逸總經理的采訪中得知,廠裏產值達到了4.5億元人民幣,利稅達到了5000萬元。
三年後,他們已形成了與曲沃盛源粉磨站、襄汾騰達水泥廠、三泰水泥廠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成為了臨汾市境內最大的水泥集團,進而成為了山西南部主要水泥生產基地之一、山西省內最大的水泥企業之一。
這個企業不僅在自身建設上做出了成績,而且在回報社會中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為繁榮地方經濟和共建和諧農村也做出了可喜的成績。
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本著“創造財富、回報社會”的原則,吸引當地社會能力進行采礦運輸,扶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目前為止,已支付當地運輸采礦農民4000萬元以上的運費和工資等各項費用。大大地支持了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加快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步伐。為了當地農民運輸車輛的暢通,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還出資500萬元修成了高標準水泥路,極大地方便了當地農村人口和運輸專業戶的出行和運輸。這個企業還為當地農村修建水塔,可以使當地農民穩定地得到自來水供應,便利了農村人口日常生活。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還從當地村鎮範圍招用農民工42人,目前這家公司勞動力中有10%使當地人,另有本地運輸車輛80台在跑本企業運輸業務,占到全企業運輸車輛的40%以上。
正因為如此,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還獲得了縣裏授予的“扶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
這是一個年輕而有作為的團隊
我在這裏采訪,看到了這裏的許多新氣象,得出的印象是:這是一個年輕而且有作為的團隊。
一是廠齡年輕;二是職工隊伍年輕:全廠員工600多人,平均年齡隻有32歲;三是領導班子成員結構合理,平均年齡也很小,隻有44歲,是一個團結戰鬥的團體。這個班子的領頭人、總經理李逸隻有40歲的年紀。
李逸是帶頭人,他也確實是在帶頭幹。
李逸常說的一句話是:
“一個人,要有一點精神,才能不斷進步;一個企業的領導團隊,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帶領企業走向興旺發達。”事實也是這樣,這個團隊的每一個人在工作中總是全身心的投入,任勞任怨,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份工作,才取得了公司的良好業績。
李逸是個沒有星期天的人,他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一切從公司的發展出發,這就是他的宗旨。
這個企業的精神狀態很好,他們麵對水泥行業的競爭和挑戰,成為這家企業“睜著眼睛睡覺”的人。他們有著非常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堅持著產品“做優、做精、做強、打造水泥航母”的企業精神,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他們在理念上保持先進,在管理上實現科學管理,突出核心能力,帶動整個企業向著高、精、尖的目標跨越。
為了強化管理,他們投資300多萬元購進微機控製電液式水泥壓力試驗機、進口x熒光分析儀等高新設備30多台套,建成山西省內最先進的水泥實驗室,配備專業技術骨幹,並以實物質量比國家標準高出一個強度等級的質量標準,嚴格監控每個工序產品質量。與此同時,他們組建了以質量檢驗為主導的質量監控中心,成立了集團公司諸多二級單位唯一的市級技術中心,將單純的質量檢測機構改變成為監控生產全過程的中央控製室。同時建立健全各類質量管理製度和考核辦法,樹立質檢部質量管理中心的絕對權威。依據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先進的工藝條件、完備的均化設施,著重抓好均化設備及崗位人員的管理,加強進廠原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的均化,強化均化效果,確保質量的穩定性。
與此同時,他們還取得了質量管理體係認證,嚴格日常管理,規範日常行為,在管理上始終保持著高起點、高水準,這使他們的管理和產品質量能夠一直保持著先進和優良的狀態。
從2009年起,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本著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循環發展的理念,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不斷借鑒了先進工藝配料方法,成功地采用鎂渣配料方法生產水泥熟料工藝,使本企業產品質量大幅度提升,熟料3天強度達32Mpa,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3.5Mpa,28天強度達到58Mpa,比2009年同期提高3Mpa,2010年生產水泥熟料摻加量比2009年各種水泥熟料摻加量降低5%以上,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受到了廣大用戶的歡迎。目前已經申請取得國家關於資源綜合利用減免增值稅優惠政策,年減免稅費1000多萬元。
李逸的用人策略
我第二次來到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後,在這裏整整待了三天時間。
那也是事有湊巧,侯馬市恰好邀請我在那裏參加了三天的侯馬古都文化節高層論壇,也即是一次討論侯馬如何轉型跨越發展的專家研討會。邀請的專家來自首都北京和山西省城太原及西安等地。散會前,山西省建材行業辦聯係了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的總經理李逸,李逸派車專程到侯馬平陽賓館來接我。
不巧的是,那天我並沒有見到李逸,接我的人說他出差了。我在廠裏的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安排下,開始了對李逸的采訪。
我見到了廠裏的許多中層負責人,他們給我講述著李逸的作為和處事。
廠裏人力資源部部長馬衛國告訴我,這是個隻有330名員工的水泥企業,這個企業近十年來沒有進來過大學本科以上學曆的新人。這就使這家工廠出現了人才斷層。馬衛國說:
“李總2008年上任擔任總經理,2008年~2009年就引進了本科學曆的知識人才21人。這21人中,有信息化管理、水泥專業、機械專業等方麵人才。在這21人中,有些是中層管理人才、本行業的優秀人才,短短兩年就引進了三人。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真實寫照啊!”
馬衛國指著在場的一名部長說:
“在場的席部長這樣有著本行業專長的人才就引進了三位,這就是我們李逸總經理的用人方略。”
這個話題說開來,大家也就有了討論的內容。大家談開了李逸在廠裏的培養人才,使用人才。
質檢部長席劉奎說:
“李總思想比較超前,用人方麵善於用別人的優點,不拘一格,他是在講道理,人盡其能。他從集團公司、聞喜縣、天王台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先後調來了一些人,膽大,敢用人,會用人是他的特點。”
還是馬衛國接著說:
“李總為了搞好廠裏的技術培訓,專門把辦公樓的整個五層作為培訓基地。那是180平方米的大廳,廠裏在那裏培訓管理人員、技術工人、巡檢人員等等。他從安全抓起,在這兩年內,走出去培訓,開研討班,尤其是向先進企業學習,成為廠裏的培訓方向。”
馬衛國接著說:
“李總曾經派我們的5個人去四川成都拉法基水泥廠學習,那是中國西南水泥第一大戶,我們廠的五個人在那裏學習管理;2008年,我們廠又派人到武漢理工大學學習一個月,那是一次短期培訓,對水泥進行動態掌握,這六個人回來後上了我廠的第二條生產線。那是一條日產3200噸水泥的生產線;2008年,李總又派六個人去洛陽中國水泥協會培訓中心中水技術網學習,還派3個人到鄭州參加遙控技術培訓班學習;2008%年派8個人到蘭州參加化驗室主任培訓班,其中也有車間主任和相關人員參加培訓。在培訓方麵做出了許多選擇,而且也舍得出人、出錢。”
在吸引人才方麵,也做了不少。
他接著說:
“我們廠最新的大學生是武漢理工大學水泥專業的四個人,那是在李總到武漢舉辦的招聘會上招來的。”
那是一次很有趣的招聘會,李逸總經理的天才演說才能發揮到了極致。
李逸在這家大學的招聘會上發表了短暫的演講,那是個人魄力的展示,也是個人魅力的展示,那四個大學生竟然跟著李總來到了山西曲沃縣的這個縣城郊外的水泥廠裏工作。
我聽完這樣的介紹,真感覺到在李逸身上有一種魔鬼般的演說才能啊!於是我決定會一會來到這裏的幾個大學生們。
與大學生們在一起
果然,在我的要求下,廠辦副主任王建給我找來了四名大學生。我們在一起座談,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會議室裏,這幾名大學生坐在了我的麵前。他們是來這裏工作的大學生中的一部分。
他們幾個全是男性,而其中有三個是來自湖北的大學生,另外一個是來自陝西。這四個人的名字是:
吳濟武,湖北黃岡縣人;
劉海波,湖南永州人;
陳萬金,湖北武漢人;
魯新偉,陝西鹹陽人。
他們坐在我麵前時,我感到了一種震驚。離開了南方的老家湖北,來到了被人們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山西,最少是水土不適應吧,再就是山西的經濟不發達、收入低、觀念落後也是人所共知的啊!還有一條是有人認為,山西人的生活水平要比南方相對低一些。再就是來到山西的這個小縣城,等等等等。那他們為什麼要選擇這裏,這家水泥廠作為自己的第一個工作目標所在地啊!
已經定位在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質檢部的劉海波先打開了話匣子。他說:
“我家裏人說,自己的事自己決定。當時我們班是30個學生,畢業後,隻有十來個就業,我是其中的一個。其他人中,有十來個人考研,5個人待業,有5個人去了廣東東莞工作,也有個別女同學去了浙江南方水泥廠工作,還有兩名同學是學矽酸鹽的,他們回到了家鄉的水泥廠工作。那家水泥廠設備、技術都不理想。我來到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工作,是看中了這裏是2007年新建的水泥企業,作為專業對口,我選擇了它。當然,這裏的設備先進,是從國外進口。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的水泥生產工藝、管理方麵是屬於中上等水平。更重要的是,這裏是國有企業,如果是私企,在那裏工作的人個人自由就會少些。”
劉海波頓了頓,喝了一口水,接著說下去:
我曾經聽了冀東水泥廠的招聘演講,聽完了他們的演講,不知為什麼,讓我失去了信心。
“李逸總經理召開的是小型的招待會,李逸總經理演講時,聽起來很輕鬆。我們這些武漢理工大的學生聽起來很入耳,作為一個廠長來到這裏,還有中條山有色冶金集團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總監也在現場,這讓我們很受鼓舞。李逸總經理強調說,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正在發展中,在建二期工程,前景很好,有著廣闊的天地,大學生們在那裏有著很好的發展機會。這對我們是極大的誘惑。”
劉海波告訴我,他和吳濟武、陳萬金當時就決定了到這家國營水泥企業來工作。他們發自內心的感覺是,對國營企業有好感。他們說,私企沒有多少人情味,管理方式就像做生意,隨意性比較大,生活圈子局限性太大。所以他們選擇了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來工作。把自己定位在這裏。
參加座談會的另外一名來自內蒙古科技大學的張垠說,他是運城夏縣人,今年28歲,來這裏後分配在生產部工作。他們這些新來的大學生,公司都給每人配備了電腦,在宿舍可以上網,可以查資料,整個辦公樓的五層是他們的活動場所。
他們來到這裏後,感覺到這家公司員工們的思想蠻開放的。他們對於李逸總經理的印象很好,說李逸對人才比較重視,沒架子,也沒有代溝,說話有共同點。
在座談中,這些大學生們對實質性的問題並沒有回避,他們說,現在他們的宿舍是六個人一大間,大約有30多平米,是過去的辦公室。隨著時間的推移,住宿條件會有改善,而且不會太久。他們在這裏有食堂,企業有補貼,他們個人每天吃飯花十元錢,一個月才300元的夥食費。應該說,這些大學生更注重的是,他們所學的專業在這裏與工廠實際更接近,更能學有所用。
魯新偉說,他們大學畢業的全班25個人中,他是在2008年來到這裏的,他們班的其他人中,有5個考研,有3個到了四川長江液壓製造公司工作。其他的人各有出路。魯新偉認為,國企能夠注重職工的權利,也能注重大學生的專業技能的發揮和科技方麵的發展,而私企就差遠了,所以他選擇了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的工作,他現在公司的生產部就職。
聽完了他們的談話,我很有感觸。今日的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方麵,更多考慮的是人性化的、人格化的環境和條件,還有發揮專長的實際可能。他們對地域的選擇放在了第二的位置。
我從中想到了李逸在用人,注重人才方麵的許多做法,他是把人才放在了第一的位置,這對企業的發展會伏下更多的潛力和後勁,在這樣遠離大城市的地方,能夠把大學生吸引到這裏,這就是管理者的魅力啊!
李逸是個超強者
質量是一個企業的命脈,質量決定著企業發展的成敗。為了質量,李逸使出了他的所能。抓經營、抓管理、保質量、創品牌,圍繞的中心還是質量,達到的目的是效益。
李逸在這些方麵都是強者。
他首先抓住的是一個團隊的集體智慧,並且把他形成合力,然後實施在各項工作中。他很注重高標準,也有嚴要求。這個團隊,有著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麵對這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他們始終處於領跑的第一線。他們始終在思考著公司的發展機遇,在排解著各種難題和麻煩,在不斷探索著公司的發展前景,規劃著自己的發展道路,在不斷總結著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終於讓自己的企業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從永濟水泥廠來到這裏的原料車間主任高永振說:
我是今年從永濟清華水泥廠調來的,來到這裏,感覺到這個企業發展勢頭很好,我所在的原來的單位一直使用立窯生產水泥的企業,比較原始,可能會被關停。我來這裏後,才知道這裏是臨汾市最大的水泥廠。而且還比較現代化,有其在科學管理方麵,比其它單位更為出色。
“就拿我在的原料車間說,那是一個直徑80米、能堆放3500噸石灰石的大倉庫,那裏是讓原材料變為生料的倉庫,那裏是平鋪、直取,是循環的、自動化的,這是投入400萬元,在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的。”
高永振接著說下去:
我們還有輔助原料堆場,那是120米x60米的堆場。在這裏堆放煤、煤矸石、廢渣、鎂渣的場所,這裏有自動堆放機、自動取料機在操作,安裝有空調和降溫設備,那是很先進啊!
利用廢渣和廢料,用來生產水泥,這是中條山新型建材公司的特色之一。而用來操作的機器設備,那是比較先進的。4.6m×10m+3.5的烘幹倉中禦式烘幹機,用來磨碎生料、熟料,可以磨成粉,設備和技術都是先進的。這都是在李逸總經理手裏親自抓緊建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