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他被調進入了清華水泥廠的重要業務部門——化驗室,作為一名化驗室成員開始了新的工作。
在化驗室,他是專門作控製分析的。他學習進步很快,很快掌握了那一套技術。到1985年,在廠裏的專業考試中,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全廠第一名,這是很驕人的成績啊!從這裏可以看出他對業務熟練的程度,精益求精的水平。後來,在當時的運城地區建材局組織的全區所有水泥廠的化驗員專業考試中,他又獲得了運城地區水泥行業全區第二名,那是多好的成績啊!這說明孟憲森已經爐火純青地掌握了水泥廠化驗室的工作要領,成為一名優秀的化驗室專業技術工作人員。
孟憲森就是以這樣的優秀成績在這家水泥廠忘我地工作著。就在1985年這一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出色的表現被提拔為清華水泥廠的化驗室副主任,那時他的年齡才整整20周歲。也就是從他擔任化驗室副主任開始,他開始搞這家水泥廠的工藝配料和質量管理工作。他成功地使用了廠裏原來的螢石、石膏、複合礦化劑,廠裏才開始生產標號為425的水泥產品,質量明顯地提高了。在此以前,清華水泥廠隻能生產275、325標號的水泥。425水泥的生產,使這家工廠的水泥質量大大地向前跨進了一步,這家工廠過去生產的225、275標號的水泥隨之被淘汰出局了……如今,運城清華水泥廠生產的水泥最高標號是525,這是這個工廠高質量水泥的代表作品。
孟憲森對我說:
“我在清華水泥廠的化驗室幹了半年後,就被提拔為這個工廠的化驗室副主任、主任,那是我二十歲時候的事。我在化驗室幹了十一年主任,那是一段漫長的積累過程,也是我成長的過程,後來我被提拔為清華水泥廠主管生產的副廠長,那時我也隻有32歲年紀,那是1995年的事。”
他風趣而深情地娓娓而談,沉浸在往事的回憶裏:要說當廠長、搞管理,我可是老手啦。資曆長得你難以想象。我在小學三年級時就當上了學校養兔場的場長。就我這場長,把小學校裏僅有的一隻公兔、一隻母兔,在我的精心管理下,繁殖成為了有著300多隻兔子的養殖場。那時我隻有九歲的年紀。
“我當時很喜歡那項工作,常常拿著家裏的麥麩去學校喂兔子,兔子喂得很好,繁殖很快,那是一項成果啊!為此,學校還給我假期裏記了12個工分,這算是對我勞動成果的肯定。這實際上是鍛煉了我的管理能力,也為學校增加了相當的收入。當時,我帶頭去參與了割草、收草等一係列的事情。我記得,為了鼓勵我,學校還專門獎勵了我一個筆記本、一支鋼筆,在那個年代裏,這就是很大的榮耀了,惹得我的那些同學們投來了羨慕的眼光。”
孟憲森告訴我,說他在當了近十年副廠長後,又被提拔為這家國營水泥廠的廠長,那是廠裏的行政一把手,那時他才39歲。後來他又兼任了廠裏的黨總支書記,成為這家歸運城地區管轄的國營水泥廠的黨、政一把手。
清華水泥廠的今日
清華水泥廠,位於永濟市城市的邊緣地帶,離市區很近,這是一家歸屬於運城市政府管轄的國營水泥廠。這家工廠一廠兩區。在永濟市通往運城市的途中道路一側,距永濟市約二十公裏處,那是這家工廠的發源處。在那裏的原清華鄉樓上村南,還有水泥廠的另一主廠區,那是這家工廠的老廠。相同的是,兩個工廠都在山腳下,都是依山而建的水泥企業。
清華水泥廠始建於1970年,隸屬於運城市國資委,是運城市建材骨幹企業之一。清華水泥廠由清華和永濟兩個廠區組合而成。全廠占地麵積190畝,擁有固定資產4800萬元,全廠現有職工400多人,年產規模60萬噸。這個廠曾多次被國家水利部、山西省水利廳、山西省建材局、運城市建材局、運城市水務局評為“先進企業”,連續三次獲得了“守合同重信用單位”。這家工廠生產的水泥產品曾兩度獲“省優質產品”稱號,連續五次被評為“消費者信得過商品”。“西廂牌”水泥被中國質量檢驗協會評為“工程建設質量可信推廣應用產品”;2005年,清華水泥廠被山西省建材行業協會評為“省建材行業優秀企業”。2007年,被永濟市評為“十佳環保企業”。質量保證體係通過了ISO9001認證,他們本著“敬事而信,持改圖新”的經營理念,堅持“聚焦客戶,予民以惠”的營銷方略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己任,穩步提高產品質量,真誠服務於用戶。
近年來,特別是學習科學發展觀以來,他們銳意進取,大膽改革,急企業之所急,想職工之所想,為職工辦實事、好事,大力改善職工生產、生活環境,先後投資400萬元對生產車間進行了環境治理和改造;投資40多萬元對廠區進行了硬化、綠化、香化、亮化、美化;投資20萬元建立了職工閱覽室,購買健身器材20多套;使企業文化得到了健全和發展。全廠職工的年平均工資由2003年的人均不到6000元提高到現在的人均月收入15000元,工資待遇連年翻番,職工養老保險足額繳納,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而且把曆史上職工遺留的舊賬進行清理、解決,全廠職工皆大歡喜。
孟憲森對我說:
我們最近三年中,環境保護加大了力度,使用了布袋除塵器,投入資金達到了400多萬元。投資2000餘萬元對水泥磨進行更新改造,使生產規模由原來的年產20餘萬噸提高到現在的60多萬噸,年產值將由原來的2000餘萬元達到9000多萬元,利稅逐年提高,對國家的貢獻也不斷增大。孟憲森深情地說:
“我們最關心的是職工的健康,廠裏做到了老職工每年檢查一次身體,40%歲以上的女職工也每年體檢一次,職工生病住院,廠裏的領導都會前去探望,我們對職工的關心是提到了議事日程的,是我們廠裏領導層最關心的事情之一。為職工健康,我們舍得花錢。”
孟憲森廠長告訴我:
“去年以來,廠裏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技術改造,投入資金2000餘萬元,使廠裏的生產能力由過去的年產20多萬噸提高到現在的60多萬噸規模,這是一次大突破,是曆史上年產最高的產量啊!”
孟憲森接著說:
“麵對今年以來的金融危機,我們作為生產企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煤價、電價都在上漲,成本在提高。如今,煤價已經從過去的每噸煤200多元漲到了每噸煤600多元人民幣;電價也每度電漲了0.15元,過去清華老廠那邊用電一直是按農用電價,基本電費過去是每千瓦裝機容量4元,漲到了現在25元。每年廠裏基本電費增加100萬元,購煤費成本增加400多萬元,麵對這種狀況,我們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想方設法,節能降耗,在困境中要闖出一片新天地來。”
我聽了他的話,確實感到了企業生存的艱難。尤其是今年,企業成本漲了,產品是不是要漲價啊,要不企業就麵臨著虧損的局麵。
好在清華水泥廠生產的“西廂牌”水泥,是響當當的信得過產品,深受用戶的好評,所以銷量一直居高不下,銷路也不錯。在山西運城市,尤其是永濟市內,老百姓都認“西廂牌”水泥,政府基建項目、民間蓋房都用清華廠的“西廂牌”水泥。不僅如此,就連運城境內修高速公路時,也毫無例外地使用了“西廂牌”水泥。當時,高速公路是由山西省公路局主持修建的,孟憲森還就此給我講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他說:
那時我們廠的銷售人員也參加了高速公路水泥的競標,我給他們下了死任務,一定要把‘西廂牌’水泥參加到運城高速公路的修建中去。我不放心,為此,還專門打電話給當時負責招標的山西省公路局的一位副總工程師,這是一位女性長者。她回答說,你也不要派人來找我,你隻要把你們的水泥拿過來,如果經我們檢驗合格,合乎我們的要求。我們會擇優使用的。
“果然,幾天後,她通知我們廠,說我們的水泥符合要求,就這樣,運城-風陵渡高速公路橋墩、高架橋建設指定使用了我們廠的‘西廂牌’425號水泥,而且產品質量受到了好評。”我們產品的獨到之處是綠色環保未摻加任何激發劑、助磨劑的放心產品。
使用‘西廂牌’水泥的還不止高速公路一家,風陵渡黃河大橋引道工程、《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修複工程、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永濟‘鸛雀樓’修複工程、永濟‘萬固寺’的修複工程、永濟城西中學教學樓工程,還有許多工程項目,都是在使用我們清華水泥廠生產的水泥。
我們廠近年來所以能在運城市水泥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水泥產品質量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時間越長,我們的水泥就越結實,當然就會受到用戶的歡迎。
“因此,‘質量至上’,聚焦客戶,予民以惠,成了全廠職工刻骨銘心的、至關緊要的格言。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出路,質量就是飯碗,我們就是用質量來保障我們的生存和發展。”
孟憲森告訴我,為了嚴把質量關,他們建立了以廠長為中心的質量管理體係,狠抓“三品”質量,即核心產品(水泥)、形體產品(包裝)、延展產品(服務)。對於核心產品,他們先後製定了《全質辦管理製度》、《化驗室管理製度》《質量管理規定》等有關的條文製度來約束和保證。在生產中,他們製定了嚴於國際的企業標準,並根據IS09001質量標準要求修訂和完善生產經營中的各項規章製度、生產工藝作業指導書、各車間、科室生產經濟責任製。實現了上道工序為下道工序輸送合格半成品,以保證產品質量的穩步提高。他們對影響產品質量的人和事執行了“四不”原則,即不遷就、不照顧、不講客觀、不搞下不為例。同時用“三不放過”的處理辦法:即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不合格的責任造成者和群眾沒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防範整改措施不放過。這樣做,使產品質量的提高有了切實可行的保證措施。原燃料煤進廠,實行了車車檢驗以質論價原則,確保了進廠煤的質量。對於形體產品,他們注重包裝質量。不僅要求包裝美觀大方,便於運輸、堆放,他們還專門邀請山西省技術監督局的專家到廠校對包裝計量器械。確保袋重合格率達到100%;對於延展產品,他們注重服務質量,實行服務承諾,確保用戶滿意。他們善待用戶,讓用戶隨到隨裝,不放空車,而且免費提供三餐;他們的營銷人員還經常走訪用戶,傾聽用戶對水泥產品的更新要求和建議。
孟憲森接著說:
“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廠職工的頭腦,是我們首要的任務。隻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精神文明建設之歌
說起清華水泥廠的精神文明建設,孟憲森講起來當然是滔滔不絕:
“在全廠進行精神文明建設,那是我們廠的重要事情之一,是擺在廠裏黨、政負責人身上的頭等大事。近年來,我們就開展精神文明建設進行了一係列的部署,開展了一係列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果。”
孟憲森說,他們廠裏行之有效的辦法是不定期地召開職工代表座談會,經常傾聽職工對於廠裏一些重大問題決策的意見和想法。他們充分發揮職工民主管理的作用,以民主促進廠裏的精神文明建設。
與此同時,他們還強化了監督機製,把“精神文明獎”落到實處,而且把精神文明與生產任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聯係在一起。如果哪個單位發生了打架、吵架、賭博等不文明行為,就會取消哪個單位的全部獎金,而且重罰單位負責人。這樣的機製和辦法施行以來,全廠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一起政治事件,沒發現過一副麻將牌,也沒有出現過打架鬥毆行為,整個廠裏的文明程度很高,提到了一個高水平,一直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讚揚。
他們廠還在美化環境上下了大功夫。
他們曾經聘請專家對廠區進行了專業性的規劃,因地製宜地在全廠繪製綠化藍圖。他們在全廠範圍內種樹、栽花、種草,全方位進行了綠化,形成人人參與的局麵。目前已在辦公樓前栽植各類花草50多種,使兩個廠區辦公樓前麵貌大改觀,環境狀態讓外來人感到了滿意。
在廠區內,他們種植了梅花、菊花、太陽花、青竹、鬆樹、柏樹、泡桐、法桐、百日紅、冬青和銀杏、白玉蘭、櫻花等名貴樹種。種植草坪麵積達2200多平方米,綠化總麵積達全廠麵積的四分之一。由於綠化,也由於香化,廠區內空氣清新、環境宜人、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廠區內出現了“棗樹園”“柿樹園”“石榴園”,各色花草競相開放,各種花香撲鼻而來。這裏真正成了園林式的綠色企業,整個廠區處於蔥蘢茂密之中。形成了:
“梅花先春坼,牡丹春後開,月季百日紅,石榴五月豔,秋到菊花黃,冬日鬆竹翠,樹上鵲做窩,林中鳥語鳴”的和諧景觀。
為了加速辦公文明程度和自動化的水平,加速廠內硬件建設,他們統一購置了26台電腦,安裝了專家控製係統,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和生產過程在線監控,使過程更加方便、快捷,減輕了職工的勞動強度,還保證了水泥產品的質量要求。
在改善環境中,他們還特別關注職工食堂的環境改善,讓全廠職工有一個舒適優美的就餐環境。
他們對廠裏的職工食堂,首先提出要求:安全、衛生“五四”製。即堅持生熟食品分開,加蓋存放。做到防火、防毒、防蠅、防鼠、防塵、防疾病傳播。同時做到廚具、餐具、蔬菜、肉類經過嚴格消毒,確保就餐人員身體健康。
他們先後投資兩萬元對職工食堂進行了維修和改造,受到了職工的好評。孟憲森說,他們對廠裏的環境治理是舍得花錢的,先後投入了巨資,對廠區、環境整治,建起了職工閱覽室,這對全廠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全廠精神文明使之上到了一個新的台階。
對地方文化事業的支持
孟憲森的精神文明建設之歌不僅唱響於清華水泥廠,更回蕩在廣闊的河東大地,體現在對地方文化事業的支持上。
古老的河東大地有著古老的黃河根祖文化底蘊,位於黃河臂彎的永濟市尤其如此。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這裏的經濟發展較之其他縣市相對滯後,直接製約著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得一些文化單位麵臨嚴峻的形勢,存在一定困難,活動難以開展。主要是經費短缺,常是捉襟見肘。因為新世紀前後群眾性的自發地組織起來的文化單位及文藝團體的經費沒有正式的來源渠道,隻有求助於企業,而且還得是效益好的企業。這就必然要先進企業的負擔。但孟廠長能正確對待這些事,他從生產上挖掘潛力,開源節流,在保證本廠職工利益和生產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求援的單位和個人讚助一點,隻要你上門張口,他都不會讓你失望而歸。諸如運城市電視台的《蒲鄉紅》欄目、永濟市電視台的《蒲源春》欄目,永濟市文聯印刷雜誌和永濟市詩聯學會印刷雜誌,永濟報社多次拉廣告,群眾性的小型文藝團體上門送戲等等,他都多次大力支持,為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支持的力度在永濟的所有企業中恐怕是首屈一指的。孟廠長在群眾中口碑極好,素有“活菩薩”之稱,都說“孟廠長好說話”,一貫雪裏送炭,以助人為樂。永濟乃至更大地區的文藝界不會忘記這位詩人廠長,他被聘為市文聯、作協及詩聯學會的領導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文藝界有他好多朋友,其中有人感其功德,寫詩讚曰:
心憂天下送春風,播雨白雲身自輕。
半房花草半房書,滿腹學問滿腹兵。
樂善好施皆口碑,扶危濟困俱稱頌。
最佩詩心連黎庶,天旱雨澇總關情。
其實,孟憲森的捐贈又何止於文藝界和文化單位。就連半路上遇見丟了錢包的老太婆他也傾注同情,慷慨解囊,對方感激得聲淚俱下,他卻不留姓名悄然離去。可以說他麵向社會關注民生,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孟憲森的身影。他是光榮的存在,他是春天的使者,他因自己領導下的企業效益好而能慷慨,胸懷坦蕩,性格開朗,隻知奉獻,不求報償,大公無私,名播四方,從不喧囂,從不張揚,有力量而不劍拔弩張,他是無聲的威嚴,他是黨員先進性的標誌,他是企業領導者的榜樣。
水泥廠的新產品
清華水泥廠是生產水泥產品的。但是,我在清華水泥廠的老廠所在地卻看到了這個廠生產的水產品,這是他們的最新產品,也是在老廠基礎上的一次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