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的副總工程師劉紅兵告訴我,他是參與俄羅斯羅斯托夫州水泥工程項目的技術人員之一,他們是在2008年7月,一行5人,由康建紅院長帶隊,去了俄羅斯羅斯托夫州考察的。考察人員中,還有合作單位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的4個人,其中還有兩個人兼做翻譯工作,這個考察團一共由9個人組成。他們在羅斯托夫州一共待了8天時間,主要是到現場了解情況,與業主確定一些技術方麵的問題,落實一些相關條件。
劉紅兵說,他先後五次去俄羅斯羅斯托夫州,去過的人不下十次,總人數達到了80多人。他說明天又有6個人出發去羅斯托夫州工作,現在那裏已經有8個人常駐,這次到那裏的總人數會達到14個人。是由我們設計院、中國機械進出口總公司、設備廠家的人員組成了這個工作班子。我們去羅斯托夫州是搭乘國際航班從北京至莫斯科,再搭乘莫斯科至羅斯托夫州的航班到達目的地的。他們出去的費用很高,從太原出發到回來,一個人的路費加在一起有12000元人民幣。一個項目大約有數10人次往返,這個費用算下來也是很高的,我們已經把它打在成本裏。雖然,這個項目的收入比在國內高出兩倍,但成本高出的數字就是四倍還多。
我在采訪中還聽到了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的多位專家和技術人員的講述,他們從各自的角度敘述了近幾年來設計院的發展變化和康建紅院長的傑出貢獻。
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所屬的谘詢公司總經理郭向東說:“我是從1985年來到這個設計院的,來了將近10年時間。這家設計院成立的時間是1984年,我是進到這家設計院的第9個人。我親眼目睹了這家設計院從1985年以來的發展變化。在計劃經濟時代,山西省建材局是給我們項目做的,項目總是有,但不算多,但我們總是有事做,能維持住局麵。”
郭向東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當時的設計院,開始自找項目,我們的項目越來越少。到了1995年以後,那就不成設計院了,基本上啥也不幹,該散攤子了。那時有上百人的單位,隻有10來個人上班。康建紅院長是那時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來到我們設計院的,來了幾年就到了山西省建材學校工作。我也跑出去了。2005年底,康建紅院長回到了設計院,一開始擔任主持工作的常務副院長,後來任命為院長。一天,設計院辦公室主任打電話找我,說讓我回來工作。我想了想,回就回來吧,回來一看,設計院已經開始裝修了。當時已經開始配備計算機,看著新上任的康院長,很像個幹事情的人,我們之間關係也處得不錯,非常願意回來。就這樣回到了康建紅院長領導下的重新開張後的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
郭向東總經理說話很實在,他回顧了在設計院的前前後後,那是兩個樣子,兩重天地。
郭向東接著說下去:“2005年,把在外麵流浪的人找回來,添置了辦公桌椅,開始重振旗鼓,準備大幹一場。五年多過去了,回過頭來看,大家有目共睹,設計院的外部形象,人們的精神麵貌,它的市場影響力,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從前我們搞水泥廠,最大的是有8.8萬噸,現在最小的也有150萬噸~200萬噸。熟料產量達到2500萬噸,有的大到日產4000噸,富城水泥日產熟料達到4000噸,年產120萬噸熟料。專業熟料,規模很大。業務從省內擴展到國外,在俄羅斯羅斯托夫的項目就快要投產了。2007%年在非洲搞的項目:莫桑比克的水泥企業,日產達到了5000噸,我們設計院的變化確實太大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康建紅是一位技術型領導,他當時考同濟大學時分數已經超過了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十多分,是山西那年考生中的前十幾名。在他身上,文化底蘊深,專業素質高,技術水平也高。他在同濟學上了五年,現在設計院發展的好與康建紅本人學識高、能力強,尤其是開拓市場的能力、管理企業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我非常喜歡水平比我高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康建紅能扭轉乾坤,能挖掘出不同特長的人的潛力來,能發動大家的力量,能看出每個人身上的優點,並且利用這些優點做出成績來。他善於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而且能使大家合作得很愉快,這就是本事。原來設計院年產值隻有80多萬,現在已經接近1000萬的樣子,這實在是可喜可賀”。
我聽著郭向東的話,感覺很實在,語言很樸實,卻說出了最核心的內容,聽起來也挺給力,這就是說到了事情的點子上。
郭向東還說,康建紅很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重視對年輕職工的培養,經常對年輕人開講座,進行培訓,讓年輕人盡快成長起來。
康建紅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向遠處看,不滿足現狀,一直向著前麵走,有戰略眼光。
我還聽到了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助理、材料工程所所長劉永明的談話。別人告訴我,劉所長是武漢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是研究生學曆,是專業性很強的學者型人才,今年才40歲年齡。
他在發言中說:“我是1995年來到山西職業技術學院任教的。康建紅是1997年來到山西職業技術學院工作的。這是一所培養專業人才的學校,那時我是在搞教學工作,沒有想到會搞技術服務和工程設計。我從1999年到了學校的技術服務中心工作,康建紅成了我的直接領導。應該說,也是我的啟蒙老師。和他在一起工作,感受比較深。他的思想比較超前,也有膽略,學院當時承攬任務,康建紅院長承接了山西聞喜縣水泥廠的立窯技改工作,我們很好地把這個項目完成了。通過這件事,我們從康院長身上了解到了和企業打交道的技巧。後來,學院成立了校友公司,康建紅這時仍然是我們兩個單位合並後的一把手。校友公司對外為企業服務,進行技術培訓,後來發展得很好。2005年,康院長來到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擔任院長,我也來到了這個設計院。他當時麵臨的狀況並不樂觀,許多人都走出去了,散了攤子,人心已散。還有一些人外麵告狀、上訪,局麵非常嚴峻。康院長麵對這種狀態非常冷靜,在他的領導下,在一段時間內比較圓滿地處理了這些問題,使工作恢複了正常的秩序,而且積極開展了業務工作,經濟上、收益也直線上升。這個單位很快就有了凝聚力、向心力。後來,設計院解決了資質升級問題,成為了雙甲級,這個平台就比較厲害了。”
劉所長停頓了一下,接著說下去:“從設計院恢複正常後的業務開展,最初是做粉磨站,後來完成了日產4000噸的水泥廠任務,還開展了新型建材,在省內外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有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體製上,設計院也有改革和創新,那就是從事業單位走向了企業單位的改革。這是一次大變革,原來有好多人不理解,後來才逐漸理解了,而且接受了,成為這項改革的擁護者。企業管理,解決了職工的社保和醫保,這從根本上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從2005年到現在,管理上還在不斷地進行著新的嚐試和變革。但有一條,人們的收入在不斷提高,這使人們的積極性也得到了相應的調動和提高,這使設計院的發展更有潛力,設計院的發展前景很好。”
我在采訪中的感覺是,這個設計院的中層領導都很年輕,都是高學曆,而且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業務能力,應當說是年富力強的年齡結構,這些人很有活力,思想也很活躍。
建築所的高紅斌對我說,他是1994年到職的,在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已經快20年了。高紅斌今年41歲,是太原理工大學的畢業生。他個頭不低,很壯實,臉盤很圓,也很豐滿,是那種膀闊腰圓的男子漢的樣子。在他臉上,皮膚白皙,透著亮光,閃著紅光,氣質很好,一看身體就很健壯,而且是年富力強的精神狀態,說話時抑揚頓挫,聲音洪亮,很有活力和彈性。
高紅斌說,他是在設計院散攤子時走出去的人,自己在外麵找事做,在外麵幹了將近10年時間,康建紅院長來了之後,他才歸隊。他一直在稱讚康建紅有魄力,有膽略,解決了許多不好解決的問題,也是解決了難題。
他說:“康院長目光敏銳,善於用人,給有能力的人提供了發展的平台,讓他們發揮個人專長和能力,這就是知人善任。康建紅院長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放得開,也能收回來,收放自如,這就是魄力。康院長敢於做大民用建築設計。工業設計院設計民用建築,我們已經設計過20層的高樓。山西職業技術學院康鎂分院,就是我們設計的。這項設計,得到了人們的一致認可和肯定。康院長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專業知識根底很深,而且知識麵也非常寬,而且很鑽研,是個非常好學上進的人,設計院的成功,是康院長個人能力、魄力和知識結合在一起的一次大展示。得到了全院員工的一致認可。”
高紅斌說得很概括,也很精到,但他說出了設計院這幾年變化的關鍵所在。
辦公室主任柴雁軍說,他是2005年調過來的,他說他剛來設計院時,職工中上訪的人、告狀的人,都在說著設計院的不好。那時職工的醫療費報銷不了,在拖欠著。這是設計院的一大包袱。可是在康院長手中,很快就解決了,而且是徹底解決了,那就是解決了醫保和社保。這是設計院職工中的頭等大事啊!從此就沒有後顧之憂了。柴雁軍說:“我參與了上報資質升級的事宜,那也是一件很複雜、很麻煩的事情。先是申報建材工程的甲級申請,那是要上報省裏批準的。我們三番五次地跑到山西省建設廳,費了很大周折,我和康院長一起跑,找到上麵的相關人員,說好話,還得拿出真東西,最後終於跑下來了,批下來了,批的過程就是跑的過程,無論如何,我們是解決了建材工程乙級升成甲級的設計證書。成為了建材工程甲級設計院,這很不簡單啊!2006年下半年才著手跑,2008年春節正月十五基本知道審查通過,3月27日拿到資質證書。當時下著雨,我把資質證書放進懷裏,別說有多麼激動了。2010%年8月份,解決了建材谘詢的資質證書,那也是從乙級升為甲級,那是國家發改委在審批,難度更大了。我跟上康院長幾次上北京,跑到國家發改委,幾次重新申報材料,那也費了很大勁,找了不少人,而且拿出自己的真本事,那就是實績,才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的認可,最後才批了。這個資質申請難度是非常大的,全國得到這樣資質的單位並不多,國家控製得很嚴格,拿到資質的單位要有真本事,要有實績和成果,我們做到了。這是基礎工作和這些年的技術業務進步的成果,是全院人員在康建紅院長領導下幹出來的結果。”
柴雁軍說話間也帶出了激動,他是兩次升甲級資質證書的親曆者,這是他的經曆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有難度的事情做成功了才覺得很珍貴,才容易引起回憶,才容易感情激動。
柴雁軍告訴我,設計院在人才和隊伍建設上,康建紅院長是不遺餘力的。康院長鼓勵人們學習,而且是親自帶隊學習、報考,去參加資質考試,鼓勵大家拿到谘詢工程師的合格證書。不僅鼓勵大家去考,院裏還給大家報銷經費,年底獎勵。而且強令,夠條件的人必須報考,三年來,許多人拿到了谘詢工程師的合格證書,適應了日益發展的谘詢工作的需要,推動了山西省建材工業設計研究院的建設和發展。
人財部主任滕紅琳對我說:“當時的改製工作,我是參加了的。而且是主要參與者之一。2007%年6月份開始操作,當時參加改製的有山西省內的13個設計院,而且都是省級設計院。必須由單位職工代表大會做出決議,山西省才考慮批準與否。最後的結果是,這13家設計院中,隻有3家設計院改製成功,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是這三家中的一家,那是很難的啊!受到了好多製約。有的設計院職工就通不過,還是抱著國營的牌子不放開,思想觀念比較陳舊,也比較保守。我們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次大解放,甩掉了許多包袱,大家都安定了。這是設計院人事製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典範。”滕紅琳主任說:“機構改革,跨越發展,職能部門精簡,管理人員縮編,業務部門權力下放,實現人力資源轉型,這是我們進行著的改革實踐。是很成功的。但由於曆史的原因,人員結構還需要強化和調整,30歲~40歲之間的人才就缺少,新近來的大學生所占比例是40%,需要在人才結構上再進一步實現合理搭配,成為階梯狀,才更有利於事業的發展,才更有後勁。”
在這段時間裏,我還聽到了年輕大學生楊雲飛的談話,他說,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是正確的,誰有高素質的團隊,誰就擁有明天的市場。注重職工的培養,才是強院之路。
他說:“2010年,相繼有12名職工走進現場,學習和工作,這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培養年輕人的途徑。跟蹤每個產品的生產過程,我們去了十個月,2009年3月下去,2009年12月回來,在山西晉城高平市維高水泥製造有限公司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家水泥企業是日產2500噸熟料的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我們在現場學習,這是設計院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法之一。”
這是年輕人發自內心的語言。我還聽到了科研設計管理部副部長小顧的談話,她說,年輕人也要有責任感,也要在設計院搭建的平台上大展身手,實現自己的抱負,出成果,參與到設計院改革創新的曆史潮流中。
大學生中的代表王濤說,他來了一年半,看到這裏的發展環境很好,一定要在這裏努力學習和實踐,使自己得到鍛煉和提高,求知識,謀發展,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
我的采訪要結束了,但山西省建築材料設計研究院的康建紅院長在我腦海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康建紅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他在這幾年中救活了兩個企業,成為現代社會企業發展中的一名弄潮兒。他能站在高處,看得遠,更能從現實出發,解決實際問題,他始終站在主動位置上,麵對社會的發展潮流,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始終把自己放在決勝的指揮位置上,帶領企業走出困境,而後攀登到一個新的製高點,從容發展,麵對挑戰,決勝於國內外建材行業,寫成自己的發展史和成功的業績,並把它看成是新的起點,再繼續前進!
祝康建紅和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再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