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
全國建材行業先進工作者 康建紅
康建紅是現任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院院長,是具有“雙甲”資質的省級建材工業設計院的掌門人。他將一個瀕臨倒閉的省級建材科研設計單位扭虧為盈,帶領企業走上了在轉型中實現跨越,在跨越中實現崛起的輝煌之路,他領軍的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一路高歌,短短五年時間內,成為國內有影響的工程設計研究單位。為此他獲得了人事部、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頒發的“全國建材行業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建材行業改革開放30年代表人物、山西省科技奉獻先進個人二等獎等諸多榮譽,成為我省建材行業專家型領軍人物,引領著建材科技與技術創新的潮流,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走進康建紅,終於看到了他簡曆背後的精彩人生。
在康建紅的辦公室裏,他和我談起了他的身世和他的家庭。康建紅是山西省靈石縣段純鎮羅鋪村人。羅鋪村,那是個有著百十來戶人家的、不大不小的、有著悠久曆史的村莊。村子裏共有著四百多口人,鄉親們主要靠著種莊稼過日子。在康建紅的家裏,他有兩個姐姐、兩個哥哥、一個弟弟。他的父親已於1997年病故,母親如今依然健在,已經是82歲高齡的老人。
他的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早已落戶農村,這是曆史原因造成的。康建紅的二哥康建勇,是在1979年恢複高考後考入到海軍電子工程學院的,畢業後到了軍隊供職。原工作單位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現在國家航天城,是軍隊裏的師級幹部。他的一個弟弟康九紅是於1988年考入蘭州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專攻生物工程,一直讀到博士學位。後來赴日本進行博士後研究,回國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及同濟大學工作。2006年被授予國家傑出青年,2010年成為國家973首席科學家,現在擔任同濟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康建紅說到這些情況時很感慨,也很沉靜。
他告訴我,他過世的父親,曾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民國年間,擔任過閻錫山政府的下層官員,在新中國成立前回到靈石縣當了小學教師。解放後被定為了曆史反革命,家庭因此受到牽連和影響。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讀到初級中學就回村參加了農業勞動,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再也沒有能走出農村。
值得慶幸的是,“文革”結束,撥亂反正以後,國家恢複了高考製度,這才使他們兄弟三人通過高考告別了農村,有機會成為國家的棟梁,書寫更有價值的精彩人生,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大有益的貢獻。
康建紅是從靈石縣第一中學考出來的。家境的艱難,生活的艱辛,使他養成了不屈的性格。1985年,他以靈石縣理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績,被同濟大學矽酸鹽材料專業錄取,開始了五年的大學生活。
1990年7月,他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五年來熟悉的同濟校園,離開了國際大都市上海,以振興家鄉建材工業為己任,懷抱理想前程、憧憬美好未來。對專業的鍾愛、對事業的執著、對前程的向往、對理想的追求,畢業分配到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工作。站在建材工業設計研究的崗位上,投身於材料工業發展的大潮中。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在設計院的辦公樓裏,康建紅揮汗如雨,在圖板和丁字尺中繪製著建材工業發展的藍圖,一張張藍圖變成了車間和工廠……
1997年,由於工作的需要,調動到山西省建材工業學校,開始了教學與產、學、研的人生之路。名牌大學紮實的理論功底,省級科研設計單位驕人的學術成果,使他在建材工業學校這所中專學校中脫穎而出,馬上走上了高級講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崗位,成為教學、科研、產學研及社會實踐能手。被任命為建材技術中心副主任、太原校友實業有限公司公司經理。
機會往往留給有準備的人。在校友公司經理的崗位上,康建紅同誌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他在工程谘詢、工程設計、技術服務等行業的優勢,依托學校的人才及實驗室資源,大膽對公司的經營重點進行改革,成功實現了由貿易型公司向工程谘詢、工程設計、技術服務科技型企業的轉變。
康建紅同誌是一個具有敏銳洞察力的有心人,他及時捕捉到國家水泥工業發展新型幹法水泥的機遇,他和他的一幫人,在對我國引進消化吸收新型幹法水泥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努力實現技術優化和低投資。2003年他和他的團隊已掌握了1000t/d-3000t/d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建設的低投資國產化技術。2004年-2005年期間,先後完成了陽城山水水泥有限公司、山西靈石西山水泥廠等一批1200t/d-1600t/d新型幹法水泥廠的工程設計,以先進的工藝,成熟的技術,一流的設計,深受業主單位讚譽。為此,康建紅同誌也成為我省新型幹法水泥技術的領軍人物。
2005年8月,對於康建紅來說,又麵臨著抉擇,事業小有成就的他,本可以和他校友公司的團隊們一起分享幸福與安逸。此時,他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個單位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生產經營遇到了困難,職工工資不能按時發放,退休工人工資拖欠,員工思想渙散,辦公秩序已不能正常維持。聽到這一連串的困難,康建紅心裏很不是滋味,那是他參加工作後曾經學習工作的地方,那裏有他曾經朝夕相處的同事,那裏有曾經幫助過他的工程師,那裏有他成就專業起步的恩師,那裏有他奮鬥過的足跡,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在此時和他們在一起。經過艱難的抉擇,康建紅臨危受命,回到了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成為這裏主持工作的常務副院長。由於工作業績突出,2007年7月被任命院長。
康建紅告訴我:“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回來山西工作,當時的想法,就是想為振興家鄉的經濟做些貢獻,二次回到設計院並擔任院長這個職位,更多的則是責任與使命。這些與從小母親的培養和教誨是分不開的。”
他還告訴我,他母親從小一直在教育他們兄弟幾個,學會給予,學會感恩,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那特殊的年代,由於父親曆史問題,他和他的兄妹們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勤勞簡樸的父母親,含辛茹苦,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寧是苦了自己,也不敢耽誤孩子們的學習。村裏好多善良的鄉親,在那特殊的年代,通過特殊的方式給予了他們家庭精神及力所能及的物質幫助,給家庭以精神支柱,使他們沒有耽誤太多的學業。母親默默地不分晝夜操勞著、耕耘著,媽媽的勤勞儉樸、自強不息、無私奉獻、舍己助人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植根於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使他們從小養成了自尊、自強、責任、使命的性格。談到責任時,他也順便的談到了家庭,在設計院工作的幾年裏,由於責任的重大,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全部身心用在設計院的改革與發展上,家庭的重任全部落在了他妻子的身上,作為山西職業技術學院任教的一名高職教師,妻子賈劼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為家庭付出了很多艱辛。他非常感激這個在患難中共同相依的妻子,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賢惠並樂於奉獻的賢內助,他的妻子正是這樣一個高尚的人。妻子不僅盡心照顧著年邁的婆婆,同時又在精心培養教育著自己兒子。由於妻子教子有方,兒子各方麵也很出色,現在山西省重點中學——山大附中讀書,已經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了。康建紅談到這裏,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康建紅的辦公室,是和山西省建築材料行業辦在同一座樓上,這是原來山西省建材局撤銷後留下來的辦公樓,他們設計院占用的是這座樓的三層至五層。在康建紅這裏,我走進了他的辦公室。這是一間寬大的辦公室,大約有三間房的樣子。寬大是寬大,但裝修並不豪華。在他的辦公室裏,放置著一張較大的寫字台,寫字台後麵,是一排整齊的書櫃,麵對著這組寫字台的,是一組黑色的皮沙發,皮沙發的底座是木製的沙發框,沙發很大氣,是我看到很多次的、典型的辦公用品。我看到,在康建紅的辦公桌上,擺放著相應的辦公用品,但是很簡潔,很清爽。電腦,擺在寫字台上,那是他工作的必需品,常用品,那真是他離不了的東西。桌子上,還擺放著傳真機和電腦打印設備。在他的桌麵上,一切都很有秩序,很整潔,沒有雜亂的感覺。在他辦公室側麵背向樓道的一堵寬大的牆麵上,我一眼看到了那懸掛著的用木框裝裱起來的毛筆書法作品,那是一幅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辦公桌正對麵的牆上懸掛著的用木框裝裱起來的“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顯示了主人遠大誌向和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懷。
康建紅的辦公室裏,整個格調使用了深沉的、穩重的栗子色,這種色調顯得很含蓄,很沉穩。這個辦公室裏,書櫃、寫字台、地板、沙發色調也都很一致,很統一,是一種讓人陷入沉思的氛圍,是一種讓人值得回味的氛圍……
康建紅年齡雖然不大,但卻顯得很老成持重。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個不善言談的人,在語言表達方麵不是他的長項。但在和我的交談中,我的感覺並不是這樣,該說的他都能說出來,而且語言邏輯很嚴密,一邊說,一邊是一種思索狀態,好像在他嘴裏沒有廢話,說出來的話很簡潔。
在他辦公室采訪,最大的好處是他不耽誤工作。他的下屬進來,經過簡單的交談後就很快離去,並不影響我們的采訪工作正常進行。而且,就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把進來的下屬也扯進了我的采訪中,擴寬了話題,有利於采訪向縱深發展。在我們的談話過程中,康建紅還對進來的工作人員安排了下午的采訪座談會,這也真是一舉兩得了。
這個中午,康建紅要我和他在一起共進午餐,就在他們辦公樓不遠處的一家很幹淨的飯館二樓的包廂裏。他們設計院的幾位部門負責人作陪。這又是一次酒會,康建紅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人都倒了白酒,而且是一杯接著一杯,直到這四小瓶汾酒十五年陳釀喝的隻剩一小瓶的樣子才罷休。
康建紅在這一個上午和我談了很多,就他們設計院的發展,還有設計院的隊伍建設、設計院的經濟收益和設計院的發展前景,都成為了我們的話題。談得最多的是山西省建材工業設計研究院近幾年來在國外擴張和發展,這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話題,也是很重要的話題。因為在去年的一段時間內,我看到了他們設計院曾經在樓道裏擺滿了鮮花,甚至把廁所改造成了衛生間。一切都那麼舊貌換新顏,一切都那麼窗明幾淨,設計院整個都變了樣。經過我的了解,才知道他們是在接待國外的合作團體,洽談合作項目,那次是幾天內在會議室裏商談,也可稱之為談判。那是一段不凡的經曆,至今我印象依然很深。
定位轉型和衷共濟
康建紅說:“2005年8月,是一個艱難的歲月,在他人生中將留下刻骨銘心的三十天。”麵對設計院這個爛攤子,麵對各懷心事,人心渙散的設計院,康建紅和他的團隊起航了,他首先召集職工召開各種座談會,通過座談會的形式傾聽群眾的呼聲,為設計院的未來把脈下藥。
這是一個幾經苦難的設計院,在改革開放的曆次發展機遇中,一次又一次痛失良機,使一個好端端的單位走到窮途末路。這是一個有高素質、高修養的科技人才團隊,藏龍臥虎,他們有一個八十年代各名牌高校畢業的優秀精英組成的技術團隊,但由於體製與機製的原因,他們太脆弱了。他們需要脊梁,他們需要這個脊梁為他們支撐發展的平台。康建紅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要用一顆博大寬容的心來溫暖這些脆弱的人,他要做他們的脊梁,為他們撐起事業發展的平台……
在科學調研和個人魅力的感召下,這批科技人員的心逐漸在融化,和他的心逐漸走進並開始融為一體,他有信心了,他有了振興設計院的決心了!
他和他的團隊,在分析國內國外市場競爭形式的情況下,準確定位了設計院的發展,並製定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台階,三年大發展的宏偉戰略。
康建紅是注重落實的人,有了科學的發展戰略,他正在按照他既定的目標,實現著他的夢想。
2005年12月底的時候,恢複正常工作秩序兩個月,托管4個月的時間,實現營業收入26萬元。這26萬元對於當時的康建紅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康建紅說到這裏時若有所思,那是一種記憶深處的回憶,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回憶,這種回憶是很有味的,也是很發人深思的。
康建紅告訴我:“到了2006年,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的收入突破了200萬元,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因為在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院研究院曆史上的最好時期,收入也沒有突破過100萬元。我們在2007年,經濟收入又上了一個新台階,突破了300多萬元;2008年,我們的收入達到了500萬元;2009%年,收入更上一層樓,突破了700萬元,這就是我們在幾年內經濟效益的最新數字,也是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的最高數字,也是打動人心的數字。這個數字足以說明了我們的工作態度、工作成效。經濟上的翻身,才使我們穩住了人心,一切工作才逐步走上了正軌。”
康建紅頓了頓,接著說下去:“在這個期間,最嚴重問題是人員短缺,技術人員尤其短缺。我們別無選擇,當時隻能是兩條腿走路,一是從外麵引進人才,再就是自己培養人才。當時由於基礎條件差,辦公條件也不好,主要原因是資金缺乏。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這對引進人才也是有製約的。”
康建紅說到這裏停了下來,喝了一口水,接著說下去:“我們每年要吸收進十來個技術人員,那都是新畢業出來的大學生。到現在為止,我們院在職在崗的人員是91人,已經退休的14個人,在單位掛著的還有7個人,加在一起的總數是113人。在我們在職的員工中,高級職稱的有10個人,中級職稱的有30個人。技術力量還是相對薄弱啊!在這在職在崗的91人中,研究生隻有5名。我們在2006年還進了一批大專生,當時人才極度缺乏,是臨時采取的救急辦法。”
康建紅說到這裏,又停了下來,他接完了一個電話,又接著說下去:“為了解決新來的大學生的生活問題,我們在外麵租了兩處宿舍,解決了單身外地職工的住宿問題。兩處宿舍,男女分開,男的有15名,女的有8名。解決了宿舍,使他們能安心地在這裏工作,這也是為了引進人才采取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