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歸真正本源——“法輪功”習練者轉化的理性思考(1 / 3)

“快救救我的孩子吧!”,廣東省番禺市欖核鎮大生村袁潤甜的父母,聲淚俱下控訴“法輪功”對他們女兒的殘害。“我們辛辛苦苦拚命幹,每年花萬把元供她到省城讀書,誰知道她會讀這些東西”,伴著淚水,袁潤甜的父母,向社會發出了乞求的呼喚。

袁潤甜原本是個善良的孩子,她經過努力考入了廣州市輕工學校,然而,她後來練上了“法輪功”,整天精神恍惚,畢業後沒兩天辭職回家。一天,她認為村裏一個姓黃的五保戶要侮辱她,其實姓黃的根本就沒見她,於是她就持刀闖入黃家,對黃麵部連砍兩刀……

“救救我的孩子!”這是全國千千萬萬“法輪功”習練者家屬對“法輪功”的控訴;是對誤入歧途在生死的邊沿上,對家庭、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帶來不幸的習練者回轉的期盼;是對全社會鏟除“法輪功”,救人於水火的呼喚!

有多少父母老淚縱橫、肝腸欲斷,麵對著含辛茹苦拉扯大指望成才卻癡迷“法輪功”致殘、致死的兒女,他們控訴、期盼、呼喚!

有多少妻子丈夫撕心裂肺、回天無力,他們麵對著原來相濡以沫、互敬互愛,現卻為求“圓滿”、上“層次”撒手而去的親人,他們控訴、期盼、呼喚!

有多少少男少女呼天搶地、悲痛欲絕,他們麵對著原來百般嗬護、關懷備至卻“白日飛升”、自戕身亡的嚴父慈母,他們控訴、期盼、呼喚!

“取締‘法輪功’,挽救習練者!”黨中央順民心、從民意,作出了·164·打擊邪教、宣傳科學、維護安定的英明決策。

幾年來,有多少人決裂“法輪功”,邁向新生活!

他們棄邪求真,樹立了共產主義信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他們回歸社會,努力工作,成為受人尊敬的優秀工作者;

他們為善、求真、創美,愛國守法,奉獻社會,關愛他人,贏得了社會的讚譽、同誌的尊重、親朋的愛戴。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我們堅信,善良無辜的“法輪功”習練者,必將會認清“法輪功”邪教的本質,看清李洪誌禍國殃民的伎倆,走出陰霾,重塑人生,以新的自我,伸開雙臂去擁抱新的生活,擁抱光輝燦爛的明天!

任何事物都客觀、普遍地存在著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麵,在紛繁複雜的現象麵前,我們應本著客觀、全麵的原則,冷靜分析,辯證思考,不斷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古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法輪功”習練者而言,隻有學會冷靜觀察、換位思考,才能認清“法輪功”的邪教本質,找到走出“迷宮”的路徑。

一、冷眼相看

雖然習練者選擇“法輪功”的原因各異,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在人生旅途中遭受了種種挫折或災難的打擊,不能積極麵對,而是對人生產生了失望心理,采取消極逃避的方法尋求精神解脫;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黨員幹部中出現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還有一部分人因改革的不斷深入,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不斷暴露並相互感應,導致心理失去了平衡。李洪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乘虛而入,迷惑人心,使不少人成為“法輪功”的習練者。因此,要與“法輪功”決裂,就必須正確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看待黨與國家對自己的幫教轉化,這是走向新生的必經之路。

1.正確看社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曆史時期。在這個大變革的曆史時期,整個社會既充滿了機遇、挑戰與競爭,也充滿了種種風險與危機。此態勢必然導致個人與社會矛盾的突出。因而,就需要正確看待社會,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1)正確認識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人生既是一個生命的自然過·166·程,又是社會實踐的曆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麵臨著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這是人生活動的基本關係。而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無疑是現實人生中的基本問題。

人類生存的基礎是社會生存,因此,孤立的個人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樣,脫離個人的社會亦不可想像。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個體生存與發展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社會的進步又必須依賴每個個體的創造與發展。人對社會既具有依賴性,又具有能動性。從個體的角度分析,我們應正視這種矛盾,真正理性地在社會及其發展中認識自己,把握自己。

首先,要在認識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尋找自我的位置。社會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對社會的認識要在過程中去把握,而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否則對自我的認識就可能產生錯位——自恃清高,懷才不遇,而實際上是沒有在已經變化、發展了的社會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因為“我是誰”、“我怎麼樣”的答案總是與社會的發展相聯係的,尤其是當代社會發展之迅速,人們更需要時常提醒自己,缺乏這種辯證的認識,就無法從根本上正確地認識自我。實際上,每個人無論其自覺與否,都必然存在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但是具有自覺意識的人,則掌握了自我調節的主動性,使自我與社會的聯係總是處在積極的狀態,從而獲得自我發展的基本優勢。反之,則可能在迅速變化的社會中失去自我而陷入迷茫。

其次,要在認識社會發展的主流中調整充實自己。社會作為一種現實狀態,既豐富多彩又錯綜複雜。個人要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中正確地認識自我,就必須要把握住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不斷調整、充實和塑造自己,使自我意識處於良性循環之中,否則就可能陷入惡性運作,極端的情形則是對自我和社會的雙重否定。

再次,在社會發展中認識自我,必須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去辨析自我與社會。這既是具體方法的抽象,更是科學自我意識方法之根本。從自我解剖到與他人比較,直到在社會中把握自我,無不是這一科學方法論的具體化。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自己、了解他人、把握社會的科學的有力武器。

原“法輪功”習練者周麗在分析自己陷入泥潭的原因時說:“過去,自己關注個人心靈的解脫,卻忽視了對社會的研究。”而她在轉化之後,從內心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隻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2)正確看待改革。當今社會,改革開放給國家帶來了繁榮和富強,但同時也出現了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現象。總體來講,人們對改革的態度與人們在改革中利益的變化密切相關。經濟體製的改革必然會引起人們的經濟利益格局的大調整。改革必定會給人們帶來實際的利益,否則改革就不會獲得廣泛的支持並取得成功。但是改革並不會使大家都獲得同樣的利益,有人獲得的多,有人獲得的少,有人一時獲得了利益,一時又失去了利益。隨著改革的擴大和深入,改革涉及人們的利益也越來越廣泛、越尖銳,並不可避免地會與某些人的已有利益發生摩擦和衝突,使他們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反差,造成心理嚴重失衡,一些人甚至抱怨社會,並企圖通過其他途徑來尋求精神慰藉。“法輪功”習練者中不少人都屬於這種情況:有的因單位效益不好而導致收入減少;有的因企業破產或裁員下崗使生活陷入窘境;有的因精簡機構、幹部職數減少而從領導幹部崗位上下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法輪功”乘機出籠,它鼓吹的所謂“真、善、忍”,具有很強的欺騙性、迷惑性;它宣揚的“業力回報”,在“修煉中找回自我”等說教,被一些人當作可以期待的承諾而接受。

為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改革。認識到深刻的社會變革無論對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意味著為了未來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麵的繁榮和進步,完全有可能暫時付出一定的犧牲和代價。改革必然要涉及每個人,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由於改革而利益受到損失·168·者,應該從改革大業出發來正確看待改革,特別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時。應該用理性的眼光審視改革,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認清它對生產力的解放作用,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對改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改革不可能不付出代價。事實上,對於利益受到損失者,國家和社會是非常關注和重視的;即使這些利益受到損失者對某項改革有所不滿,國家和社會也是理解和同情的,並努力通過進一步改革,使他們的利益損失降到最低點。改革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其最終目的是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應當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改革,處理好暫時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關係。要從改革中看到自己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看到國家的前途和希望,進而對黨和政府充滿信任,自覺堅持改革開放,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堅定前行。

(3)正確對待社會弊病。由於今天我們所從事的社會主義改革實踐,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造性實踐,是對我國原有國家壟斷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大膽突破,它帶來了我國社會結構首先是社會經濟結構的重大轉型。伴隨著這樣的轉型,必然會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比如職工下崗,部分居民生活困難,收入差距擴大,一部分社會成員生活陷入窘境,一些人由於經受不起改革開放的考驗,拜金主義思想嚴重,甚至道德淪喪,出現貪汙受賄、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各種社會醜惡現象……對這些社會弊病,人們往往持不同的態度。有的人消極悲觀,看到社會上一些弊病後,就主觀地認為人生充滿了黑暗,世界彌漫著醜惡,人都是自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從而對現實持否定一切的態度;有的人妥協屈從,成為社會弊病的俘虜和傳播者;有的人積極抗爭,不隨波逐流,同社會弊病作堅決的鬥爭。這是一種強者的品格,持這種人生態度的人,可能會一度遭受打擊和迫害,但由於代表著社會的正義力量,必將贏得最終的勝利。

同時,由於改革開放所導致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必然會對黨的作風建設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由於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一些貪圖謀利者為追求最大利益,往往會不擇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攏腐蝕領導幹部。由於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人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容易引發一些意誌薄弱者心理失衡、私欲膨脹而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這些社會問題的出現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是我國社會轉型所付出的成本,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在我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曆史時期,這些社會問題仍將存在。

在國家積極尋求克服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的同時,個人也要客觀地、正確地對待。要知道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子係統組成的大係統。社會有光明麵,也有陰暗麵;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看待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要看到社會成員之間實際上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待遇上的差距。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社會的公平性,而應正視社會、承認差別,不盲目與人攀比,而是努力去縮小與別人的差距。同時,對社會問題要有清醒的、全麵的認識,不能單憑主觀臆斷,僅看社會的弊端和陰暗麵,一葉障目,消極抱怨、憤世嫉俗,甚至以極端手段與現實社會相對抗。要全麵評價社會的光明麵和陰暗麵。對腐敗現象和不良風氣,首先要看到它的嚴重危害性,同時也要看到它畢竟代表不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另外,還要看到,我們黨和國家正在采取積極的態度,從體製、製度等方麵解決腐敗和不良風氣等問題,且不斷取得重大成績。除了對於社會陰暗麵要給予批判和改正,使社會向良性方向發展,另一方麵,對於社會的先進和進步要給予肯定和繼承,自己應成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使個人融於社會,為社會服務。原“法輪功”習練者周麗在轉化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人的立身之道不應該是否定生活,而應該是積極地參與生活、改造生活。隻有每個人都先從自己做起,170·才能促進社會道德風尚的進步。”總之,麵對社會弊病,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喪失警惕,不下大氣力加緊解決,固然是危險的;但看不到主流,悲觀失望,也是錯誤的。辯證的否定絕不是簡單地宣布沒有,不是轉化為絕對的無,不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老師所說:“看到國內的陰暗麵,而不失去振興中華信心的有誌人才,和受過西方文化熏陶但不迷戀西方舒適生活的學者,是振興民族產業的脊梁。”我們應超越個人利益、階層利益的局限,站在時代的、曆史的、民族振興的高度上,來分析和處理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堅信,這些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問題,歸根結底是前進中的問題,也一定能夠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得到解決。

2.正確看人生

(1)正確對待人生命運。自古以來,人們不斷發出對命運捉摸不透的各種感歎。生活總有不如意的時候,即使事事如意,人們對未來的命運仍感到迷惑。有些人在難以駕馭自己未來命運的情況下,沒有別的辦法隻好求助於神靈,隻好“認命”,相信冥冥中確實有什麼力量在支配著自己,相信“神靈”的存在。人們與社會、與自然之間難以把握的變量關係,常常表現得玄妙莫測,是非、利害、得失、榮辱往往糾纏交織在一起。對命運的認識如何、感受如何,既影響人們的情緒,也改變著人的活動方式,甚至左右人的整個一生。正確對待命運,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破除命運不可知論。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對命運不可知的感歎,諸如“命運神秘莫測”,“人的命,天注定”等等。實際上,命運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從事物發展的複雜性和人類認識的有限性來看,命運的確具有不可知、不可測、偶然性的一麵;但從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人類認識的客觀發展性來看,命運又具有可知、可測、必然性的一麵,命運就是這種主觀與客觀,必然與偶然的對立統一體。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人們有時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製於人,那錯處不在我們的命運,而在我們自己。”而且隨著人的認識能力和駕馭自身能力的提高,人們對命運的認識也日益深刻。命運不僅是可知的,而且是可以把握的。

其次,要正視現實,把握命運。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聽到種種對命運無奈的感歎。“聽天由命”,“天命不可違”,“須信人生皆由命”、“命運是匹桀驁不馴的野馬,誰也駕馭不了”等等。實際上,如前所述,命運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主觀努力是決定命運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因為人們能夠認識掌握客觀規律,並依據這些規律創造條件,改變它們對人生的影響和作用,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同樣的條件下,每個人主觀努力不同,他們最後的命運結果也不同。所以,怨天尤人,聽天由命,隨波逐流,聽任命運的擺布,實際上是懶漢的思想和行為。真正的強者是可以“扼住命運的咽喉”,掌握自己命運的。

再次,要辯證地看待順境與逆境。正如享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所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總是難免有浮沉。不會永遠如旭日東升,也不會永遠痛苦潦倒。人生的境遇有順境,也有逆境。所謂順境,亦稱幸運,就是給人以歡樂、幸福,有利於人們事業上、生活上成功的境遇;所謂逆境,亦稱厄運,就是給人以煩惱和打擊,阻礙人們在事業上進取和獲取生活上歡樂的各種境遇。順境和逆境這兩種不同境遇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辯證的關係。二者既相互排斥、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方麵,順境可向逆境轉化。眾所周知,順境本來是件好事,能為人生發展提供優越的條件,也能使人保持良好積極的心理狀態,有利於人的成長與發展。但常常易使人失去勇氣和勤奮,使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意誌衰退,放棄努力。另一方麵,逆境·172·也可向順境轉化。一般說來,逆境是壞事,能使人生發展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也容易使人陷入悲觀、消極的心理狀態,從而不利於人的成長和發展。但逆境能造就強者,成為強者成長的階梯,也能磨煉人的意誌,砥礪人的思想,使人能夠奮發圖強,不斷拚搏,戰勝困難,從而擺脫逆境而走向成功。逆境對人不僅是一種挫折,也是一種鍛煉。況且,逆境本身就孕育著希望、歡樂和成功。英國詩人雪萊說過,“冬天已經到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個人在生命征途中無論遇到什麼不幸,都不應悲觀,而要堅決挺住,要堅信未來。可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後,還要正確認識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的關係。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具有雙重主體性,他既是作為獨立的個性主體進行社會活動,又都是一定社會群體(如民族、國家、組織)中的成員。所以,在價值取向上,既有個體價值,又有群體價值;在人生命運上,既講個體命運(人命),又講群體命運(國命)。在兩種命運的取向上,傳統文化強調以群體命運為重,肯定群體命運高於個體命運,要把個體命運放在群體命運中去考察,因為個體命運總是由群體命運所決定和支配的。在現實生活中,群體命運往往是以國家命運的形式出現的。明代著名政治家高洪提出:“天下有道,理為主;天下無道,命為主。”個人的運氣好是由“有道之世”決定的,個人遭厄運是由“無道之世”決定的。因此,不管個人命運如何,都必須時刻把國家命運放在首位。《史記》中司馬遷說:李陵“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範仲淹則提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明朝顧憲成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其中都包含了對國家強烈的憂患意識,體現出把國家命運放在主要地位的情懷。在人生命運的這兩重性中,每個人都必須考慮如何解決好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的關係問題,要明白個人命運隻有放在國家命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為隻有國家才能為個人命運的實現提供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條件。同時,個人命運也隻有在符合國家的需要時,才能最終實現,離開了國家的個人是不會獲得好的人生命運的。因此,一方麵,國家應盡量地滿足個人命運的需要,另一方麵,個人要為國家的命運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