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轉型時期的珠三角發達城市,在產業升級、城市交通管理、教育改革發展方麵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其政策出台和執行的原因,也與珠三角區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密切相關。通過前幾章的具體分析,現得出以下結論:

一、珠三角地級市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其思考

第一,珠三角各市轉型過程中的政策存在一些問題。珠海產業發展尋找理性政策,東莞受困利益格局采取漸進政策,出現決策失誤;廣東產業轉移政策設計不完善,政策執行的監督和治汙不利,出現嚴重外部性;廣州、佛山處理公共交通與私家車關係,深圳幼兒園轉製、廣佛清理改製學校政策,在政府責任、價值取向方麵出現了嚴重政策失誤,影響了政策的公共性(深圳幼兒園改製過程中,問題確認,決策民主,目標、方案設計以及政策執行的宣傳、評估都出現偏差與不足,導致政策失敗);佛科院新校園建設激化了決策體製的黨政機關矛盾,致使學校建設久拖不決。以上問題,都對各市經濟社會轉型造成了負麵影響。

第二,係統決策模型對珠三角政策分析有其適用性。珠三角形成了一種“開放兼容、務實重商、遠儒通變、開拓創新、經驗直觀”的文化,使政府易受香港及國外新自由主義、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響,派生出“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理念以及弱政府強市場、強下級弱上級的權力格局。政府官員的市場化思維根深蒂固,宏觀調控能力和公共責任意識不強;存在改革崇拜意識,常常與中央、省府進行政策博弈。珠三角利益群體發育成熟,高度介入政策過程;社會媒體大膽活躍,公眾政策參與程度較高。係統決策模型對珠三角政策分析有其適用性,區域文化、治理理念、權力格局對政策產生的影響非常重要。

第三,區域文化可作為一種政策分析模型。戴伊的八個經典政策分析模型,並不是競爭性的,每個模型都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理解公共政策的不同方麵。這一點在本書的分析中得到印證。筆者發現,八個模式也不在一個邏輯層次,有認識論本質層麵的,如政策過程模式,理性設計、漸進主義是一對矛盾,但也有過渡形式;有社會本質層麵的,如製度影響、精英決策、利益集團博弈、公共選擇,可用於同一政策分析。模型由關鍵要素加其他要素組成,解釋、預測各要素的作用。按這種思路,區域文化內部各要素已相當複雜,也可作為一種政策分析模型。避免係統決策模型過於龐大,嚐試解決決策的“黑箱”問題。

第四,對中國決策製度的分析豐富了製度模式內涵。西方經典的具體政策過程以及參與這一過程的各機構、群體(大眾傳媒、公共官員、利益集團、國會議員、智慧團、國會、總統和法院)的地位和作用對中國並不適用。中國的政治製度有“名實實虛”的特征,形式實權和實際實權是兩碼事。最高權力機構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就是如此。在中國,包括珠三角,理順黨委、政府機關的關係較之理順它們與人大機關在決策中的關係更為重要,研究黨委書記在黨委的決策權力比理清黨委與政府的關係更為重要。這應該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豐富了製度模式的內涵。

第五,兩個概念:“真正”精英與“超時段借鑒”。第一個概念的提出,緣於珠三角市場化精英在決策中的特殊作用。精英模式的基本定義是精英以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公眾要求決策,並不一定違反社會大眾的福利。但珠三角身居高位的市場化精英參與決策卻影響了公眾的利益。這使我們呼喚擁有普世情懷的、高瞻遠矚的“真正”精英集團。與西方對精英的理解不同,中國的精英應該包括地方中高層政府官員。“超時段借鑒”,指借鑒域外政策經驗,要全麵分析其發展背景、域外改革的實質,分析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根據需要可以借鑒別人以前的政策,這在發展中國家設計改革政策時特別重要。這是分析國內外教育政策發展得出的結論。

二、改進珠三角地級城市政策的思路和建議

目前,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進入關鍵期,政府出台和執行正確的政策至關重要。對改進珠三角發達城市政策,提出以下改革思路和建議:

總的思路為:落實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理念,樹立正確的決策思想,理順先行先試和科學發展的關係,拋棄市場化崇拜與草根意識,落實政府發展公共事業的責任,調整利益格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決策公開和公眾參與度,完善決策組織結構,規範決策程序,優選決策模式,改進決策方法,提高官員政策能力,實現決策的民主化、法製化和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