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對石頭的利用還不止於此。我們來看一看黛玉之死中通靈寶玉的作用。當然,這裏涉及一個要命的問題,就是後四十回著作權的問題,因為黛玉之死已經到了後四十回。學術界有這樣的觀點,認為後四十回中精彩的段落有曹雪芹原稿的支撐。我讚成這種觀點。圍繞黛玉之死的描寫就是一例。私心以為,黛玉之死的描寫充滿靈氣,並非出自高鶚之手,高鶚沒有這樣的大手筆。這一看法當然沒有文獻的根據和嚴密的考證,隻是本人的直覺而已。
黛玉之死安排在第九十八回。我們注意到,黛玉死前,賈府已是險象環生。第九十四回,“失寶玉通靈知奇禍”,寶玉因為失掉了通靈寶玉而變得瘋瘋傻傻,麝月等人“俱目瞪口呆,麵麵相覷”,“襲人急的隻是幹哭”,“怡紅院裏的人嚇得個個像泥塑木雕一般”,驚慌的氣氛立即從怡紅院擴散蔓延到整個大觀園乃至整個賈府。
緊接著就是第九十五回的“因訛成實元妃薨逝”,第九十六回王子騰拜相,回京的路上“偶然感染風寒”,“誤用了藥,一劑就死了”。
俗話說,禍不單行,這又豈止是“禍不單行”,真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按照迷信的說法,賈府氣數已盡,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了。
元妃之死,王子騰之死,都寫得十分突然,這也許是為了使賈府的衰敗顯得更有氣勢。元妃的死,王子騰的死,又都寫得極簡略,因為他們的死不是作者真正有興趣描寫的情節。元妃和王子騰是賈府最重要的靠山,一個在宮中,一個在朝廷,他們的死是賈府被抄的預兆。真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緊接著賈府兩大靠山的崩塌來寫黛玉的死,這種安排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作者有意識地把黛玉之死安排在賈府敗象難掩、但還沒有一敗到底的時候來描寫通貫全書的愛情婚姻悲劇。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將黛玉之死安排在元妃、王子騰之死的前麵,就會將愛情婚姻悲劇和賈府衰敗的背景之間的關係割裂開來。豈不知,正因為賈府處在下滑的過程中,才更加不能選擇林黛玉來做寶玉的配偶。
林黛玉從不曾勸賈寶玉去立身揚名,以林黛玉做賈寶玉之妻,隻會助長寶玉離經叛道的傾向和趨勢;再說賈府也需要薛家經濟上的支持。如果將黛玉之死往後拖,拖到抄家,那麼,賈府徹底破敗這一大事勢必衝淡寶玉、黛玉和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所以,把黛玉之死安排在賈府將敗未敗之際是經過精心考慮的,這種安排在結構上保證了黛玉之死乃至整個愛情婚姻悲劇激動人心的巨大力量。
黛玉之死的寫法,和寶玉挨打、抄檢大觀園一樣,是借一件大事,將許多的人物卷進來,逼迫他們表態,展示他們的思想和性格。
從黛玉之死又引出一連串的餘波。具體來說,作者通過黛玉之死,對黛玉、寶釵、襲人、紫鵑、鳳姐、賈母、王夫人、賈政、薛姨媽、李紈、平兒、鴛鴦,乃至於前麵涉及不多的雪雁,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描寫,這就幾乎把前八十回裏最重要的人物都“卷”進來了。這些人物保持了他們在前八十回中所展示的思想性格,其中有些人物,譬如像賈母、襲人、紫鵑,她們的思想性格還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作者讓她們一個個地來對黛玉之死表態,一個個地來對愛情婚姻悲劇表態,以此顯示她們的靈魂。與此同時,也把黛玉之死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更為濃烈。
作者在這裏先安排了通靈寶玉莫名其妙地失落。為什麼要安排失玉的情節呢?原因十分明顯。失玉以後,便是瘋傻;瘋傻以後,便有衝喜之說;衝喜的秘密泄露,又直接導致黛玉之死。所以“失玉”是出於情節上的需要,這種安排是非常巧妙的。另一方麵,寶玉失玉以後,處於瘋傻的狀態,這才能使寶玉在行動上完成了“金玉良緣”,而在思想上卻沒有背叛“木石前盟”。在成親前後的描寫中,賈寶玉對木石前盟的忠誠顯得非常動人。《紅樓夢》之所謂“哀感頑豔”的風格,它的殘酷而又美麗,它之使人回腸蕩氣、唏噓不已的地方,最突出的就表現在這裏。思想和行動的彼此矛盾又引起了紫鵑、雪雁等人的誤會,使成親的過程更加具有戲劇色彩。由此看來,“失玉”也是出自刻畫人物的需要。
這塊通靈寶玉當然是《紅樓夢》裏的超現實因素,在這裏,作者從很多方麵去利用它。《紅樓夢》對通靈寶玉的利用,不但非常充分,而且非常隱蔽,這是其他小說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