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電視:突破都市的空間(2 / 2)

從城市中的公眾藝術活動的角度來看,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提供的信息服務所產生的突出後果之一,就是將大部分傳統公眾藝術所具有的儀式性瓦解了。戲劇、電影、音樂會以及其他種種公眾活動,如果不是衰退消亡,至少也是被吸納進電視的魔匣,從公眾活動變成了家庭活動乃至個人活動;同時由於電視藝術自身的特點,吸收到電視節目中的傳統公眾藝術活動也改變了原有的形態,被納入到大眾傳媒所組織的整個信息傳播活動之中,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活動了。但另一方麵,公眾藝術在傳統上所受到的時空方麵的限製也被瓦解。一場音樂會可以同時在全世界觀看,一家電視台或一個城市舉辦的公眾活動可以同時或先後在其他許多地方播出,可以從遠離活動地的其他地區參與。簡言之,都市的公眾文藝活動在突破著傳統都市公眾藝術活動的空間而走向個人化、開放化和信息化。

城市文化中的公眾藝術活動從來都不僅僅是單純的休閑娛樂活動,它也是城市社會中市民價值觀念的表達方式。那麼,一種像電視那樣個人化了的公眾活動會表達什麼樣的價值觀念呢?從傳媒的角度來看,為了保證收視率,電視當然要迎合觀眾,也就是說要以觀眾的價值觀念為準。最能體現觀眾價值態度自主性的標誌就是電視機的遙控器。這個小小的附加裝置帶給觀眾的決不僅僅是使用操作上的方便。遙控器的應用是在一台電視機可以同時收到許多頻道電視節目的背景下開始的,遙控器的方便性是電視機製造商所表現的一種明確無誤的姿態——把選擇節目的權力真正交到了觀眾的“手上”,由觀眾的手來掌握電視節目的生殺予奪大權。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自從有了遙控器以後,在收看電視節目的過程中頻繁地轉換頻道幾乎成了所有電視觀眾的習慣性動作。

然而,給了觀眾以幾乎是為所欲為地選擇節目的權力,是否就意味著觀眾在收看電視節目的行為中實現了價值態度的自主?這個問題恐怕比一般人可能想像的要複雜。一位美國電視專家曾指出,為了防止電視觀眾轉換頻道,一個節目必須在幾十秒鍾內就要製造出一個高潮。這就是說,觀眾轉換頻道的動作之頻繁實際上超出了他可能認真地了解一個節目內容的速度。這意味著觀眾的選擇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感覺或下意識的反應,而不是什麼真正的價值自主態度。造成這種不負責任地隨意選擇的原因當然首先就是因為有太多的頻道和節目供選擇。但這種幾十秒鍾就切換過去的選擇方式顯然不是依賴個人自主判斷的行為,因而太多的選擇機會本身就意味著剝奪判斷、從而剝奪選擇權力的可能。在觀眾無休無止地切換頻道的過程中,各個電視頻道、各個節目之間便開始了激烈的競爭。競爭的直接目的是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也就是調動各種手段去影響觀眾。在這種情況下,觀眾變成了電視節目通過各種競爭手段施加影響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情形有點類似顧客在大型集市上遇到的場麵:成群的攤販擁上前來推銷自己的商品,看起來給了顧客以無上的選擇權力;但結果卻是使顧客陷入無所適從的困惑之中,最終成為攤販們的獵物。

自主選擇的形式下製造出被動影響,這應當說是平民化、商業化社會中的典型現象。在公眾藝術活動變成個人化、信息化的活動後,照理說原本具有的公眾性的價值觀念表達功能也會隨之演變成更加個人化的價值觀念表達,即自主選擇的價值觀念的表達。然而這種表達功能實際上已經被剝奪,因此造成的後果就是信息化藝術活動中價值表達意圖的缺席。今天的傳媒可以說沒有哪一家不是在想方設法地討好受眾,然而這種討好由於越來越急功近利、越來越趨於信息化,結果是越來越注重吸引受眾的感知覺而不是價值表達需要,公眾藝術活動變成了個人休閑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