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電視同被視為20世紀城市中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但二者卻具有很不相同的社會生活意義。在電視藝術發展的起初,人們喜歡把它稱為“小電影”,意謂電視不過是將銀幕變得小巧靈便的袖珍電影而已。然而這種觀念卻是對電視特性的大大的誤解。
從畫麵內容來看,電影和電視似乎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二者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在它們作為社會公眾活動的形態方麵。看電影是一種具有明顯儀式性的活動:需要在預定的時間、場所購票入場,在完全黑暗的環境和限定的時間過程中排除其他活動的幹擾,全神貫注地欣賞一個完整的作品,這一切都是規則化和習慣化的行為。但看電視就不同了,與電影完全不同的技術條件使電視成為普通的家用生活消費品,從而使看電視這種活動失去了看電影的行為所具有的一般公眾行為特點和儀式性,變成了日常生活化的行為。關於電視的這一特點,已經為研究者們越來越多地注意到。但電視還有不同於電影的另一方麵特點:電影的放映和觀看活動與一般公眾活動一樣,是由一定的物質條件(放映機、影片拷貝、影院等)確定在一定時空範圍的活動。電視的播出和觀看卻不同,由於電視傳播通常是在一個包含著無數節點和接收終端的網絡中進行,一個網絡又可能同時與其他網絡是接通的,從一個電視台播出的節目究竟會由多少別的電視台轉播、多少電視機收看,誰也不清楚;一個已經播出的節目也還有可能被若幹電視台在不確定的時間內重複播放;因而整個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實際上是無法確定的。
電視在傳播中突破時空限製的開放性是當代大眾傳播媒介共有的特征。這種開放性除了使得文化信息的傳播大大提高了效率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城市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生活在電視時代的都市人與過去的市民生活在行為方式上有了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越來越依賴於電視之類的大眾傳媒所提供的信息來保持與外界生活的溝通和交流,而不是像傳統的生活方式那樣靠物質意義上的行為來進行這種溝通和交流:過去的人要了解自己所生活於其中的城市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事件中哪些是與自己關係更大更需要注意的,依靠的是政府公告、街頭巷尾的傳聞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曆,而這些都與自己的社會行為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同社會交流越多的人當然就是一個社會行為越多的人,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那種活躍分子。而今天的市民了解社會則主要靠的不是社會意義上的活動,而是個人的認知行為,即通過電視之類大眾傳媒獲取信息的行為。過去的市民所參與的公眾活動——娛樂遊戲、欣賞藝術、觀看體育比賽等等——都是實際的或者說物質意義上的活動:要進行諸如選擇時間、花錢購票、進入特定場所甚至按照特定場合的服飾要求進行打扮等等。而在電視傳播日益發達的今天,這些活動中越來越多的部分變成了通過觀看電視進行的純信息化了的活動,比如電視綜藝節目、電視改編的藝術作品或通過電視轉播進行的藝術表演、電視直播或轉播的體育比賽等等,而市民的參與交流也主要是通過諸如熱線電話或通信等方式進行的純信息化了的交流。就連作為市民日常生活中最物質性的內容——購買商品,也由於電視的介入而越來越信息化了。盡管像電視直銷、電話購物或網上購物之類的商業活動方式在中國還不算普及,但一般市民的消費活動已在很大程度上被電視之類大眾傳媒所提供的信息所影響乃至所左右,則已是不爭的事實。
都市生活方式變化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作為都市生活特點的“都市性”起了變化。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大街小巷、琳琅滿目的商店櫥窗和燈紅酒綠的娛樂場所……這些都是傳統的“都市性”特點,是商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高度集聚形成的物質性特點,也是為小城鎮和農村中居住的人們所羨慕、所側目的都市生活方式的鮮明標誌。但以電視為代表的當代大眾傳媒所體現的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的“都市性”特點,使都市生活方式從直接的物質性生活越來越多地轉變成信息化的生活。在高效率信息服務的條件下,傳統都市的物質形態所具有的魅力在減弱。人們開始對麇集在都市中心、緊貼著商場影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這種典型的傳統都市生活方式感到不滿,逐漸從都市中心退出。就大多數人而言,人們並不是真正厭倦了繁華生活,而是今天都市生活的許多重要內容已不再由傳統都市的地域環境提供,而更多與信息服務相關。都市的發展正在突破物質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