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物意義深
萬象
作者:李明德 張廣太
2013年是北京建都860周年,東城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管理所啟動了轄區內180餘處鮮為人知、不可移動的“草根”文物,掛保護標誌牌。這次提出的“草根”一詞,更使百姓們有種親切感,不少古跡遺存數百年來就在我們幾代人長久生活的老胡同中,甚至於天天都由文物邊走過,就因為未定等級,又沒有設保護標誌,多年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正如文管所所長王芯所說:“掛牌之後可以讓這些文物得到社會的監督和保護,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我們是老北京,眼看著身邊的明、清、民國各年代的文物隨時都有被破壞和消失的可能,心裏非常著急。街巷中尚存的府衙、寺廟、奇石、名木都在眼前(已拆遷的地區除外),就東城區保護地區的文物古跡為例,前些年位於燈市口佟府夾道的清代名臣佟國維宅三間府門,建築藝術高超,甚是壯觀(即原北京166中學校門),以及張自忠路和敬公主府內的十字廊,全木結構別具一格,十字狀的廊子,直通中間亭台,整體建築獨特,有著極高的應用和觀賞價值。據了解區文物部門也提出過要保護,但並沒有引起使用單位的重視。上麵所舉的兩處古建早已被拆除了,今天也隻能在報刊和攝影愛好者那裏,才能查找到珍貴的照片,我們這些老北京隻剩下感歎了。
2013年在北京建都860年之際,東城區文管所正在做的“草根”文物掛牌工作,是深得民心的一件大事。據了解他們自去年就在調查落實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該區安定門內的方家胡同就是有著600年曆史的老胡同,在這條600餘米長的巷子中,既有清代的循郡王府,又有明代古刹白衣庵,還有今天著名的“京師第十七高等小學”和百年以上的“京師圖書館”遺存。近年這裏已是中外遊客必遊之地了。
年初我們獲悉,被文史專家朱家先生生前考證的明正德年間建造的京城最大的尼廟白衣庵得到了修繕山門的款項,文管所正為其繪製方案圖,增補西邊的已被損失的石雕透窗,盡量保存山門屋頂上的明代古瓦,使其做到整舊如舊的修繕。我們老哥兒倆為此事冒著風寒到了西城區的明代拈花寺去拍攝了山門的一組照片,提供給負責同誌,為白衣庵的修繕參用。老街坊們都表示這一“文革”中遭受破壞的老尼廟,又能得到文物部門的重視,山門能重現光彩,這可是胡同中的大事。我們近期還了解到,今天的名校方家小學已經有了大的開拓,市級文保單位循郡王府完整地歸該校使用。學校的賈校長對文物很是重視,她派人到首都博物館查看了原校址中京師圖書館的巨大石額,附近居民也幫助查找到上世紀90年代被毀的京師圖書館原館門的照片,提供給該校。校長表示正在規劃設計,即將修複百年圖書館的門麵,使其再現古建原貌。這些行為都見證了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在提高,對這些不可移動的古跡給予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其意義深遠。古跡遺存、府第、廟宇……說這些文物為“草根”是句時尚之談,其實我們在文中所舉例的古跡本來就是不可移動的文物。今天人們對文物古跡自發加強了保護意識,並有了行動,這是多麼可喜的事啊!
(本文選自:北京紀事 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