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車改革為何成難啃骨頭?
生活
作者:鄭根嶺
進入2015年以來,我國多個城市諸如沈陽、青島、南京、濟南、長春、南昌、成都等地發生出租車罷運事件,據報道直接原因就是“份子錢”和手機“專車”軟件的雙重壓力。
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不難發現原有的出租車運營和管理模式已經走進了死胡同,亟須動大手術進行改革創新。
目前全國出租車行業的狀況,基本上是“兩頭怨”+“兩方怕”:乘客抱怨打不到車,車價高,服務差;而司機和出租車公司抱怨手機“專車”服務搶了他們飯碗致使收入大降,司機還抱怨“份子錢”太高負擔沉重;出租車公司和司機怕汽車租賃公司甚至個人司機,通過“專車”軟件平台進入出租車市場,形成事實上的擴容加劇競爭;而政府部門又怕出租車司機鬧事影響穩定和政績。
遺憾的是,各地政府處理出租車罷運的思路和方法,仍然沿襲老舊的套路,不外乎提高票價、壓低“份子錢”,至多“與時俱進”到宣布“專車”非法,是“黑車”,實際上等於遷就出租車司機。可問題是,運價提高直接損害乘客利益,而“份子錢”降低又會引發出租車公司不滿,禁止“專車”服務還會使那些在“八項規定”和反腐衝擊下日子艱難的汽車租賃公司怨聲載道,並打擊新興移動互聯網平台的發展。
也就是說,傳統的思路和方法,不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容易招致多方不滿,況且作為權宜之計隻能是暫時緩和拖延矛盾。
出租車運營改革為什麼成為難啃的骨頭?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管理部門因循守舊不思進取,這當中既有觀念的問題,也有私心雜念、利益糾葛甚至權錢交易的問題。其次就是出租車公司這個食利階層不願退出曆史舞台,不願主動放棄輕易到手的便宜。
如果說改革開放早期絕大多數個人買不起汽車,由公家出錢買車成立出租車公司很有必要的話,那麼時到如今汽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再加上移動互聯網長足發展,手機打車APP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根本沒有必要再存在出租車公司這個“中介”了。
盡量刪除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和相應的成本,讓出租車司機增加收入,同時降低出租車運營成本,減少乘客支付費用,讓個人和單位感到乘出租車比養私家車和公車更劃算,從而吸引更多人不買不開私家車而選擇出租車,這樣從社會整體來說,會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減少機動車總量,減少空氣汙染。
一望而知對治理霧霾和交通擁堵都有效的辦法,有關部門為什麼不樂觀其成甚至積極推進呢?不少信息表明,出租車行業改革之難,難就難在既得利益集團太強大,這些人私心雜念過重,不願意放棄源源不斷的私利。
其實,應對之策也很簡單,就是把反腐敗的火種引向出租車這個行業,好好清查一下其中的權錢交易和借權經商牟利,釜底抽薪,這樣一來,無論權力部門還是出租汽車公司,再也不敢借此生財了,變革也就一下子失去了阻力,迎刃而解了。
(本文選自:民生周刊 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