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漱溟之孫:“中國還需要一百個梁漱溟”(1 / 2)

梁漱溟之孫:“中國還需要一百個梁漱溟”

文化

作者:劉霄

雖身負“新儒學代表人物”,“國學大師”,“鄉建運動領袖”等名號,但因50年代,與毛澤東的爭執,讓他深陷漩渦。時至“中國鄉村建設110周年紀念活動”日前的舉行,廉政瞭望記者參與梁漱溟紀念活動,並訪問梁漱溟的後人和朋友,追憶這位儒道踐行者逝去的某幾個側麵。

被邊緣的大師

梁漱溟之孫梁欽寧,依然記得多年前和祖父相處的日子。

80年代,西方迪斯科剛剛流入中國,梁欽寧喜歡在家跳迪斯科,他問梁漱溟:“爺爺,你喜歡嗎?”90多歲的梁漱溟回了一句:“你喜歡就好。”

梁欽寧吃鹽重,和梁漱溟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使勁往碗裏倒醬油和鹽,爺爺也不說他。一次,梁漱溟拿來一本科普書,折角後用紅筆勾出題目,遞給欽寧,題目是“吃鹽多等於慢性自殺”。

在梁欽寧的印象裏,祖父雖然博學多識,但卻很少說教,兒孫們的人生大事,學業選擇都是由著自我。他的後輩發展也較為多元,有從商的,有心理學者,有建築師,也有報社編輯。

梁漱溟可以說是一個文化守成主義者,但其實並不迂腐,相反尊重多元和包容心態,一以貫之融彙在他的生活裏。在接觸梁漱溟的後代,以及研究梁漱溟的美國教授艾愷時,他們都會表露一個感受:在中國思想史上這麼重要的一個人,和同時期的主要人物相比,卻被邊緣了。

“文革”結束後,梁漱溟的生活慢慢恢複平靜。有人說,梁漱溟在思想界被邊緣,或因政治,或因思潮。早在北大任教時,以陳獨秀、胡適、吳稚暉為首的反傳統文化,提倡新文化的學者就對他“另眼相看”,他是北大教員裏少有沒有留過洋的人,人們認為他對西方的認識充滿了局限,因提倡複興儒學和傳統文化,有人更稱他為“封建餘孽”。胡適笑話梁漱溟,“一個連電影院都沒去過的人,怎麼講東西哲學”。而梁漱溟不以為然,說胡適根本不懂什麼叫哲學。

但一個現實卻是,梁漱溟從小受的並不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他甚至沒有像胡適那樣熟背過四書五經。梁漱溟的小學是在京城第一所洋學堂讀的,學的有地理、曆史、英文等現代科目,他平時讀《啟蒙畫報》等當時最前衛的報紙,也讀翻譯過來的西方經典,如密爾和孟德斯鳩。

五四時期學生“火燒趙家樓”事件,引起了民主人士的極力聲援,很多人大為讚揚學生的勇氣,隻有梁漱溟一人在報紙上發表言論,認為應遵循法治,讓學生伏法,然後當庭特赦。

“我們是不同的,的確根本不同,我有我的精神,你們有你們的價值。各人抱各自那一點去發揮其對於社會的盡力,在最後的成功上是相成的。”梁漱溟當時這樣回應著那些“民主派”們。

他對儒學的鑽研始於青年,深觸底層人民的苦難並曾兩次自殺,他的生命經驗告訴他,在西化的浪潮裏,中國的問題仍須用中國自身的文化去解決。

一個通體透明的人

72歲的美國漢學家艾愷,至今清楚地記得1980年第一次見梁漱溟的情景,87歲的梁漱溟早早守候在家樓下,兩人連續兩個禮拜每天交談四個小時左右,梁漱溟有時連水都不喝一口。

令艾愷驚喜的是,梁漱溟幾乎和他的想象沒有出入,他說,很大原因是梁漱溟表裏如一,讀其書如見其人。艾愷可能是非中國血統的漢學家裏,能親眼見到其研究對象的第一人。

梁漱溟是建國後少有的敢言知識分子,被外界所廣知的是,1953年與毛澤東發生的摩擦。此後,常常被毛澤東請入中南海對談的梁漱溟,再未與之單獨會麵。80年代,梁漱溟曾到過一次毛澤東的故鄉韶山,他對自己當年的行為做了一個反思。“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很為難”。